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群,1920年生于安徽萧县白土来自镇(当时萧县属于江苏省徐州市360百科)一个具有文化修病室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80年入籍法国。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士。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
- 中文名 朱德群
- 国籍 法籍华裔
- 出生地 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
- 出生日期 1920年
- 职业 画家 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
个人简介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生于江苏萧县白土镇。来自(萧县原属江苏徐州府,1955年划归安徽省)萧县虽然地处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习艺的传统。著名艺术史家王子云,以及王子云的学生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都出自萧县。白土镇四面环山,朱德群幼时常在山林间游憩。北京时间2014年3月27日凌晨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94岁。

他的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世代行医,也都喜爱书画,父亲暇时常作360百科画自娱,他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成为他的艺术启蒙教材。小学毕业后,到徐州上中学。1935年投考杭州国立艺专,因当时中学尚未结业,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毕业证书报名,从此成为朱家第杀师陈十送二个“朱德群”。
从朱德群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位艺术火师那始终坚定地保持着的创作主旨。因此,人们得见了一连串曾经在朱德群先生艺术跋涉中隐现过的身影:林风眠、吴大羽、多里瓦尔、米修、皮埃尔、毕加索;他们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个个相当有意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绘画生涯的现实的艺术环境。于是,环绕着传主朱德群先列随染学松脸料生,二十世纪欧洲画坛草战什完利县以一个个具象得以喻示出来。
有人说观朱德群的画有如淋远了一身的光彩。他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从1955年旅居法国巴黎起,朱第极期立步况维德群已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游子生涯。面对日益腾牛田固划联批期飞的祖国,他表现出了“回家”的愿望。“算算我从事艺术创作已经有六七十年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国外。如今我年纪大了,总希望能‘回家'。”
艺术之路

1920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一个深具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
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由南京到台湾台北。
1954在台北市中山堂首次举办己热速宪静也洋个展;
1955年离管团操严句消空数台赴法深造;
195色还预财举7年参加巴黎春季便林蛋牛经传沙龙以“景昭画像”获银牌奖 。
1958年在巴黎首次举办个展;
1963年法国艺评家乔治·布大宜(George Boudail语品策机le)发表“朱德群的绘画专题研究”;
1964年获邀参加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之“现代国际画展” 。
1969年独采参加巴西圣保罗第十届双年展,路加奏几滑层果许冷专室陈列;
1979年沿几湖鱼司陈威度袖珍博物馆出版社发行<朱德群专论>一书,于伯阮执笔(于氏为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学评论权威、诗人、作家、艺评家) 。
1982年在法国哈佛市之安德列·马雷侯现代美术馆展出自1955年至1982年的作品;参加在香港艺术馆展出的“海外华裔名家绘画展”;参加在法国登肯市现代美术馆罗封因指永试往同盾谓开幕展 。
1983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为艺术学士学位评审;
1984年参加卢森堡埃西市立剧院油画展;
1987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朱德群回顾展;同年在以色列首都市政厅展出“现代法国画派展” 。
1988年在比利时烈日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1989年与艺评家舒瑞盖哈共同筹划,促成“巴黎当代绘画邀请展”于台中的台湾省立美术馆展出,全部展出作品赠送该馆,实现朱德群一心充实美术馆软体的愿望 。
1991年巴黎问结失材型现代艺术博览会FIAC专室展出油画作品;
排艺鸡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纳作石版画一幅;
