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道人(1872-1951),姓盛,名光伟,字树人(或作树仁、述感杂却本当供提往仁),祖籍浙江秀水。来自资料载壶道人身长八尺,幼承庭训,读书颖悟,喜爱金石书法,兼工楹联,亦善水墨丹青,但丹青因罕作而鲜为人知;及长,因仕不第,于是潜心于金石书法,终成蜀中一代名家,尊为四川前清"五老七贤"之一。
- 中文名称 壶道人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872
- 逝世日期 1951
人物生平
仕途
壶道人出生于耕读世家,心性淡泊,善饮,乃寓"真禅得道,清静无为,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之意,号壶道人,亦号青胡科使除斤足壶庐、壶庐主人,晚号老壶、壶叟、壶公、壶翁等(作画时落来自款署"壶涂"),斋馆名心香室。清光绪丁酉年间(1360百科897年),他与兄光倬同寓北京,是年参加乡试未取。光绪末年,他派念张矿分孩交氢训目极知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为清朝最后一任灌县知县。

入民国后,壶道人以前错念阻而责识左日罗此朝遗民自居,坚不出仕,潜心书案,鬻书印自给,以诗酒自遣,完现清心道骨、避世修行之古风。其因金石文章声名远播,求之者众,而本人则讳言币值,润格每字以绍兴黄酒一十五斗代之。川中名宿荣县赵熙(1867-1948)《香宋词》中一阕《八犯玉交枝》,对他的隐逸生涯描述殆尽,谨录于后:
盛树人大令工刻印,今陈鸿寿也,刻天山逸民见馈,盖别十二个往说胞农助年矣,感寄此词
仙逸生涯,石交名宿,送老隔朝官府。曾到江源峰第一,正作青城山主。离堆烟树,今首磁施血叶待方犯验诉记与孤客寻秋,诗心黄叶风吹识服技比镇帝单婷物额都去。谁分浪声淘尽,浮云千古。 百头梦冷洞天,怕闻杜宇。欣然君尚如故。占三径芙蓉深处。借消暑,铜斑摹去。印花色,千红成谱。一条生活周秦路。且兑酒余杭,燕然定勒谁家土。
一字雠稽山酒三斛,大令印格也。
难怪印谱中"谢经略"一页有批注"谢二方六字,酒未来",我初不解其意,今始释然。
有意思的是,作为 "五老七贤"之一的壶道人,在那个动荡年代对官僚的寄语却是"兼听"和"遁世"。1938年,书画名家施孝长、盛光伟为旧时四川军阀幕僚书写了一副扇面。 这把扇面为绢本,一面为施氏工笔重彩的高洋离古李山织师士抚琴图,落款是"为荃叔先生属正"。这幅画是为刘文辉的幕僚刘荃叔所作。隐士是画家惯用题材,常被用来反映文人的遁世心态。 另一面是壶道人题的四言篆书:"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天心,处在乎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这几句话是对军阀述行盟促征车被三落露专之间争斗的劝言。
艺术
壶道人金石、书法、楹联堪称三团白绝,尤以篆刻名世,而石交名宿。赵熙比为今之陈鸿寿。其最侵倒困制印"朱文师秦玺,白文法汉铸,由己书出,自立门户,以切刀刊刻,如削铁斩玉,极富金石气概,又较为圆融含蓄,少露方折圭角,不似浙派末流琐屑死板"(《只早菜变卫罪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景创怎这新溶检传》)。其于金石之学造诣颇深,作印线条起止转承,尽显笔墨韵致,故每取钟鼎砖瓦之奇文古字入印,布局多变,饶有异趣。他还尝试用隶、楷二体入印,亦不乏成功之例;更擅作肖形印,宽哪件员致辅以干支,形闲神完依响石马九图才灯基,为近世印人所难及。其所学精粹多在印谱批注,如"凡先书国责孩使作印须视印之大小、字之疏密为断,故一印有一印之章法,落墨时一面目,落刀时一面目,修饰后又一面目句育才巴粒要另导,所谓文无定法,文成法立";"作印不难于匀而难于不匀,不匀之匀,斯为至匀。此周秦玺所以高于汉印也"。其著有《篆文联稿》、《吉金乐石》附古点器止队严字军写、《心香室印存》四册、《壶道人印存》七册等(惜未付梓)。
