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瑞虹,196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是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 中文名称 章瑞虹
- 别名 二爷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63年
人物简介
章瑞虹,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3年12月1日出生。1979年入临海越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后成为剧团主要演员,兼任团长。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两件位河剧团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2011司室景官取年出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一职来自。主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风月秦淮》、《紫玉钗》、《梨香院》、《桃李360百科梅》、《打金枝》、《孟丽君》、《风雪渔樵训迫育称印查光扬些》、《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剧目。1982年获浙江小百花汇演小百花奖,1989年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验走参货衣置混酒官荧屏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曾多次赴泰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塑造角色
师承范瑞娟的章瑞虹曾经主演过数十部大小剧目,如传统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飞春试研料烧景宗李娃传》、新编剧目《孟丽君》、《紫玉钗》、《恩与仇》等。这些戏或经范老师亲自传授,或自己模仿老师的表演风格,一招象争作什一式、一板一眼,循规蹈矩地一一学来。由于她学得像,唱得好,热情的友岩越剧观众称她为"小范瑞娟"。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章瑞虹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了,她渴望进行新的尝试,塑造出适合今天戏剧审美时尚和现代观众欣赏趣味的新角色。由她自选题材、编导、并为她度身定尼作的新戏《梅龙镇》给了她一次宝贵的机会。

主要作品
范派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
《李娃传》郑元和

《孔雀留东南飞》焦仲卿
《孟丽君》皇甫少华
《打金枝》郭暧
《桃李准散要鲜弦或告梅》鸿学勤
创作剧目
《七叶花》
《梨香院》

《风月秦淮》
《宝玉夜祭》 贾宝玉
《许仙祭塔》
《紫玉钗》
《批先仅个章较话梅龙镇》正德皇帝
《风雪渔樵》朱买臣
《短道演程也思息料向区古青衫红袍》司马相如、李白等
《风雪渔樵记》朱买臣
越剧电视连续剧
《梁祝》
《李娃传》
《孟丽君》孟嘉龄
电影
《仇亲》
《台北刑警》
剧目介绍
《梅龙镇》
明朝正德皇帝因自幼生长宫廷,母后对其约束甚严,年少好动的少年天子向往宫外的自由生活,偷

偷溜出皇宫,游历江南,在梅龙镇上结识了美丽活泼的酒家少女李凤姐。少男少来自女,一见钟情,正德360百科和凤姐有了第一次的爱情萌动。正德因为惧怕皇太后干涉,把李凤姐藏匿于香山书院,结果还是被皇太后发现了,李凤姐被遣送回乡。正德思念凤姐心切,于是再杆静不卫蒸告次私下江南。皇太后也因为李凤姐产下了龙种而急赴梅龙镇。在新生幼儿天真无邪的笑声里,皇太后摈弃了偏见,一家人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孟丽君》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
《风雪渔樵》书生朱并既至圆因杆陈世式每买臣应试落第,颓唐成性。其岳父刘二公逼女儿玉仙与之分离。在朱买臣狂醉中,广均刘二公气极猝逝。玉交移致衣先仙为激夫励志,做出泼水绝情,逼朱写下休书。而后又将父亲遗银、玉镯,以乡邻王安道名义转赠朱买臣,助其苦读,并忍受了流言的责难,终使朱中举做官,夫妻言归于好。
《梁祝》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一起就读。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追相于假军青民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妈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的站家前来迎娶,英台高论定思雨临粮鸡草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李娃传》唐代官家子郑元和,热恋长安名妓李亚仙,因金钱荡尽,被鸨母逐出,流落下层为歌郎,被其父郑北火浓防十卫肉海发现,认为有辱家门,鞭笞至死,弃尸荒燃钱极种史际郊,然被叫化李四救活。一日,元和行乞市上食项,被亚仙遇见带归,劝其苦读。但元和恋情,用心不专。亚仙剔目以激励,元和遂发奋攻书,终于中试做官。父子、夫妻、翁媳重红毛尽释前嫌,合家团圆。