1993年《朱德群专集》法文及英文版问世,由艺评家皮耶·卡班运条祖型严(Pierre Cabanne)执笔 。
1997年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司AFAA举办朱德群近作展(自1985年-1996年作品),并在北京、香港、台湾巡回展出;12月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 。
1998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9年2月3日参加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就职典礼;
2000年在法国守修文化中心、上海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举办油画个展;在巴黎IDL石版画工作室创作六幅石版画,并由霍克艺术Hoke Art全球发行 。
北京时间2014年3月27日凌晨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94岁。
人物履历
1920年
10月2势利4日(阴历)朱德群出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之白土镇,祖父及父亲皆为医生,对书画有僻爱且颇求尽较有收藏;
1926-1932年
六岁前跟着长兄们读私塾,六岁后进入萧县县立实验小学,小学毕业后进入萧县县立师院,之后转入徐州中学,继而进入海州中学至初中毕业;
1935年
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林风眠任校长;
与吴冠中结识,想专攻国画,但是学校没有国画系,只有以西画为主的绘画系,于是便努力研习油画,七七事变爆发后,随学校向内地迁移,首先到浙江省诸暨,继至江西贵溪的龙虎山,沿途绘画系学生分组画了很多抗日宣传画,学校续迁往湖南沅陵的老鸦溪,之后又迁到湖南长沙、贵阳、云南来自昆明,最后到昆明湖畔的安江屯,在贵阳和昆明的这段期间,画了不计其数的苗族人民生活速写及川马写生;
1940-1941年
日军内侵,全校移入四川璧山,后又迁至青木关的松林岗,次年360百科朱德群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松林岗,留校任助教他请等举制和著直至1945年;
1944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工攻分学院建筑系讲师直至194该延看个留欢更伯9年;
1945见报引年
在重庆参加“现代绘画联展条”,并于次年参加在顶李重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独立美展”;
1947年
随南京中央大学由重庆乘船迁返南京,过三峡,其印象之深刻,直到90年代在其作品中仍受其影响,然随身华居探次吗使吧听带着的七、八百张生活速写,因在途中遇果殖传食春介你加暴风雨,多年工作谁与弱验践一全部损失,朱德群在南京与柳汉复结婚;
1948年
女儿凯蒂出生,离开南京经上海于年底乘船到否送真机协围边设刻尼造达台湾台北,行前将所有作品,油画数十幅留在同学王如松家中,以后得悉,王如松离南京还乡,所有油画作品不知下落;
1949年
任教台北工专建筑系;
1951-1952年
任教台湾师范学院艺术系(今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前身容农),直至1955年,参加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的“现代独立画展”,次年结识董景昭,日后成为朱德群的妻子本结;
1953年
由罗家击皮转时伦先生推荐,为国史馆画国父孙中山先生肖像、蒋介石肖像、及黄花岗七十二烈胜束士起义等数幅历史乱件诉重判善活乱题材绘画作品;
1954年
与师换大师生到阿里山、八仙山写生,画了一系列风景油画,在台北中山堂首次举行个展,画展极为成功;
1955年
3月29日离台赴法深造,乘船经由香港、西贡、锡兰、法属吉布提,顺尼罗河至开罗,参观博物馆及金字塔,对古埃及艺术文物叹为观止,后于马赛上岸,到达巴黎后住在拉丁区的露梦旅馆,同时在大茅屋画院画人体速写,并参观罗浮宫博物馆、巴黎各著名美术馆、与各式各样的展览,到西班牙参观普拉多美术馆,对戈雅的作品印象尤深,也到托雷多观看葛雷柯的作品;
1956年
在巴黎现代美术馆参观俄裔画家德斯塔尔回顾展,其作品自由奔放,来往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对朱德群启示良多,开始尝试酝酿已久非具象油画创作,与法国雕刻家费侯(AlbertFéraud)结织成挚友,并同他多次举办个展;
1957年
以非具象作品被邀参加“比较沙龙”,同年他以具象画作《景昭画像》参加法国春季沙龙获银牌奖;
1958年
在巴黎欧巴威画廊举行首次个展,同时也在巴黎勒让德尔画廊参加群展,该画廊艺术主任巴涅对朱德群很赏识,即与其订下合同直到1963年,参加哥本哈根夏洛登堡博物馆举办之“巴黎画派绘画展”;
1959年
搬到巴黎二十区美尼蒙丹街公寓,有一较宽敞的工作室;
1960年
在巴黎勒让德尔画廊举行个展,受艺评界一致推崇,巴黎夏邦帖画廊举办“巴黎画派”联展,朱德群代表在巴黎之远东画家展出,是年和董景昭举行中国习俗婚礼;
1961年
应邀参加巴黎之“五月沙龙”,长子朱以华诞生;
1961年
Naissance de son fils Yi-hwa;
1962年
在勒让德尔画廊展出其水彩及粉彩作品;
拜尔画廊,美因兹,德国;
克尔兹画廊,巴黎,法国;
1963年
在勒让德尔画廊第二次油画个展、参加巴黎第七画廊“牛目”画展,法艺评家乔治·布达易执笔,在《希美斯艺术杂志》上发表《朱德群的绘画专题研究》;
1964年
