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来自台。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360百科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会媒体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扩告率怎济呈现,包括文本、图像他的、音乐和视频。
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没线基略型棉并愿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攻鱼识树苏歌便直,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足都副易船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现阶段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 中文名 社交媒体
- 外文名 Social Media
- 技术支持 WEB2.0
- 也称 社会化媒体
基本定义
来自

社交媒体(SocialMedia)矿女跑音述范终演半圆凯,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块刑望氧假往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360百科争相跟进。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社会性媒体(s学病浓屋县封已素老什维ocialmedia)跟商业媒体(industrialmedia,或者称为,traditio空怕需的左nalmedia:传统媒体,massmedia:主流含界渐有路料能就婷该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电影等等)不同,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清容云货城阿听受五活气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能够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而且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几乎不用任何花费。
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有两点需要强调植站据官这,一个人数众多,一个是自发的传播。如果缺乏这两飞资杆理圆报半买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按视配航能团行高初鲜不会构成社交媒体的范畴。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如果网络不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社交媒体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技术支撑那么多的互动模式,那么多互动的产品,网民的需求只能被压制无法释放金计统倍质香先车球。如果没有意识到网民对于互动的,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也不会催生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技术。社交媒体正是基于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犯吧毛预练钢才得以发展。

发展介绍
1971 年,ARPA 项目的科学家发出世界第一封硫规液李电子邮件,使用“@”区分用户名与地址。

1980 年,新闻组(usenet)诞生,他们阅读并传播古调次立均带态见布夫电子公告板上的内容,并组成数千个“群”在公告板上讨论科学、音乐、文学和体育。
1991 年,伯纳斯·李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创办了以“超链接”为特征的万维网(WWW)。
1994 年,斯沃斯莫尔学院书木变消的板(Swarthmore College)学生 Justin Hall 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Justin破角字轻察粮她答顶宗’s Links from the 销员聚全苏朝毛次月统Underground”,与外部网络开始互联。Justin Hall 把这个站点更新了 11 年,因为被称为“个人博客元勋”(founding father)。
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旨在帮助曾经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重新取得联系;Classmates.com 在 200模老振派议怕晚举8 年的时候还拥有 5000 力式委孩东万会员,到 2010 年才跌出社交网站 TOP 10。这里有一个罗曼蒂克的鲜活例子:Ray Sears 在 Classmates.com 上找到了自己七年级的女友,他通过站内信息工具问她还记不记得他,她回答“我怎能忘记我的初恋”。于是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两子。
1996 年,早期搜索引擎 Ask.com 上线,它允许人们用自然语言提问,而非关键词(比如:“今天上映什么电影”,而不是“10月23日 电影 上映”)。
1997 年,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 AIM 上线;在这一年,一位名为 Jorn Barger 的先锋博客作者创造了“weblog”一词。
1998 年,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 上线,它允许人们即使不懂 HTML 知识也可以发布公开或私密日记。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实现人们可以在别人的日志里进行评论回复。