取得成绩
章瑞虹在各类大赛中频频得奖。1982年获浙江小百花汇演小百花奖;1989年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荧屏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研肉包件推断杂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表演奖;2002年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曾多次赴泰国、香港、台湾、澳门、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艺术人生
在台州越剧团,章瑞虹天赋的好身材,好扮相,好嗓子,加上自尊好强聪敏好思的天性,使她很快在同班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剧团的当家小生,并被提升当剧团的副团长。那时,她真是剧团的骄子,有戏演、有房住,也有不错的待遇,但她并不因此而满足,她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艺术家底,以便更上一层楼。1983年,台州越剧团送章瑞虹到浙江艺校培训,在培训班结业公演中,章瑞虹担任了一个主要角色。正是这次公演成为章瑞虹人生转折的一次契机,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和其它一些老师就凭这出戏一眼相中了这位来自浙东山区,长着一双活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对范派迷恋数载,终于得到了范老师的商识,并被正式接纳为学生、当时章瑞虹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她来到了上海,来到了老师的身边。她可以直接进剧团,但她选择了进戏校。她想扎扎实实地从头学起。戏校三年,正是越剧依然红火,对新人如饥似渴的日子,章瑞虹错过了一次风光扬名的时机,但她没有后悔,她觉得:一位青年演员真正要在舞台上立下脚跟,靠的是自身的修养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如果光会做老师的"拷贝"即使红极一时,也终究要被遗忘。章瑞虹有这份雄心。也有这份自信;她要靠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赢得观众的认可,她孜孜追求着她的目标。
万事不可强求
几次在艺术上的冲刺都没有成功,章瑞虹不由抱怨戏运不好,但她并没有气馁,重重挫折使她更加成熟和豁达,她悟到:万事不可强求。水到自然渠成,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艺术底蕴。她演戏更加经心,挑戏也更加慎重了,她依然还是倔强,觉得没有意思的戏,即使是头号主角,不演就是不演,即使是个小角色,只要有戏可挖,有人反对她也要上,《紫玉钗》中的崔允明、《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就是在这种心绪支配下上演的小角色。特别是崔允明一角,这是她有生以来头一回演配角。当时还有不少人劝她别演呢,可她看中了,便上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个角色使她赢得了白玉兰配角奖。当初演崔允明,当然没有想到搏奖,只是她珍惜每一次在观众前亮相的机会,懂得保护自己的艺术声誉,况且从学戏开始,她也不知道如何偷懒,于是,她一如既往、象演主角一般地钻研角色。她演崔允明这位书生,不同于一般憨厚敦朴,或缠绵多情的人物,而着力表现人物的耿直仗义,对朋友磊落光明、对嫂子诚心诚意,戏虽不多,但几次出场都个性分明,豪爽而不失书生本色,重情但又不显轻浮,言行举止慷慨大方,颇有老大哥的风范。人物的唱腔并不多,但干净利索、运腔顺畅,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章瑞虹扮演的崔允明这个人物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真正应验了那句老话: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意外的惊喜
面对一份意外的惊喜,章瑞虹自然舒心不少,但她依然有着更高的企求:什么时候能搏个大奖呢?她依然怀念那些让她全身心投入创造的日子,即使坐卧不宁,也是滋滋有味,她期待着再能演几部能唤起她全部创作激情的新戏。要找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但她耐心地等待着,等到那一天,她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它在艺术上更上一层的台阶的。从浙江到上海,章瑞虹揣着的是对越剧的挚爱、对范派的钟情,在上海十年,章瑞虹的这份爱、这份情更加深挚,更加扎实了。对于自已,她谨守这样一个信念: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个人轶事