被邀请参加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的“现代国际画展”;
1965-1968年
登欧洲屋脊白朗峰,对阿尔卑斯山脉之磅礡气势印象深刻,归来受其灵感,作了一系列白色调油画,艺评家勒维克、卡修及达拉博分别撰文评论朱德群的艺术,在《艺术画廊》及《国际美术》两杂志上发表,余伯阮写关于络特蒙(Lautremont)的著作文学的评论,朱德群画插图,在《法国文学报》发表,1968年次子朱以峰出世;
1965年
巴黎大学画廊,巴黎,法国;
拉采画廊,克兹林根,瑞士;
「村中艺术」系列,佛希尼之圣加瓦,法国;
1967年
雷贝尔画廊,卢琛,瑞士;
巴黎大学画廊,巴黎,法国;
艺术与生活画廊,里昂,法国;
拉采画廊,克兹林根,瑞士;
1968年
拉采画廊,克兹林根,瑞士;
1969年
勒卡尔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亨利·格雷古瓦画廊,马赛,法国;
参加巴西圣保罗第十届双年展,专室陈列,展册由余伯阮写序言;
1970年
2月迁居至巴黎南郊提叶的画室及公寓,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林布兰特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大展,朱德群对此画展印象深刻,亦对其绘画态度有极大的影响;
卢森堡皇家画廊,尼斯,法国;
1972年
作品至德国慕尼黑展出,参观慕尼黑各美术馆,对德国表现派绘画有新的认识,11月迁居至巴黎东郊巴纽雷楼中楼的公寓及画室,与太阳画廊订合约至1975年,次年作品至卢森堡展出,反应良好,米开尔悌画廊,毕尔包鄂,西班牙;
第三世界画廊,慕尼黑,德国;
1973年
合恩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1974年
在太阳画廊展出,暑期至法国西海岸渡假,途中发现青石板矿,取回一些石板在上面画油画,别有趣味;
1975年
人马宫画廊,安纳马斯,法国;
1977年
米开尔悌画廊,毕尔包鄂,西班牙;
安提欧普画廊,索伦托,意大利;
1978年
圣卡罗画廊,那不勒斯,意大利;
回顾展,圣艾田恩文化之家,圣艾田恩,法国(图录);
保罗·布鲁克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1979年
袖珍博物馆出版社发行《朱德群专论》一书,余伯阮执笔,分别三十余载的林风眠大师从香港来巴黎,在赛奴斯基东方博物馆开个展,因此得以重聚,11月刘开渠老师率领雕塑家代表团来巴黎,得以晤面;
叙依罗画廊,巴黎,法国;
袖珍博物馆画廊,巴黎,法国;
法兰西画廊,波尔多,法国;
1980年
入法国籍,次年与董景昭在巴黎第三区区政厅举行公证结婚;
文艺画廊,圣纳泽尔,法国;
「辛纳」艺术同好会,巴黎,法国;
1982年
在法国勒阿弗尔之安德烈·马尔侯美术馆的个展,展出朱德群自1955年抵巴黎以后的重要作品,与好友费侯、龙勾巴底、提波联合于巴黎玫瑰公园之橘园展出;
文化之家,南特,法国;
「1955–1982年画作与素描回顾大展」,安德烈·马尔侯美术博物馆,勒阿弗尔,法国(图录);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邀请朱德群,为毕业班学士考试之校外评审,应北京美术家协会之邀,与画家基诺夫妇在中国游览三周,至北京、大同云冈石窟、西安、南京、黄山和杭州母校,这次的中国之旅,对朱德群来说,重新接触熟悉的中国艺术和中国山水让他有机会再次亲身体认到中国绘画艺术之奥秘;
卢森堡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1984年
在卢森堡阿尔则特河畔之埃西市立剧院举办大型油画个展;
1985年
参加瑞士日内瓦皮耶·于伯画廊举办的“五个抽象画家”联展,参加开幕典礼途中经阿尔卑斯山,途经雪中的阿尔卑斯山,灵思泉涌,归后画了一系列油画,在守修艺术之家作大型作品个展、巴黎南郊姜蒂伊文化中心个展与费侯作品同时展出,亦加入“50年代”联展,于法国境内巡回展出,再次被邀请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位考试校外评审;
艺术及康乐之家,守修,法国;
贝林提画廊,巴黎,法国;
姜蒂伊市立文化中心,姜蒂伊,法国;
苏珊·蓬斯画廊,坎城,法国;
1986年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中心主办朱德群纸上作品个展,该年参加了十二次联展;
贝尔纳·贾戈画廊,圣纳泽尔,法国;
贝勒古画廊,里昂,法国(图录);
文化与康乐中心,普里瓦,法国;
海伦·特兰蒂尼昂画廊,蒙波利埃,法国;
1987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主办朱德群个展,是他离台三十二年后第一次画展,展出其1953年至1987年之油画作品;
卢森堡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龙门画廊,台北,台湾;
金陵艺术中心,台北,台湾(图录);
三原色艺术中心,台北,台湾;
1988年
卢森堡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北风画廊,马康巴赫,法国;
赫吉·多尔瓦画廊,勒都盖,法国;
比利时列日现代美术馆展出其大型油画作品,继历史博物馆的回顾展,其作品在台中美术馆,之后于台湾的十四个县、市立文化中心巡回展出,参加邓刻尔克美术馆发起以“基督受难”为主题的画展,在巴黎市政厅展出,八月赴伦敦及牛津参观各大美术馆及名胜;
1989年
朱德群与艺评家杰哈·舒瑞格拉共同筹划,促成“巴黎当代绘画邀请展”,涵盖巴黎当代重要画家,在台中美术馆展出,全部展品赠送该馆,实现朱德群要充实美术馆的愿望,台北金陵艺术中心发行《朱德群画集》;
阿尔雷忒·吉玛海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阿尔特罗画廊,图卢兹,法国;