1999 年,博客工具 Blogger 和 LiveJournal 出现;后来 Blogger 在 2003 年被 Google 收购,但该产品目前仍然存在——全球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站捧红的 FOSS Patent 就是用 Blogger 建的网站。
2000 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这是全球首个开源、在线、协作而成的百科全书,完全不同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编撰方式。Wiki 的用户在第一年就贡献了 20000 个在线词条。目前维基百科仍然坚持募捐的方式筹措运营资金,2011 年底他们募集 2000 万美元来维持 2012 年的运营。
2001 年,Meetup.com 网站成立,专注于线下交友。这个网站大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有着 12 年历史的网站,现在每月还有 34 万个群组举行线下活动,你应该会感到诧异了。网站的创建者是 Scott Heiferman,2001 年“9·11”事件以后,他成立了 Meetup.com 来帮助人们互相联系——而且不只是线上的。Meetup.com 是一个兴趣交友网站,他鼓励人们走出各自孤立的家门,去与志趣相投者交友、聊天。现在它每月会有 34 万个群组在当地社区进行聚会,一起吃喝玩乐、聊天、社交甚至学习。
2002 年,Friendster 上线,这是首家用户规模达到 100 万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 开创了通过个人主页进行交友的先河,在它两年之后,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学寝室上线。目前在 Facebook 的攻势下,Friendster 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式微,不过在印尼和菲律宾仍然受欢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在这两个国家也极其受欢迎,看来东南亚人民有强烈的社交欲望。
2003 年,面向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 MySpace 上线,它再一次刷新了社交网络的成长速度:一个月注册量突破 100 万。MySpace 发展到后来涉黄和无谓谩骂逐渐增多,管理者不加规范,以致难以扩大用户,最终被出售。如果说 2005 年卖给新闻集团的 5.8 亿象征着它是未来的新星,那么 2011 年 3500 万美元贱卖给广告商则意味着这颗流量陨落。
2003 年上线的还有 WordPress,它由全球各地的几百名网友通过在线协作创建, 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截止 2011 年 12 月,发布一年的 WordPress 3.0 获得了 6500 万次下载。与 WordPress 相关的故事不计其数,信息图中讲到它帮助一个自闭症女孩走出病症的故事,这个叫 Carly Fleishmann 通过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自闭症;随后她创办了 Carly’s Voice 的 WordPress 个人博客,帮助其他人摆脱自闭症。
2004 年,Facebook 成立,根据 7 月 Facebook 上市后的首份财报,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亿用户活跃用户(MAU),每月移动平台活跃用户数有 5.43 亿。
2004 年同年创立的还有 flickr,现在它依然是非常活跃的图片社区,只不过东家已经变成了雅虎。
2005 年,YouTube 成立,它在成立后迅速被 Google 相中,2006 年从 Google 那里得到的收购价是 16.5 亿美元。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于它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它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
2006 年成立的还有 Spotify,它现在是社交音乐分享型应用的典型,拥有 1500 万 MAU 和 400 万付费用户。
2007 年,轻博客平台 Tumblr 成立,目前该平台上有 7700 万个博客;根据 2011 年 7 月的数据,该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是 1340 万。信息图中举到一个例子,一个名叫 Ana White 的女木匠在 Tumblr 上开通博客分享自己对木匠工作的喜爱,现在她的博客每月访问量有 300 万,所获得的广告收入足以养家。
2008 年,Groupon 上线,是国际上最大的团购网站,但近一年股价跌逾 80%,一直走下坡路。
2009 年,Foursquare 上线,以“签到”(check-in)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 成立于纽约市,每年 4 月 16 日在纽约拥有一个独特的“4SQ 日”。截止今年 4 月,Foursquare 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数。
2010 年,Google 围绕最成功的产品 Gmail 推出微博客和沟通工具 Google Buzz 上线,但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2011 年12 月 15 日彻底被 Google 终结。
2011 年,Google Buzz 的继承者 Google+ 上线,根据今年 9 月的数据,Google+ 目前拥有 4 亿注册用户,每月 1 亿活跃用户。
2012 年 Pinterest 呈现爆发式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 2011 年底被 TechCrunch 评为“年度最佳创业公司”,它是目前网站史上最快达到 1000 万独立访客的网站。