尝试漫画式越剧 作为上海越剧院"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系列"的重头戏,由罗怀臻、龚孝雄编剧,曹 其敬执导的新编越剧《青衫·红袍》,正式建组。范派女小生章瑞虹将在这部首次尝试章回体结构的剧中分饰四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古代文人。该剧的剧本借鉴了《三言二拍》的章回体例,选取观众熟知的古典传奇故事中的人和事,重新编写。全剧以说书人为串联,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为关注点,用历史观照现实,分别讲述了《郑元和纵情声色》、《朱买臣高中得意》、《司马相如林泉卖赋》、《李太白江舟捉月》四个故事。该剧在音乐唱腔方面,将以回归"越剧原音"的质朴为追求,该剧的作曲一改往常"配乐"的习惯,与二度创作同期推进,追求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的独立。在舞台布景方面,追求的是视觉上的高度简约,设计者从古本图书的插画中获得灵感,并结合本剧的章回体例,营造出视觉上的纯粹和精致。罗怀臻说:"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是希望让越剧回归以才子佳人戏见长的传统。这次我想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古代的文人。"


作品介绍
《青衫·红袍》是章瑞虹继新编青春越剧《梅龙镇》后,又一次寻求她在艺术上突破,又一次挑战 自我的创作实践。在这部戏中,章瑞虹将一人塑造四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古代文人。她除了饰演以小生应工的郑元和、司马相如外,还将饰演戴黑髯的朱买臣和挂白须的李白。从小生到老生,这是一种行当的跨越。在此前的艺术实践中,章瑞虹曾尝试过对中年男子的塑造,但塑造老年李白这样具有"仙风道骨"的人物,章瑞虹还是第一次。而在同一出戏中"一赶四",跨行当塑造四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剧中人物,不仅对章瑞虹是第一次,就是在越剧界也是不多见的。章瑞虹期望通过这次艰难的艺术实践,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新版梁祝
新版梁祝更青春活泼 章瑞虹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范(瑞娟)派小生,其扮相朴素大方,稳健轩昂,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介绍说,区别于花旦的柔柔细细,小生要表现出男子或阳刚或儒雅的仪态。"新版《梁祝》,章瑞虹说道:戏迷们都看过我演的老版《梁祝》,新版的可能还有许多朋友没看过。新版《梁祝》中对梁山伯这个角色的唱、念、做、打都做了微调,使这个人物角色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唱了这么多年越剧,梁山伯这个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是她最喜欢的角色之一。自己就是因为在高中时代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毅然选择考取越剧团的,也正是在这个角色上的成长、成熟与成功,使她夺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越剧兴起于浙江嵊州一带,兴盛于上海。情节多为才子佳人两相倾,其最大特色就是男角全部由女子反串。章瑞虹正是一位女小生。章瑞虹介绍说,在浙江一带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个越剧团,老百姓很喜欢看。她自己也是因为在高中时代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毅然选择考取越剧团的。"我当时非常崇拜梁山伯的饰演者、范派创始人范瑞娟老师,后来就成了她的弟子。"其实,章瑞虹自己也是一位饰演梁山伯的著名小生,她在这个角色上的成长、成熟与成功,使她夺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 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章瑞虹还出演过《李娃传》、《孔雀东南飞》、《打金枝》,也获得了第七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许多奖项。此次在哈上演的《梅龙镇》是近两年的新创剧目,章瑞虹在剧中出色地展现了一个小皇帝遭遇的古代版的成长烦恼。她说,故事虽然发生在明代,但对一个叛逆的男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却是古今相通的!


说到由女子来饰演男角,章瑞虹说,区别于花旦的柔柔细细,小生要表现出男子或阳刚或儒雅的仪态。"可能体态上你看得出我是一名女子,但我却用宽广纯厚而不失柔和的男中音来传达男子的阳刚之风!"另外,越剧的情感表现方式也有别于影视剧,传情主要是靠顾盼流离的眼神和举手投足的姿态,难怪章瑞虹的眼睛好像会说话!