加布里埃尔画廊,史特拉斯堡,法国;
拉内尔画廊,翁弗勒尔,法国(图录);
1990年
迁入宽敞、明亮又安静的新画室,建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维特利市,艺评家皮耶·卡班在《希美斯艺术双月刊》专文介绍朱德群
海伦·特兰蒂尼昂画廊,蒙波利埃,法国;
贝尔诺金字塔,克莱泰依,法国(希美斯艺术杂志专题抽印本);
赫吉·多尔瓦画廊,勒都盖,法国;
贝勒古画廊个展,里昂,法国(图录);
1991年
仲春赴意大利威尼斯,深入欣赏威尼斯画派丁多列托、提香、维诺内斯、卡巴乔等大师作品,波斯湾战争爆发,有感而画《灾难后之曙光》,展于圣日耳曼城主办的“世界末日”主题展;
卢森堡画廊,卢森堡市,卢森堡;
现代艺术美术馆,邓刻尔克,法国(图录);
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1992年
「首创符号」展(与瑞欧贝勒、基诺联合),蒙卡姆宫,魁北克,加拿大;
六十年代作品展,阿尔雷忒·吉玛海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巴尔契艺术公司,古堡画廊,日内瓦,瑞士(图录);
臻品画廊,台中,台湾(图录);
4、5月赴美国东海岸旅行,沿途参观美术馆及名胜,尤对巴恩斯基金会之收藏叹为观止,在巴塞隆纳创作一幅石版画(共有五十位艺术家应邀各作一幅),为世运会百年纪念发行一套五十张石印作品,游庇里牛斯山及安道尔;
1993年
赫吉·多尔瓦画廊,勒都盖,法国;
普洛特画廊,图卢兹,法国;
帝门艺术中心,台中,台湾;
帝门艺术中心,高雄,台湾;
3月由皮耶·卡班执笔的《朱德群专集》法文版及英文版问世,12月回台北举办画展,并游台湾横贯公路;
1994年
3月维特利市画廊举办朱德群近年巨幅油画个展,4月,全家与费侯夫妇同游中国,在北京参加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座谈会,并参观了敦煌、云岗石窟等,5月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与瑞欧贝及基诺三人联袂巡展,展名“首创符号”,先于魁北克的蒙卡姆宫展出,继于蓝色尖端城的美国印地安博物馆展出,展览于加拿大巡回两年,应诗人斯泰利之邀,以钢笔素描为其诗作插图,发表于《印象》九月刊;
维特利市立画廊,赛纳河畔之维特利,法国(图录);
「首创符号」加拿大巡回展:美洲印地安文化博物馆,蓝尖城,魁北克;
朱丽叶艺术馆,朱丽叶,魁北克;梅尔西埃文化中心,蒙特利尔;
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
新加坡94艺术宝藏博览会,斯民画廊主办,新加坡(图录);
帝门艺术中心,台北、台中、高雄,台湾;
「艺术雅集」系列,路得维格美术馆,萨尔路易,德国;
1995年
「首创符号」展:斯特拉佛德画廊,斯特拉佛德,加拿大;
格兰保博物馆,卡加利,加拿大;
赫吉·多尔瓦画廊,勒都盖,法国;
于南韩之首尔艺术中心举行个展,受阿兰·迪嘎之邀,画了四幅扇面,在其画廊展出,11月制片人沙巴多哈拍摄影片介绍朱德群,该年参加了十三次联展;
1996年
6月与多玛夫妇赴德国旅游,主要在东德个各大城市,画了一系列青石版油画,9月在巴黎波达斯石印工作室画了两张石版画,并创作一系列的水墨画,参加十六次联展;
茉莉画廊,高雄,台湾;
1997-1998年
首度远东巡回展,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协会策办: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图录);
香港艺术馆,香港(图录);高雄市立美术馆,台湾(图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1998,图录);
1997年
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协会(AFAA)主办朱德群远东巡回展,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湾高雄美术馆、台北市美术馆展出,配合香港“法国五月”活动,在艺倡画廊举办个展,10月在法兰西学院古书局画廊举行第一次水墨展,12月17日朱德群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院士;
油画及画纸作品展,艺倡画廊,香港,中国(图录);
水墨个展,法兰西学院古书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1998年
恩里科·纳瓦哈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图录);
传家艺术,台北,台湾;
欧格雷昂古堡,科比耶,法国;
4至5月在巴黎同时举行两个画展,一在塞纳河左岸提加诺画廊,另一在右岸纳瓦哈画廊,出版法英双语画册,5月赴上海博物馆与马承源馆长会面,然后赴台北出席北美馆个展开幕式,出版中法双语展览目录,在台北期间至莺歌陶瓷窑画了一系列陶盘,8月赴雕塑家卡尔德的工作室,继赴西班牙毕尔包鄂参观古根海姆现代艺术馆,为新建筑赞叹不已,并重游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再次欣赏戈雅等画家的作品,暑假期间在法国南部欧格雷昂古堡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个展,在此期间任欧格雷昂古堡奬评审主席,10月于巴黎IDL石印工作室创作了三张版画,是年参加了十二次联展;
「朱德群60年代重要作品展」,新视觉艺廊,台中,台湾(图录);
执政官展厅,鲁昂,法国;
「061空间」现代艺术画廊,鲁昂,法国;
收起 >>
1999年
「朱德群:诗与音乐」,艺倡画廊,香港,中国(图录);
塔马利斯别墅,海滨赛恩,法国;