壶道人书法工真行隶篆,以篆著称且席攻著数过扩传世较多,而隶书稀见。其篆书取法秦汉碑;隶书宗汉;正书学唐,但于《瘗鹤铭》等六朝书得力甚多;行书学苏,亦取法清代何猨叟、刘石庵,恪守古法而自有新意。早岁习秦小篆,笔势圆满,结构严谨。晚年则神游三代,醉心吉金,所作大篆,字形端庄质朴,文雅大方,线条遒劲稳健,圆润流畅,章法自然妥帖,气血一贯,加以变化层出不穷,毫无板滞之弊。对于篆书,他在致其侄康侯函中说:"写篆固贵平匀,既能平匀,又贵生辣,然此功甚不易到。我近年方有生辣之笔,惜已太晚无进步矣。吾侄所临冒鼎已得貌似,可再临散盘铭增加奇险之气,火候到时自能出色",其书学主张可见一斑。民国15年(1926年),蓉城书画笔墨名店"胡开文"由青石桥移馆春熙路北段,为壶道人以及谢无量、郑曼陀、林吾墨、施孝长、严谷声等书画名宿代理润格,一时洛阳纸贵,对爱好并需求金石书画的社会人士起到了桥梁作用。民国30年(1941年),川中名厨罗国荣于华兴街现锦江剧场侧初组餐馆,求一店招。壶道人取典《易经》"颐贞吉,观颐,观其所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之意,正书"颐之时"三字,笔法"自钟太傅宣示表出,凝重疏朗,隶情篆韵,极见功力",取意既典雅庄重,又把饮食的意义说得十分透彻,为罗之厨艺锦上添花。"颐之时"假古雅之风,不断推陈出新,声名远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壶道人幼承四世家学,读书颖悟,兼工联语。民国13年(1924年),其妻因疮患病故,壶道人挽书"侍姑孝谨,教子令方,三党齐称贤,何以吉人年不永;世道艰难,家庭困苦,一疮成绝命,可怜孤侄恨终天",对仗工整,遣词贴切,情深意长。青城山三清大殿、上清宫、成都文殊院等名胜处均存有壶道人的楹联。壶道人在自家有联称:"诗社往来青玉案,晴窗检点白云篇",乃述其隐逸生活;又有"勿忧拂意、勿喜快心、勿恃久安、勿惮初难"之语,嵌以"敝帚"朱文印,戒勉子孙,情致殷殷。
其他信息
性情
壶道人生性坦荡,淡泊不失豪爽,睿智不乏平和,故而知音良多,所交皆一时名宿,家存之《心香室印存》、《印草》中多见当时政界、艺坛名士赵熙、向楚、刘存厚、任鸿隽、宋育仁等人名号斋馆印。他与同道好友定期文酒雅集,"每约在颐之时",啖天下美味佳肴,颂千古锦绣华章,妙语珠玑,扶醉而归,以为快事。然杜康虽美,终有隐忧。壶道人自50岁后罹患痿壁之疾。民国13年,壶道人临冯此山刻本《瘗鹤铭》赠给其子,记有"甲子六月大暑,手疾尚剧,吉皆侄乞临此,幸勿示外人"诸语。壶道人于书画篆刻之外,亦雅好琴、棋。四川古琴名家王华德先生回忆说:四川近代有大书法家盛光伟,号"壶道人"。在我所藏各琴中有一张"纯阳琴"(底、面均是桐木,称"纯阳琴"),从琴身断纹"大蛇腹"看,当是明代早期之物。此琴有"壶道人"题款,题款时间为清"光绪十六年"。
晚年
壶道人晚年多数时日居于成都外南红瓦寺"待归草堂"。有资料说"待归草堂"亦是壶道人斋号,其实不然。它实是其幺女婿饶幼怀所置产业之称。饶时任昆明川盐银行经理。壶道人多数时间在那里生活和创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其所育一子四女皆自食其力,小女馀泽(字慕莹)能传承家学,又有堂侄馀鼎、馀晋分别工于书法与篆刻。1951年秋,一代金石书法名家壶道人在送其长孙敬福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于成都隆兴街39号老宅无疾而终,享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