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介发展稳定,通信、分享功能更强,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服务,增加了用户黏性,保证了用户规模持续增长。随着3G/4G技术、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普及,网络舆论面貌将加速改变。
作用益处
北京时间2009年3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研究和咨询公司Trendstream创始人、市场研究公司优势麦肯(UniversalMcCann)前消费趋势主管汤姆·史密斯(TomSmith)今天撰文对大企业融入社交媒体之后为消光陈北控随一必宽划费者带来的8大好处进行了分析。
1、社交媒体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体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更能够促进企业的协作精神,从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组织都能够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企业对社来自交媒体积极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员工博客计划使得外界能够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内部状况。沃尔玛等公司甚至还邀请客户来撰写博客。
在未融入社交媒体之360百科前,大型企业很难与用户进行互动,也就无法获取反馈。而现在,用户可以直达企业高层。除此之外,所有的企业逐面对环境问题、产品标准以及消费者和员工权益等问题时,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2、社交媒体提升产品质量
社交媒体易住足投介使得所有消费者都可以针对产品发表评论并提出批评,因此厂商的产品必须有过硬的质量。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厂商将会被曝光并最终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好的产品往往在传统营销上投入的资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优秀的产品能够获得自抓绝段式己用户和粉丝的追捧。
3、社交媒体可以提供优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维珍美国航空公司即较植构北件场右(VirginAmerica)是怎么利用Twitter的吧。如布四成觉导现李丰脚果你的航班有问题,只需要在Twi老著玉检太tter上向维珍的客服人员求助即可。这种服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树转 4、社交媒体能够创胜率板乎造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星巴克、戴尔和宝洁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并借此创造更好的产品。大型企业对此越积极,就越能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5、消费者可自主控制社交关系
你可以选择关注英特尔游必可或福特的员工,至于是否需要加入他们的社区则完全由你做主。这与传统媒体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媒体中,你完全无法块宽老财也水取职成它控制自己与大型公司之间的关系。
6、免费接触大型过织坚练黑全鸡脱明城企业
企业建立平台、网站和服务通常都是为了赚钱和建立业务,但它们大部分投号弱总气流费类女出名都对用户免费开放。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服务都是依靠素束飞农握内广告费和赞助费等形式来获露将仍席朝别取收入的。
7、大型企业可借社交媒体提供兵是温蒸观获极值有趣的资讯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过社交平台来发布视频且做法得当,那么消费者就可以从中获得资讯。比如可口可乐在其博客上发布的公司发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发布的足球视频。
8、用户主宰内容和互动
社交媒体上的许多交流都与大企业有关,这一点并不奇怪。无论是否出于自愿,大型企业已经实实在金扩促毛在的参与到社交媒体之中。
它的价值
1、品牌曝光度;
2、网站知名度;
3、多平台共同发展前景。
4、品牌建设
5、品牌CRM
策略主题
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界革危县零、维基、播客、视频博客和其他工具)几乎在每一个行业出现,下面龙腾网界网络营销顾问整理出的目前十大策略主题。
社交媒体关注的是人
永远不要忘记,顾客、潜在顾客和商业伙伴间都是相互关联、彼此分享和共同成长的。因此要以真诚和开放的态度运用社交媒体,并懂得市场总在监督公司的行为。比起公司,潜在顾客更信赖你的当前顾客,并且如今他们正在用社交媒体工具相互交流。
网络社区是目标战场,网络对话为其中之要
社交媒体可以用来与顾客建立联系,借此,公司可以参与到网络社区的活动当中。而这个社区最显著的成果是其凸显的数字化和即时、真实的网络对话。公司可以阅读、参与甚至测量分析这些对话,它们都会是自己的资本。
少即是多
社交媒体的参与者主宰着网络对话,而顾客也通常早于公司使用这些工具。所以,公司参与其中就要甘愿放手,因为对对话的控制越严密,社交媒体的利用价值就越小。
重视测量
测量人与人间的信息互动相当重要,因为类似“了解”、“参与”、“关注”这些词正日益受到瞩目。公司重视的应该是对话中发生的质化反应,而非页面浏览量或者下载量。公司也应当教导高管们:网络营销已经从公司网站这一阵地迁移到了全球网络海洋的小小岛屿(各种对话平台)之上。
协调公司内部
就像关注网络社区的内部沟通将会带来迅速协和的反应一样,公司的员工也同样值得重视。一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热爱某个工作领域,这时,公司应该奖励和支持他们。
未知的风险