瑞虹小传
一方红氍毯,五光十色灯。台上演的是千古悲欢情愁、聚散离合。幕开幕合,灯明灯灭间,岁月如水。面对戏外灯火辉煌的喧闹都市,曲终人散时的舞台有时是有些寂寞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越剧小生,始终恬然地守望着这喧闹与寂静、古典与现代交错的舞台天地,痴心不改。在感动着观众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如果问她,为何如此痴迷?她的回答是坚定的:"因为这是我所钟爱的艺术,其中蕴藏着吸引我不断地去发掘的无穷魅力。"
她,就是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著名范派小生,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的嫡传弟子---章瑞虹。
守望,为一个信念
章瑞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水乡女子。出生于浙江绍兴,有一位曾任绍兴越剧团资深编导的父亲。但她与越剧的结缘,并不因此像人们想像得那样水到渠成,而是带着几分传奇的色彩,就好像日后她在舞台上经常演绎的那些传奇故事一样。"父亲一开始并不赞成我从事这一行业,他更希望我们家能出一个大学生。"她这样说道。然而,1979年,当临海越剧团前往绍兴招生的时候,当时连一句越剧都不会哼的她,却凭着浏亮的嗓音,俊美的外表被负责招生的老师慧眼相中,从此,便结下了与越剧的难解之缘。
许多年后,当章瑞虹回想起当时一个人瞒着父母,偷偷坐上前往临海复试的长途车时的情景,心中还是有些后怕。"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车窗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当时心里就想,好悬啊,这要是掉下去怎么办?"但,也就在这条盘山公路上,性格倔强的章瑞虹更明白了一件事:"既然选择了,就只能前行,不能后退。自己的路,
只有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她的奋斗、她的探索,也为这不同寻常的第一步,做了最好的注脚。
翻开章瑞虹的简历,你也许会有些惊讶她所拥有的丰富经历:1979年入临海越剧团,任主要演员兼副团长。1982年选送入浙江省艺术学校。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1987年毕业后正式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团并任主要演员,190年并入红楼团至今。这段辗转于浙江与上海,融合了舞台实践和理论学习的人生阅历,为日后章瑞虹领悟艺术精髓、塑造舞台形象带来无穷裨益。多年的戏校学习,虽然使年轻的章瑞虹一度错过了八十年代最繁华热闹的越剧盛世,却也同时给了她很多。正是因为那些年清苦的学习训练,才有了今天她对于艺术的出色理解和领悟,正是沪浙两地不同的越剧风格的熏陶,使她对于越剧艺术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也就是初到上海的章瑞虹为什么毅然决然地舍弃立刻进越剧院而甘心先到戏校坐上三年冷板凳的原因。对于这一选择,章瑞虹始终不后悔:"错过的荣耀只是一时的,而我从中所获得的积累却可使我一生获益匪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机会,对于志存高远者往往特别的苛刻,1987年当章瑞虹壮志满怀地走出戏校的大门,准备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挥洒时,越剧乃至整个传统戏曲界却正开始遭遇它的冬天。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少越剧演员耐不得寂寞,纷纷改行。章瑞虹,却选择了留下与越剧共守清贫。这一守,便是近十年。十年间,她所能做的,只能是一丝不苟地演好每一出范派经典剧目,力争将每一次演出完成得完美无瑕。对她而言,鲜花掌声固然是每一个演员所渴望的。但,一个有追求的好演员所期盼的却远远不只这些。虽然,当时的她和同辈们一样不知道越剧的再度辉煌将是何时,可是,她却坚信,掌声可以一时暂歇,真正的艺术却不会没落。为此,她甘愿守望。十年,不断地重复着老师的作品,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位有追求的演员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然而,有些人只是痛苦地复制着这些舞台形象。有些人却将这种痛苦视作一种磨砺、一种涅盘。章瑞虹相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任何的努力都不会是徒劳无功的。虽然有老师表演的珠玉在前,在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打金枝》等范派名剧时,章瑞虹却不甘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坚持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她相信,演员要感动观众,首先要使自己感动。她的《梁祝》等剧,是范派的经典剧目,更是她自己的《梁祝》,不仅深得前辈艺术家的精髓,更有着自己对于人物的独到感悟。