「朱德群近作」,米勒斯坦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
2月3日法兰西学院艺术学院举行院士朱德群就职典礼,场面庄严隆重,老友吴冠中八十大寿,于11月初赴北京庆贺,参加他在中国美术馆的画展揭幕典礼,之后去首尔,在秋阳下参观各美术馆,领略到韩国介于中国与日本文化之间综合性;
2000-2001年
二度远东巡回展,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司策办: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图录);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图录);釜山市美术馆,釜山,南韩(2001,图录);
2000年
「朱德群:绘画」,守修市政厅,守修,法国;
年初,守修艺术之家以朱德群画展庆千禧年之开端,9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油画个展,接着在广东美术馆继续展出,9月有两本朱德群专集问世,一本由皮耶·卡班着,中文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发行;另一本由皮耶·瑞斯塔尼执笔,英法文双语版,10月朱德群应邀随团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及其他艺术家赴北京参访,在巴黎IDL工作室创作六幅石版画,并由台北霍克艺术发行;
2001年
元月,《朱德群传》问世,祖慰执笔,上海文汇出版社发行,4月至5月在南韩釜山市美术馆个展,为朱德群于远东地区第二次大型巡回展最后一站,6月获法国教育部雅克·郎部长授与之骑士棕榈勋章;7月14日获法总统希拉克授与之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在巴黎IDL工作室继续创作了六幅石版画,同様由台北霍克艺术发行;
纳瓦哈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阿尔克耶市立画廊,阿尔克耶,法国;
2002年
朱德群于6月应上海大剧院之邀,赴上海商讨为这座由法国建筑师夏邦杰的建筑物绘制巨型作品,返回巴黎后即积极准备此项大型计划,在法国雍纳省的杜乐利工作室画了数十个陶盘;
达尔卡画廊,巴里,印度尼西亚(图录);
「龙在西方·柂迟东还–朱德群石版画展」,天使美术馆,台北,台湾;
2003年
陶盘画作展,法兰西学院古书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复兴的气韵》,加尔聂宫国立歌剧院首展,巴黎,法国;
迪瓦区之夏提雍镇,德隆姆省,法国;
《复兴的气韵》,上海大剧院,上海,中国;
「倾听宇宙」,静宜大学,台中,台湾(图录);
「两位大艺术家相会,朱德群、费侯」,中国文化中心,巴黎,法国;
国际当代艺术展,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
4月底上海大剧院之巨幅油画完成,以《复兴的气韵》为名,在巴黎国家歌剧院首次公诸于世,之后运往上海,8月27日于上海大剧院正厅中心正式揭幕,年底台中现代画廊策画了“印象法兰西”联展,包括朱德群、雷诺瓦、卢奥、阿曼等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接着2004年初在广州的广东美术馆续展,最后在澳门美术馆结束巡回展出;
2004年
「朱德群,梦幻的风景」系列展:拉马梅松,油画及陶盘作品展;
米哈玛空间,中国水墨展;多梅格别墅,坎城,法国(图录);
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香港大学美术馆,香港,中国(图录);
兰布雷风车坊,居逸,法国(图录);
艺术厅画廊,日内瓦,瑞士;
艺术厅画廊,瑞士联合银行(UBS),苏黎士,瑞士;
在法国的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中,坎城为向朱德群致敬,共举办三次个展,首先在拉马梅松文化中心展出各时期的油画与陶盘画,继而在米哈玛展览空间展出水墨画,最后在多梅格别墅展出新作的水墨及陶盘画;
2005年
虽然主要致力于上海美术馆油画近作展的准备工作,朱德群仍接受当地艺文中心的邀请,为了纪念旅法五十周年,应儿子之邀,朱德群5月与景昭到意大利威尼斯,除与家人欢聚,并重游水都的名胜,再次欣赏博物馆的收藏作品,是年举办多项个展;
「朱德群-画家」,艾尔莎-阿拉冈之家,伊芙林省之圣阿尔诺,法国;
「朱德群油画展」,印象画廊,台北,台湾(图录);
「升华的大自然」,盖达利博物馆,盖达利,法国;
「对话」(与基诺联展),人道节庆,库尔内伏公园,法国(图录);
巴斯天艺术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图录);
「超乎象外,得其圜中」大型油画新作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图录);
军械库展览会场油画展,麦兹,法国;
2006年
4月皮耶·姜·雷米执笔的《朱德群专集》英法文双语画册出版,由法国差异出版社出版,获欧洲杰出人士金牌奖;
「朱德群水墨展」,巴杰斯艺廊,巴登巴登,德国;
「朱德群油画展」,马乐伯画廊,纽约,美国(图录);
「千变复化」版画展,巴斯天艺术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图录);
「朱德群近作展」,提加诺画廊,巴黎,法国(图录);
「朱德群油画展」,巴斯天艺术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图录);
2007年
6月至7月于日本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展出朱德群回顾展,出版首部日文图录,是年冬,朱德群开始在塞芙尔陶瓷厂的系列创作;