人际对话总是很棒,你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它会转向什么话题。因此,对于那些有条有理,按部就班的公司来说,总是存在着些未知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在开初参与网络对话的活跃度越高,那么以后的风险就越低。
将社交媒体从深度上运用到公司中
这个工具将会改变高管们与员工和公众的交流方式;客服部门将会使用社交媒体与顾客互动;中间管理层将会把这些工具整合到公司计划之中;而普通员工则将是社交媒体工具的第一代使用者,然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被传递。在2007年的公司财政计划中,社交媒体已经开始成为有独立预算的项目。
将社交媒体从广度上运用到公司中
它的运用将不仅仅限于市场营销和公关,包括互联网、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都将受到影响。由此,公司可以削减客服开销,以近乎即时的速度制造更好的产品,通过培训普及缩短销售流程,甚至于在降低招聘费用的同时雇用到英才。从本质上说,互联网就是全球性的。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了整个北美,而兴许哪天,在博客上中文将比英文更通用。
对社交媒体的运用跨越时间
经验丰富的公司正在学习如何在顾客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使用这些工具。觉察商机、参与对话、普及知识、广告宣传、协调关系、部署战略、客户服务、产品研发、顾客反馈、赢得市场和竞争情报(CompetitiveIntelligence),然后循环反复。只要互联网继续存在,这种公开对话就将持续下去,而Google则是它们的记忆库。
社交媒体不是魔法也非巫术
在使用这些工具来展开对话,接触顾客,并与他们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每个员工都能有所贡献。那么,公司就应该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并且在公司内部模拟练习。这就叫做网络策略。
公司应该重视对话中发生的质化反应,而非页面浏览量或下载量;也应当教导高管们:网络营销已经从公司网站这一阵地迁移到了全球网络海洋的小小岛屿(各种对话平台)之上。
应该关注社交媒体的对话、对话中的人、角色定位、活跃度、对话的测量分析、社交工具在公司内部的深广度建立和模拟练习,并从顾客生命周期的角度拓宽工具的时效。
哪些情况下不要使用社交媒体
当今,所有人都在谈论社交媒体,谈论该用什么服务和工具好,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们,等等。实际上如果你听信所有这些忠告,你可能会觉得,无论是个人创建个人品牌,还是大公司想与顾客进行交流,你都需要使用社交媒体。但是问题是社交媒体真的适合每个人吗?会不会在某些情况之下使用社交媒体并不是一个明智选择?

在B&B看来(B&B是一份针对市场营销策略师的杂志读物),在某些情况下,社交媒体是绝对不应该登场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link),他们将这些情形罗列出来了,见下面:
做的是奢侈品(high-ticket)的买卖:这篇文章建议如果公司做的是那种顾客只有几个,但是每笔买卖都是上千万的行当,公司最好不要使用社交媒体。相反,面对面的互动和电话,效果会会更好。
管理层与员工有矛盾:在一些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争吵不休(一个例子就是一些成立工会的公司,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争吵很常见),此类公司绝不应该鼓励员工直接通过社交媒体与顾客直接交流。
管理层持怀疑态度:如果管理层不相信社交媒体,那么那些常年被灌输公共沟通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的员工在使用新媒体时就会迟疑,因为新媒体需要他们毫不隐讳的畅所欲言。在这种情形之下,管理层需要鼓励并奖励那些使用社交媒体的员工。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社交媒体的使用必将失败。
缺乏策略方针:不要为了社交媒体而使用社交媒体。如果一个公司不知道他们需要达成的目标,那么也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判断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成功了。跟公司其他实施的活动一样,公司需要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应是发布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完事了。
有隐私和规章方面的忧虑: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那种你一公开说话就会进局子的公司。要倍加小心使用社交媒体。你甚至可能需要一个律师参与其中。
但是不要害怕尝试!
正如标题所说,尽管有上面这些情形并不适合使用社交媒体,但是社交媒体依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比如。市场信息分析专家WebTrends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的公司将Twitter用做营销工具。只有2%——你能相信这个数字吗?
或许问题是公司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个螃蟹怎么吃。社交媒体社区的成员,像在Twitter上的这些人对那些“做法错误”的公司会非常苛刻的。任何双方之间的敌对都会是毁灭性的,而且对你的品牌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换句话而言,那些想利用这个平台的公司在开始之前最好深思熟虑的考量考量。

正如SarahMilstein上周在旧金山的web2.0展会上所给的建议一样,在她的会议”实实在在的Twitter“上,她建议公司在拥抱Twitter之前思考下列问题:
我们的Twitter帐号在3个月,半年,一年里会有哪些不同?