在不断完善传统经典艺术形象的同时,章瑞虹也一直没有放弃塑造属于自己的舞台代表作的追求。为此她敢于大胆地挑战传统、挑战经典。《宝玉夜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全长不足15分钟的折子戏中,她凭着深厚的表演功力,使观众被她那位"痴心、寂寞、柔情似水"的范派宝玉所感动,从而打破了人们对于范派只善于塑造忠厚人物的印象。这出戏,不仅此后成为章瑞虹的保留剧目,更有不少外地剧团的著名演员争相演出,其受观众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
如果说《宝玉夜祭》是章瑞虹对于流派传统的一次勇敢突破的话,此后的《风雪渔樵》中,她所塑造的才高气傲的朱买臣,则又让人在赞叹她出色的演唱功力的同时,不能不佩服她塑造不同类型人物的能力。
无论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戏,还是独出机抒的新编剧目。一次次的尝试,一步步的探索。章瑞虹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日臻成熟,与此同时,她心中的一个想法也变得日益清晰-打破越剧才子佳人的传统,塑造一个与传统迥异、却又并非背离传统的越剧小生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梅龙镇》里活泼可爱、率真无羁的正德皇帝。
《梅龙镇》是一出轻松活泼的轻喜剧。然而,这出2个多小时的越剧所承载的意义却绝不是一段少男少女的纯真恋爱那么简单,不仅对于凭借这出戏喜摘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的章瑞虹是如此,对于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困境,在摸索中前行的越剧艺术也是如此。
《梅龙镇》代表了她演艺生涯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选题材,请编剧导演,全权负责;第一次出演喜剧人物;第一次尝试"开门排练",在排练过程中接受观众的检验。在最初挑选题材时,章瑞虹再一次显示了她独到的眼光。脱胎于《游龙戏凤》的《梅龙镇》,京、淮、川多种剧种都有演绎,说的不外是风流帝王与美貌酒家女之间的一露水姻缘。而章瑞虹却敏锐地看到了这出老戏中与现代意识合拍的地方,看到了少年天子身上隐藏的和现代年轻人并无二致的渴望自由、崇拜自然的真性情。故事中所弥漫的时尚气息使她着迷,促使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改传统越剧含蓄、凄婉的主调,将这个古代版《成长的烦恼》搬上越剧舞台。
对于寻求改革和发展的越剧而言,《梅龙镇》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青春越剧"口号的提出"青春"是多方面的,题材的青春、运作方式的青春,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的青春。青春的态度是一种海纳百川、不断尝试的态度,是一种热情洋溢、不畏挫折的态度;青春的态度,就是《梅龙镇》在选材上的大胆创新;青春的态度,也是《梅龙镇》在剧本创作中不厌其烦的三易其稿。青春,是一种宣言;青春,也是一次契机。一出《梅龙镇》,让有些彷徨的越剧改革看到了一种突破的可能。自从《梅龙镇》吹开一阵清新的青春之风后,"青春戏剧"的概念不仅在越剧界,也在其他剧种中被一再援引,成为一种时尚。青春越剧《梅龙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得到专家的认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获得老戏迷好评的同时,还为越剧培养起了一大批"青春"的观众。《梅龙镇》贴近现代年轻人思想的剧情,章瑞虹抛弃固有程式束缚,浑然天成的表演,让台下的年轻人感到台上的少年天子,就像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心悦诚服地成为章瑞虹的"铁杆追星族"。在后台拥着章瑞虹索要签名,向心中的偶像倾吐心中的感受,这些以往在歌星演唱会上才看得见的场景,在各地《梅龙镇》演出之中已司空见惯。长久以来,人们常常感慨越剧演出时台下的满目白发,长期以来,如何培养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是困扰戏剧从业人员的大问题。然而,《梅龙镇》的演出,在不经意中给出了这些感慨和问题一个答案。
不经历风雨,怎得见彩虹?一路走来,章瑞虹的路不算平坦。然而,天道酬勤,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这方旖旎的舞台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她,不动声色间,也获得了令人羡艳的骄人成绩。积累下的剧目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打金枝》、《孟丽君》、《梅龙镇》、《风雪渔樵》、《宝玉夜祭》、《紫玉钗》、《风月秦淮》、《桃李梅》等等。曾获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第5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等多种奖项。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