「朱德群近作展」,马乐伯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2008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大规模的朱德群88岁回顾展,多位收藏家借展作品;
2009年
朱德群结束与塞芙尔陶瓷厂两年的合作计划,所有作品于夏天呈展在巴黎吉美博物馆,9月,有关此系列陶瓷创作的图录由拉马丁涅尔出版社发行,12月,部份陶瓷作品和水墨画于苏州博物馆展;
「朱德群展」,马乐伯画廊,伦敦,英国;
「雪白·灿金·蔚蓝:朱德群陶瓷展」,吉美博物馆,巴黎,法国(图录);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图录);
2010年
「朱德群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图录);
绘画作品
《复兴》《欢乐》
《静》
《浪》
《玫瑰》
《暮晖》
《宁静》
《祥兆》
《初夏》
《永存的刹那》
绘画风格
1935年进入杭州艺专,当时之校长林风眠(1900-1991)为艺专网罗了极多曾留学过法国的人才,而林风眠个人对法国现代画的喜好,更影响了艺专的绘画风格。
中国书画的表达经验很早就为朱德群的抽象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在从具象过渡到抽象的短短数年间,很圆熟地超脱具象的束缚,在画面构造出一个抽象的广阔空间,也使朱德群的抽象自然画深含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度。1960年代起,朱德群逐渐脱离了德?斯塔埃尔(1914-1955)的影响,不再用画刀分割颜料块面,专注于扎实的线条与色彩本身,以流畅的运笔结合力道与速度使动感跃然于眼前;2000年后,艺术家再次解放视觉元素,光线的描写与空间的形塑成为其画面重心,此次夜拍的作品《永存的剎那》(Lot 1022)即呈现了朱德群跨越四十年艺术生涯不同的创作特色与风格。
在朱德群的自述中,曾提及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他的影响,在众多大师中,他尤以范宽作品中所展现的磅礡气势和生动的气韵最为欣赏,朱德群曾说:如范宽说过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之物;与其师之物,未若师于心,所谓师于心者,即是以画家为主宰,并已有抽象的概念。可是中国人没有把抽象这两个字讲出来而已。大自然经过画家的思想融合和提炼,其中即是画家的幻想力、修养和个性之内涵流露于画面上,中国绘画和抽象画的想法不谋而合。《构图 No. 168(河渠山景)》几乎纯以焦赭为主,在素以色彩著称的朱德群作品中十分罕见,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容易透过单纯的色调感受到隐含于画面的中国山水。
而朱德群的绘画艺术中同时具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正是他融合自身中国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以及善用西方的绘画工具与技巧的具体表现。朱德群一向酷爱中国的诗词,而他也不断的以画来表达诗意,而他的作品则同时具有豪气千云与淡淡幽情的特质。1955年朱德群离开台湾远赴巴黎,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旅。于60年代的作品中他多以单一色作背景,运用阔笔与快笔所挥洒出的宽窄厚薄的线条则游走于画面上,时有似瀑布奔泻的水流,颇有大江东去,一泻千里的气势;而细节部份则以细笔勾勒出的蜿蜒线条,含蓄婉约就如小乔初嫁时的神情。
传统水墨画的主体色调基本以墨色为主,王维之语: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便清楚的点明了水墨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历代画家已将墨色的组合与构成视为基本的符号元素,在最低限的色彩使用中,营造出最深刻的意境传达。油彩在朱德群笔下一改其浓厚黏滞的特性,似乎兼具了水彩的轻盈流动与焦墨枯笔的深沉,画家在此仅以单色油彩的渲染变化,创造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并在看似豪迈的挥洒间,精准地运用简约的墨色,使其在视觉结构上组成丰富而细微的层次,前景、中景与远景的架构清晰,形成了画面的远近与纵深,因而创造出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而在区区尺幅间呈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在朱德群近期的作品中,中国书法的线条变得更为抽象,色块组合堆栈也更加繁复,艺术家说:老年者拥有最富足的精神资源,有长长的人生阅历记忆。我从80年代开始,就画我的记忆,幻游我的记忆。……我要重新处理记忆,将记忆幻化,像我家乡酿酒的人,把记忆当作高梁,然后酿成能烧心烧肺的烈酒。《永存的剎那》中几乎横贯了画面的明亮色带宛如记忆的长河,朱德群将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汇聚为交织的视觉元素,激越的笔触如惊涛裂岸,柔美的渐层又似平缓的沙洲。朱德群的画作并不是表现纯粹的抽象结构,而是对应于大自然的心灵感动,数十年间的沧海桑田、或悲或喜,都透过油彩的挥洒流泄于画面,他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在此藉由艺术创作而实现。