我们的受众是谁?
受众感兴趣的形式是那类信息?
可能出错的地方有哪些?受众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她的会议上也有其他一些有用的资源——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在这里下载PDF的内容摘要link)
在Milstein台上展示期间,观众都记下了她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这是观众第一次获得这样的信息!虽然对经常浸淫在此类信息中的人而言,知晓哪些些是正确使用Twitter的方法以及学会使用工具更好利用Twitter这类话题可能有些老掉牙,但是对于那些许多人而言,这样信息确实是相当的新。
对于许多公司而言这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而许多公司只是刚刚开始考虑他们的策略和参与程度。毫不夸张的说,你在展会上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在一些顶级会议上,只要是关于社交媒体和市场营销的,通常观众多的只有立足的空间。Twitter的,Facebook的,社区建设的等等都是如此,这类会议,人们就是没参加够。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2009年会是社交媒体进入主流的一年吗?或者这种社交媒体的实验仍将继续?我们觉得这两种趋势会共存。公司会继续尝试社交媒体。会有人成功也会有人失败。但是最后是那些大品牌的参与会将社交媒体推到舞台的中央。
当然,好莱坞的明星在Twitter注册数量也是多多益善。
相关观点
ICQ前营销主管、社交媒体专家Ayelet Noff撰文列举了人们对社交媒体的常见观点,并逐一进行解读。
仅适合某些品牌
经常会有人问我:社交媒体是否只适合网络服务或是那些比较酷的产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内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并以有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社交媒体就适合所有的品牌。当然,为苹果制定推广计划肯定要比一家小公司更加令人兴奋。但是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博客推广方法,这两个品牌都将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轰动效应、流量、用户忠诚度以及收入。

事实上,较为“乏味”的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推广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推广后,这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相对炫酷的产品反而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刚刚被软件公司Intuit以1.7亿美元收购的个人理财网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虽然并非最有趣的创业公司,但却利用社交网络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它利用社交网络来为自己的品牌营造声势,并通过博客为用户提供许多小贴士和有趣的内容。此举也吸引了许多用户和博客读者自愿推广Mint的品牌。
可以快速获得流量
社交媒体营销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旦一个品牌进入到Facebook或MySpace中,就必须要花费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区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散发垃圾信息,就必须通过会话式的推广与用户打成一片。会话式营销的关键在于与社区交流信息,加强对用户偏好的了解,先听后说,而且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做出反应。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一个Facebook页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吸引数万用户访问其网站。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推广的品牌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的流量在稳步提升,原因在于,随着粉丝数量、相关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该品牌在社交网络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渐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网上的曝光率有许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网站上为用户创建强大的社交激励措施,以此鼓励用户为品牌做推广,从而加强品牌的公众认同度。但在吸引数以万计的用户访问自己的网站之前,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忠诚度颇高的网络社区;和一个强大的刺激系统以增强品牌认同。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以我的经验来看,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效果。
会降低品牌形象
企业的高管经常会认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页面,员工就无法对局面加以控制,从而出现许多对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业的高管尤其担心这种情况。如今,不光会有喜欢某品牌的人发表的正面信息,还会有很多讨厌该品牌的人发表负面信息。实际上,建立Facebook页面本身并不会改变这种现状。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成为这种交流中的一员?如果参与到社交网络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户的反馈,而且愿意倾听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举一个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时间,我的博客无法上传内容,我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在Twitter中写道:“Network Solutions太滥了。”并且在其中标记了“@Shashib”,此人负责处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体的推广。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并帮助我解决问题,并承诺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随后会与我取得联系。又过了一会儿,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来的电话,而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我便会永远成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实用户。
企业可以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实现实时客服,这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Zappos和戴尔等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业不应当害怕与用户在线进行真诚而透明的交流,反而应当害怕忽视了用户的抱怨,没有在事情恶化之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只是昙花一现
经常有人说,社交网络只能流行一时。我会对这些人说:由于人类渴望与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体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数字化革命。只要我们是人类,就无法摒弃这种交流的欲望。说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就好比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时。以下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改变观念:
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会访问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增速是互联网访问时间增速的3倍。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在互联网访问时间中的占比约为10%。
无需专业人士
许多企业高管认为,不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助其处理社交媒体活动。他们通常会聘用每周只有几小时空余时间的学生来完成这一工作。一家公司在使用社交网络时需要小心翼翼地制定决策,但真正使用起来却只为了节约一点资金而聘用那些有可能在几个小时内损害其品牌形象的学生来运作社交网络活动,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想要进行充分的互动以达到效果并获取成功,企业应该使用专业的社交网络服务,至少在最初的几个月内可以借此理解每个社区的规则。Facebook、Twitter、Mixx和Bebo这些社区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而想要在这些社区中顺利推广自己的品牌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正如企业通常会首先咨询公关专业人士之后才会采取公关行动一样,使用社交媒体之前也应当首先咨询社交媒体专家。通过几个月的训练,我相信品牌可以独自运作社交媒体,但绝对不能跳过这一阶段,否则一定会弊大于利.
