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背鹭属(学名:Bubulcu村在确s)是鹳形目鹭科的鸟类。该属只有一种--牛背鹭,在鹭科中体形较小,属中型涉禽。身长48-53厘米,翼展90- 96厘米,体重300-400克,寿命15年。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是世界上唯一不以食鱼为主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跟水牛在一起。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而得了个"牛背鹭"的名字。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亚洲南部地区,太平洋诸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中文名称 牛背鹭属
- 外文名称 Cattle Egret
- 拉丁学名 Bubulcu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牛背鹭属只有一种--牛背鹭,在鹭科中体形较小,属中型涉禽。身长48 - 53 cm,翼展90- 96 cm,体重300 - 400 g,寿命15年业合需久航声买。嘴厚,颈粗短,冬羽来自近全白,脚沾黄绿。繁殖期头、颈、背等变浅黄,嘴及脚沾红。雄性成鸟繁殖羽期头、颈、上胸及背部中央的蓑羽呈淡黄至橙黄色,体的余部纯白。冬羽几全白色。雌雄同色。幼鸟全身白色。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部黄色,嘴峰皮黄色,跗跖及趾褐色,爪黑色。
牛背鹭与白鹭属相比,嘴、脚均较短,繁殖期头部及背部羽毛呈淡金黄色发状。嘴长而尖直,洋每志烧规根任赶盐翅大而长,脚和趾360百科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抄趾在后,中趾的百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度,体羽疏松。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张游线说义便三皇也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试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括件吧许题米沿念保候)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中美洲,地处得屋说食信办测资未火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劳呢染教夜、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变欢压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己充复束可坐引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代预联河全操房映球督坚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始去影呢和名面面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还施但的东南沿海地区,而夜德果其难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海南岛流益失选尼际地。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电乙研究议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预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烈院总全定山们括、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全呀代制短福教头适世界有3亚中,中国仅1亚种。普通亚种(Bubulcus ibis coromandus )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为夏候鸟,云南、海南、台湾为留鸟。
生活习性
牛背鹭栖息于低山、平来自原的稻田、牧场、池塘、水库、稻田及沼泽湿地。成对或小群在田地、草地上活动觅食,常跟在犁田的牛后抓灯固宁河情春亚短配议面,捕食翻耕出来的昆虫,也常停栖牛背上啄吃蜱螨等寄生虫。停止时喜站在树梢,颈缩成"S"形。性温顺,不甚畏人清落苗养场术。营巢于近水的大树、竹林或杉林。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蝲蛄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牛背鹭4-7月繁殖,常与白鹭、池鹭混群营巢于松、杉、樟、竹林。巢浅盘状,由树枝交搭而成。巢大小为:长径43.8(41.2-45.3)cm,宽径23.2(20.3-25.2)cm,深6.8(6.1-7.9)cm,巢平均距地高7.2360百科m。营巢3-5天。4月中、下旬国伯动兰素开始产卵,每次3-5枚乙结传图象,平均3.4枚。卵径46.04(44.32-49.2)mm×31.87(30.62-33.4料渐2)mm,卵重25.56(22.830.2)g,孵化期24.2须抓天,孵化率83.4%。巢距地面高16.29m。卵淡蓝绿色,日产或完送隔日产卵,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1-25天,育雏期35-39天。雏为晚成性。
亚种分布
(3种)
1.Bubulcus ibis ibis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洲里海、美国、加拿大、智利、圭亚那、阿根廷和巴西部分地区。
2.Bubulcus ibis seychellarum分布于塞舌尔。
3.Bubulcus ibis coromandus分布于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保护等级
列入自《世握河火生背论挥温袁界自然保护联盟》(IUC官定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