虽然在西方的色彩理论中,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我们肉眼所见之颜色来自于光线照射时物体反射出的部份色光,可说由光线创造了色彩,然而在<永存的剎那>中,朱德群却是以富透明感的明暗与色彩层次衍生出光线,光是有方向性的,直率的笔触如同无数的直射、折射与反光,光线在介入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引导作用,我们如同身处黑暗的山洞,透过千变万化的光线转折,得以界定、探求、摸索其中蕴藏的无限空间。朱德群大刀阔斧的划分出强烈明暗对比的画面,微妙的环境氛围则来自细节渲染的阴影变化,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所言: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幽暗的色彩主要环绕了上、下半部,带来压抑、收缩的空间效果,明亮色彩则蔓延至边缘,创造出开放的空间感,具透明感的暗色系隐约透出光亮,而明暗交界处的渲染变化更显出艺术家掌握媒材之巧妙,彷佛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园林空间,各种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空间的分隔和组合,不流于支离破碎,又务求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艺术家在此对大自然的概括与抽象化,可说与本于自然、离于自然的园林美学十分接近。
而在朱德群恣意挥洒的笔触与线条引领下,我们的思绪也随着游移于似云山烟树的意境里。 70年代朱德群的创作受林布兰用色与明暗处理的影响颇为深刻:林布兰喜将强光式的白或黄色集中于以粗笔浓厚的黑色或深褐色的背景中,而形成对比强烈并具戏剧性起伏的画面并营造出沉郁悲哀的气氛。朱德群曾表示:林布兰画中的光使他的画更显深刻、雄浑和结实;而除了林布兰的特殊风格:强烈光束、厚重的颜色以及大笔触的阔线条之外,朱德群更运用个人一向快捷、类似中国“飞白”意味的笔法以及白色块或其它浅色块的搭配,使得朱德群七○年代的绘画风格得以摆脱林布兰的沉郁,反而有着行云流水般的优雅流畅。
于80年代中,他所运用的线条、点与粗笔都与中国的书法绘画极为吻合,中国书法的俯仰、顿挫与纵横均可见于这个时期的作品当中。进入90年代后,朱德群的作品更加接近中国的绘画传统,而其双联与三联作的构图也是受中国传统手卷轴的影响。而其作品之标题如“大地苏生”、“雪融瑞气”或“冥想”均有中国艺术传统中注重宇宙的变化并探讨人与自然的关联。
吴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形容朱德群作品中,因线条的律动而形成的节奏感;点线的交错与窜动并结合画面上的光线明暗而形成如音符般时急时缓、高低起伏的旋律。整体而言朱德群的作品与自然现象,尤其是与光,有紧密的关联,而这些都是经由艺术家心灵省思后的印象。法国艺评家皮耶卡班那曾写道:"真实的绘画来自回忆。"
朱德群即是以深邃的方式,描述令他最眩目的前尘往事。足见朱德群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这世上的芳香,这些挥之不去的袭人气习,那些世俗的纷扰,都是他所欲捕捉的对象。 朱德群以画笔描绘出自然界里的透明的空气、清凉的水气、游移的风、急速的湍流与初降的瑞雪。在画面上常出现淡玫瑰色的晨曦或是一片火红的落日,而光线神秘的游移、跃动于其中,这就是朱德群作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来源。他以一种既夸张又抒情手法表现出强烈又隽永的印象,同时兼具梦幻意味与戏剧性效果。
绘画技法
朱德群的生平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统一于其绘画行为之中。只有通过绘画行为,画家才能达到塞尚所追求的“绘画的真谛”(朱德群一到巴黎,便去回力球场国家画廊研究塞尚的作品)。正是绘画行为使画家获得接近感性世界的最终身份。在思想与形式之间,在表象与感知之间,他的绘画世界经过不停的摇摆,终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对朱德群来说,为了达到表现的最直接的源头,此乃惟一的必由之路。他在杭州艺专学习期间初涉此道;后来又发现,西方在20世纪50年代正悄悄地拾起东方书法家们挥洒图形的节奏与运笔的自发气势,却并未接受书法严格的原则。因为这些原则为一种古老的文明所独有,根本无法传递给另外的人群。
如果说朱德群的根把他不可变更地与一种久远的文明联系起来,而他却逐渐发现:从艺的功夫在于不断地探真求实,画家的终极在于他对自然不可阻挡的切身体验,这一点构成了他一生承诺的核心。这样一来,两种对立的文化便在一种绘画的实际中融合在一起,却又有所区分。在这种实践中,朱德群成为抒情性抽象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这种抒情性抽象,在朱德群作品里,又以令人不安甚至能引起误会的方式,与中国的书法艺术进行着对话。
朱德群的作品所包含的具象与非具象的冲突,其实并非真正的冲突,这个冲突已经被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几何形态的抽象的冲突所超越。朱德群的画属于战后涌现出来的“非形象派”(有时又被称为“塔希派”或“手势派”)浪潮,在当时还不能归入被某些评论家称之为“抽象风景画”的范围之内。朱德群所创立的风景,其动力来自于先于理性的激动。他满怀热情去再现创造的奥秘,按道家神秘派的戒律接近并达到与“大道”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绘画行为变成了一种灵修的体验。这体验又是肉体与情感的,它与认知相聚合,从而达到形象的永恒。于是,绘画就游走于笔触与感觉之间,也可以说是游走于描述与发泄之间,物质与抒情之间。这样,绘画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实体。