发展趋势
科技博客网站ReadWriteWeb(读写网)近日发表分析文章称,社交媒体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和热门的话题,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2009年也将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一年。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体十大个发展趋势,以下是全文: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还是销售商,社交媒体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如今,社交媒体领域不仅存在很多权威,还有很多创业公司、专门的书籍以及社交媒体公司。在去多企业中,聘请社交媒体战略家和社区管理员,并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对社交媒体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过,现在的社交媒体还处于很混乱的状态,因为它集成了无数的功能、工具和应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馅儿饼只有一块。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在线社区,Facebook已经成为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户现在也已经用许多应用程序来弥补网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维护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想要决定将何种信息与何人分享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用户、销售商和企业的面前也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帮人们管理它。虽然“眼球经济”一直令人们垂涎,但广告发布者和出资人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投放比大力推广获得的回报更高。
意义(Meaning)和链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事实上,社交媒体正在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因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
社交媒体正逐步以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业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着眼于下一代社交媒体,你就需要考虑以下10个趋势:
着眼于人
我们现在已经从“用户”、“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上脱离开了:社交媒体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谨慎,比如在寻找有用连接和具有相关性的社区,或者在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时。
网络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创办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副总裁约什·贝尔诺夫(JoshBernoff)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全新的行为驱动模式引入了社交媒体。尽管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人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
创造意义和价值
社交媒体与功能和应用不再有关,而功能和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得有于社交媒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同时有条不紊。
在线社交媒体与线下社交媒体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使用什么样平台,人们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网络。这些人将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围内开展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能够在互动中找到相关性。
聚合平台
FriendFreed是一个为用户提供访问目的地和应用程序借口的平台。尽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与维基百科一样差,但这个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长。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交流时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赋以含义。
那些能够将精美的设计、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将比其他社交媒体工具更重要。网络战略专家戴伯·舒尔茨(DebSchultz)将社交媒体和艺术展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表现。
建立一个真正的跨平台体验
iPhone(手机上网)的体验让所有用户、企业和开发者眼前一亮。仅在2009财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440万部。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这个社交媒体的全新领域中,人们正在寻求将手机、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
