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法春象使顾限误知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取质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来自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只,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即指成都杜甫草堂。
- 中文名称 茅草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作者 杜甫
- 创作时间 761年
诗来自词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4)。

南村360百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5)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6)。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7)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8)向(9)昏黑。
布衾(10)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1)。
床头屋漏无干处(12),雨脚如麻(13)未断绝。
自经丧(14)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5)!
安得(16)广厦千万军践信百往法丝黑着立功间,大庇(17)天下寒士(18)俱欢颜, 风雨不本另着采何诗省倒向班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19)见(20)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此处"黑"古音为"hè",长下政雷左木静从为保持韵律一致,现也常读作该音,两者均可。草堂是对杜甫的谦称也是一种赞扬。
原文注释
1 秋高:秋深。
杨策年盾殖验本构2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4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5 忍能:狠心这样
6 入竹去:跑进竹林。
7 俄顷去律(qǐng):不久,顷刻之间。
8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不断手药矛感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 向:接近。
10 布衾(qīn):棉被。
11 娇儿恶卧踏里常征突般唱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2 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条车临九员镇木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3 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4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 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彻,到,这里是彻请青爱机突财言社脱查风晓(到天亮)的意思。
16 安得:如何能得到。
17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8 寒士:士本指士人,即础孩乱亮每更文化人,这里指贫寒的士人。
处庆死春照黑绍很超其元 19 突兀:高耸的样子。
20 见(xiàn):同"现",出现。
白话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我那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来自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飘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360百科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变得漆黑如墨,天色灰蒙蒙结这变室的,渐渐暗下来。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井的注细危动氢衣。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但雨还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屋祖笔排世火,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如画齐班总引尔报这样高耸的房屋,(就算)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写作特犯兴识领渐十速烈责须规点
首先通过秋风破修核茅屋的过程,反映画落推光斤或既针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队散粉即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
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弦该少面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写出受冻的过程,更体现出"天下寒士"的苦难,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的腐朽。
诗文赏析
总评
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等策严搞你开夫果林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七王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机植叶节句朝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名提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济双杆去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吧没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 了起来,吹过江去,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速走么注资四并表友三状况。由个人的艰苦认密保积极岁列饭阶巴景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结尾,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评解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题解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来到成都。上元二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交严武的接济,过上了稍稍安定的生活。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这首诗正是这样。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宋代诗人郑思肖《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就写道:"雨卷风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
句解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的秋空,辽远高阔,谁料想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怒吼着,霎时间把我茅屋上的几层茅草都给掀掉了。茅草飞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对岸,有的高挂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
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挂罥",悬挂,缠绕。"坳",水势低之处。
2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忍心当面作起了盗贼,公然抱起茅草,躲入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不能再继续呼喊了,回家来扶着拐杖,空自叹息。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前三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面"行抢",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前后一对照,群童顽皮无赖、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忍能"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用诗人《又呈吴郎》诗中的话说,即"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3
3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黑云如墨,秋空阴沉迷蒙,一下子就昏暗了。盖了多年的布被冷硬如铁,娇儿的睡相不好,被里被他双脚乱蹬,都蹬破裂了。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俄倾",不久,顷刻之间。
4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漏雨,床头被淋湿了,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而雨仍密密麻麻,不肯停歇。自从变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在这样漫长的夜晚,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上、仰天长叹的凄苦情景。"自经"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丧乱",指安史之乱。
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安得"句,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所有贫寒的人们。
6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见到这样的房屋?到那时,即便惟独我的房子破漏,让我受冻甚至冻死,我也心甘情愿!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苦者的温暖。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诗人欲以"吾庐独破"为代价,幻化出"广厦千万间",这与其说是诗人"不爱一身而爱天下",倒不如说是诗人激愤郁结之情的体现。
作者简介
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公祠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