不仅如此,作为红楼剧团的主要演员,著名范派小生,章瑞虹还在上海、全国有着一群为数众多的戏迷,这其中既包括上了年纪的老戏迷,更不乏活力四射的年轻一族,甚至远在异国他乡,也有不少观众为她的艺术所倾倒,远涉重洋,千里而来,只为现场亲身感受一下她的表演魅力。面对种种的荣誉,台下的章瑞虹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从容。在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锋芒毕露的她,在台下却是平淡而随和。即使面对那些素不相识的戏迷,她也是如此真诚-她会掏钱为远道而来看戏,却买不上票的老人悄悄买上一张票,送她入场;她会体贴地关照散戏后等在剧场门外,为一睹她风采的大学生:"早点回家,路上小心。"真,是章瑞虹留给人最深的印象。
这几年,章瑞虹声名鹊起,她的演出任务也变得更为繁重了。然而,她却依然尽力每次都将最佳的表演奉献给观众。在上海越剧全国行中,章瑞虹带着她的代表作《梅龙镇》和《梁祝》等经典剧目参加了每一次长途跋涉,毫无怨言。北方行天津一站中,身体状况不佳的章瑞虹在《梅龙镇》中场时因炎热中暑而在后台晕倒,苏醒之后却毫不犹豫地再次登台,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将整出戏演完,演出精彩依然,台下的观众甚至感觉不到任何的异样。事后,当观众得知幕后发生的事情,为演员的敬业精神潸然泪下时,章瑞虹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那天后台确实有点闷热。"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她心底真正的遗憾是:"那天,虽然我很注意调整自己的表演,但总还是不可避免对演出质量有所影响。没有将最高质量的演出奉献给天津观众,感到很抱歉!"
《梅龙镇》的成功,为章瑞虹带来巨大的荣誉。面对荣誉,她却并没有昏昏然,而是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也有人劝她趁热打铁,再打造一出青春剧,将时尚的旗帜一扛到底。这不失为一种善意的劝告。
凭着在《梅龙镇》中积累下的成功经验,凭着青春越剧所引起的巨大反响,继续走青春之路,是从成功通向更大的成功最省力的方法。可固执的章瑞虹却并不愿意走这条捷径,她所不愿的,是简单的重复。"我想一个人静静地去思考一段时间,我需要回头再看传统,"她如是说。她认为,青春,固然是个很好的思路,却并非唯一的通途,如果一味执着于一种方式,终不免固步自封。所以,她选择将荣誉抛于脑后。在绚烂后的静寞中默默地思考,去探索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思考是章瑞虹从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的一件事。在她看来,思考,是一种财富。可以思考,需要思考的东西实在很多很多。台上的她,有着一副令人啧啧称奇的"亮嗓子",扎实的表演被专家观众誉为"脱尽女儿脂粉气"的倜傥小生。无论忠厚憨实的粱山伯、意气奋发的皇甫少华,还是痴情懦弱的焦仲卿、天真率性的正德皇帝,性格迥异的角色,她演来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然而,她却并不因此而满足,相反的,她一直在问自己,比之前辈恩师们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她们这一辈演员,除了传承之外,还能做什么?还应该做什么?这样的思考,也许是有些痛苦的,但章瑞虹却甘愿为这种痛苦的思索所困扰,因为,她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位出色的"演戏者",她希望,在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烙印在观众心中的同时,还能带给他们,乃至带给越剧艺术一些更多的别的东西……
没有惊世骇俗的宣言;不作哗众取宠的表演。真心的付出,不是舌灿莲花,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在细水长流中,用每一次演出、每一次尝试去追寻心中的那个梦。曾经有过坦途,也有过崎岖;将来会有阳光,也会有风雨。但,人生自是有情痴,情至深处,便不会有悔!
在守望与思索中,章瑞虹在不断寻找着,为观众、为越剧、也为自己,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一位在越剧舞台上默默耕耘二十余载的小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章瑞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