建立相关的社交网络
人们将会创建、加入并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意义且具有相关体验的社交网络。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花费的时间和披露的程度)、获得的答复、评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和价值等进行衡量。
社交网站Ning.com的战略关系副总裁瑞切尔·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联网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人们几乎可以利用它来复制以前的所有媒体。Ning为人们提供的社交网络允许人们进行选择性连接,因此解决了这一问题。”Ning.com在2008年全年实现了388%的增长。
在广告中创新
只有当广告发布者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们交流、寻找连接并进行表达后,他们才会不亏损下去。社交网络的下一个金矿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创业公司Nuconomy能够提供定位精准的动态显示广告。
Nuconom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哈·纳什麦德(ShaharNechmad)认为,利用Nucomony发布的定位广告的点击率要比非定位广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够迅速改变观念并创造新颖且相关产品的广告代理商和发布者将会更具优势。
帮助人们组织“旧”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需要对原本无穷无尽的信息进行梳理。而为视频添加标签、归档对话内容、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结果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都将成为需求。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重要的机会。
取消地域界限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体用户都属于早期用户。未来的一到两年当中,社交媒体将跨越鸿沟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将自己变为主流应用。不仅在美国,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德国这些容易推动的地区。企业需要理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诧差异,以满足不用的需求。
为社交媒体准备新的岗位
2009年是营销公司尤为严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将预算转移到目标更明确的社交媒体上,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媒体解决方案供应商Spark的创始人大卫·斯巴克(DavidSpark)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页面上发布广告。社交媒体创造的新岗位要求人们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针对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制定相关的活动,同时将产品、服务和人聚合在一起。
赚取利润
社交媒体的下一阶段就是带来大量的获利的机会。随着据和平台、社交网络新型移动设备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定位和个性化广告出现。此外,合作伙伴之间将会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线下生活也将与在线社交媒体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虚拟产品为真实的产品进行补充。

社交媒体已经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张。
新型的社交媒体将创造出一系列的“整体产品”和用户体验,这些将贯穿人们整个生活,包括网络、手机和现实生活。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工具、功能和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体验。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无缝切换,而这些都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具有创造力的公司将会倾听这些需求,并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推出相关的产品。这样的公司不仅能够存活下去,也会在未来几年中发展壮大。
媒体外交
最近在英语中出现一个新词——“推特外交”(Twiplomacy),意指将“推特”等社交网络作为外交活动的平台。实际上,不仅外交,最近3年以来,许多国家政府纷纷投身社交网络,借此发布政策、吸纳民意,甚至国家领导人也开始热衷此道。一份24日出炉的报告显示,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虽然大部分账号并非本人打理,但国家领导人也可@,有效地拉近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也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
国家领导人的微博对话
卢旺达总统卡加梅@Paul Kagame
@Mia Farrow: 自从3月以来,卢旺达支持的刚果M23反政府武装处死了44个人,抢劫了61名妇女。
@Paul Kagame回复:你完全错误,论调充满偏见。
澳总理陆克文@KRuddMP
@Greg nazvanov@KRuddMP@AUSVEG说:中国芥蓝菜配上豆子和新鲜的红辣椒更为美味。
Joson Quin随后@@KRuddMP和@AUSVEG:你的最爱是什么?
Kevin Rudd(陆克文)@AUSVEG说:芥蓝菜是奥巴马最喜欢的蔬菜。
乌干达总理姆巴巴齐
一名网友@姆巴巴齐:6月份的教师薪水到现在还没有付清,你怎么看?
@姆巴巴齐回复:财政部告诉我,他们将在下周周末之前结清。
最爱回复
@乌干达总理96%获回复
社交媒体已经告别“草根”,在政坛登堂入室,这并非新闻。24日,博雅公共关系公司在对全球153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布报告,分析了世界领导人的社交媒体账号。调查发现,最具人气的领导人还是奥巴马,而最尊重粉丝、几乎有@必复的,竟是最贫穷国家之一的乌干达总理。
在153个国家的数据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粉丝”数量最多,其次是教皇,第三名白宫、第四和第五都来自土耳其,分别是总理埃尔多安和总统居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近日发生的土耳其民众抗议中,埃尔多安还公开指责社交媒体是“国家危险”。
在领导人社交媒体联系人方面,数量最多的是瑞典外交大臣比尔特,他与其他44名国家领导人“互粉”。瑞典政府十分重视社交媒体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目前,瑞典政府已将代表该国的“推特”账号@Sweden交给平民管理,每周换一人,“管理者”可在上面畅所欲言。
令人比较意外的是,非洲虽然经济普遍不发达,其国家领导人中拥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却达到了71%。其中,乌干达总理姆巴巴齐最为健谈,几乎逢@必回复,第二名还是来自非洲——卢旺达总统卡加梅。
姆巴巴齐一天要发几十条微博,其中96%都是在回答粉丝的@。
在7月22日一则对话中,一名男子@姆巴巴齐:“6月份的教师薪水到现在还没有付清,你怎么看?”姆巴巴齐回复说:“财政部告诉我,他们将在下周周末前结清。”在24日的一则对话中,一个人@姆巴巴齐:“干得好。你是世界上最能社交的政治家。”姆巴巴齐回答:“谢谢你,我并没想和谁竞争。”
最爱关注
奥巴马关注了66万多人
社交媒体在拉美政界也非常流行。
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的“推特”账号粉丝达400多万,他曾经把网络比作战壕。当粉丝增多之后,查韦斯雇佣了200多名助理回复评论。在去年查韦斯竞选连任的过程中,委政府启用了一项短信服务,把查韦斯的“推特”文字通过短信发送给所有的国民,保证那些有手机但没有能力上网的民众能够看到。现任总统马杜罗继承查韦斯衣钵,他是全球最积极的领导人推特控,每天平均要发41.9条微博客。
在世界各大洲中,大洋洲的国家领导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最少,在13个国家中,仅有1/3的国家领导人拥有账号。
虽然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其中68%的人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互粉”,但是领导人之间通过社交媒体互相联系的并不多。埃及前总统穆尔西、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人的“推特”甚至没有关注任何人。
奥巴马一直高度重视社交媒体。奥巴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推特”上开设个人账号的领导人,目前也拥有最多粉丝——3351万。
在首次参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就在他的“推特”和“脸谱”上募集竞选资金,获得众多年轻选民支持。
奥巴马的“推特”@barackobama发布的频率很高,从经济到移民,不一而足。如“如果你同意美国中产阶级应有尊严的退休就请回复”,或“你在议会中的代表议员需要知道你对移民改革的意见,今天给他们打电话”等,但很少回复询问和@。
@barackobama关注了66万多人,来自各行各业,不少人都是普通人。最近甚至有媒体称,奥巴马居然关注了一个色情公司。
但是,到目前为止,奥巴马只“关注”了四名同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府、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和智利总统皮涅拉,其中有两人与奥巴马“互粉”。不过,这5个账号从未进行过任何交谈。
微博预算
美国国务院花60万“加粉”
根据2013年7月24日发布的报告,领导人本人亲自在社交媒体发微博的并不多,通常都是由团队代为管理。在报告分析的227名领导人账号中,只有1/3表示是领导人自己发布。
奥巴马的“推特”账号也是如此。在他的“推特”上有一行字,写着“该账号由‘行动组织’工作人员管理,后面缀有‘-Bo’的微博为奥巴马亲自发出。”
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和去年竞选连任时期,奥巴马团队用它发布奥巴马的政策纲领。今年1月,奥巴马团队正式将“推特”账号交给“行动组织”管理,该组织是一个非党派、非营利性的独立组织,目前管理着奥巴马竞选团队留下的网站、社交媒体、邮箱名单等。
有美国媒体不满奥巴马将“推特”交给该组织管理,“这就好像一个人正在打电话,还没说完,就把电话给了接线生。”
奥巴马粉丝最多,美国国务院也没有示弱。在希拉里时期,美国国务院启动了很多有关社交媒体的项目,开了很多社交媒体账号。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国务院花费了60万美元来增加“脸谱”账号上的粉丝。
“老陆”走红
澳总理在中国粉丝49万
很多外国政治家还把微博开到中国。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今年4月(时任议会议员)开通了中文微博。凭着他的大学中文专业,陆克文的中国微博全部用中文发出。目前他是微博中首位通过认证的外国现任国家领导人,粉丝49万,一共发了261条微博。
7月9日,陆克文一条“和习主席用中文谈了半个小时”的微博受到广泛关注,被转发了3万次。陆克文署名为“老陆”的微博中,大多数关于他的日常工作、生活动态。也有向中国粉丝询问中文的微博。在上月中国高考时,他还特地发微博,“祝愿所有刻苦学习的学生们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开设微博的外国政要达300人左右,包括几位美国州长、波兰前总理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