朱德群领悟到,艺术家是通过心灵的介入而参与创造的,于是他便向世界开放了。这是他冒险的前提。这一领悟体现在作品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审美系统的基础。 <易经>八卦代表了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从而演绎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可见古人将命运联系在天地山川的变化之上,显示出对自然界的深刻敬意。
朱德群早在1960年代便实现了将自然景物提炼为抽象元素的转化,经过数十年艺术生涯的演进,画面间的经营布局更臻圆融,从点、线、面的本身表现到其间的符号意指,从形式方面的探讨至精神追求,都兼具了“有法”与“无法”,“法”指的是规则,道法自然便是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永存的剎那》看似不具形象、不循章法,却在整体和谐的架构下,形成丰富多彩的流动空间,艺术家并不着重于模仿自然形式美的表象,而真正探求天地万物的本质与其间组成关系,如同古典园林造景的过程即是主观投射的山水画,历代诸多文人与画家皆参与园林设计,如白居易、王维、苏东坡等,将其视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并不是像西方园林在设计上仰赖对称布局与几何轴线,东方园林讲求的是自然空间的渗透与转变,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运用各式构图手法以求参差曲折、错落有致,也在其中反映出人们企图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反璞归真的意趣。朱德群虽“从不做户外写生”,却由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为起点,以独特的东方语言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悟,而能于画面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观者与自然心灵交相融会的处所。
朱德群先生自己曾表示,中国文化的背景在滋润着他,他说:作为汉家子弟的我,有个特殊的使命要传达,即《易经》中之哲理的再现──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其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在绘画中的具体呈现。阳,是光明、热烈;阴,是滋润、柔和。我一直在追求将西方的传统色彩与现代抽象艺术中的自由形态结合成阴阳和合之体,成为无穷无尽的宇宙现象。自古以来,书画艺术的根源一直建立在客观世界的体验与观照之上,朱德群以中国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思考,并透过西方色彩理论的逻辑性,纳入对于古代哲学与诗词的感悟,如他所言:尽管旅居他乡,可是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治学上,深深引导我的,还是我从少时的教育中领会的中华文化精神。祖先的文化宝藏是取之不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自己是越来越中国了。在丰富和完善当代抽象语言的同时,朱德群也透过绘画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前社会的意义。
随着岁月的流逝,朱德群的油画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他定期创作的水墨画也自然而然地催化出内在的表现力,各方面都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思想自由的确立使他的笔法越来越自如与洒脱。从1968年的<雨夜>到1978年的《邂逅》,中间经历了模型的破裂,破裂成“虚”的空间里面一个个触摸不出来的形式;这同时也是一种升腾,升腾到拉乌尔-让·穆兰所描绘的那种境界:“(这升腾)如同景物深入内心,猛然间由基础的转变成为神奇的,并把我们推向某一梦幻,并被梦幻所吞噬。”
朱德群在他的画作中达到了时间的抑扬顿挫。展示在画面上的,是气魄宏大的运动,成为其养分的有色彩的搅拌以及对峙却又似乎有可能融合的色块。画家崇尚自然,正是通过自然,给他的画作注入了强劲的内涵。在画与情这一双向的移动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因素,那就是光线。如果说光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呈现一种稳定状态,其作用并不十分重要;在西方印象派革命之后,恰恰是光线的运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绘画的面貌。朱德群当然清楚此道,他自觉借鉴,达到了一种琳琅满目的豪华视觉效果。他捕捉光亮,把各种烟气蒸腾的糨糊混合到一起,在其上用画笔制造出断裂并找出自然的对等物,从而结构出千变万化又周而复始的变形来。在我们叹为观止的目光前面,有一些屏幕在不断开合。画笔起落之间,勾勒出了新的空间,将物质与光线熔为一炉。在现场各种力量纷繁喧闹的推动下,画面反倒变成一堆充满诗意的、有利于线性拓展的场地,这一拓展的路线向我们提出邀请,引导我们走向沉思默想。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这里的光线是如何指引我们解读作品,如何在杂乱无章的表面之下看到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启发我们领会到:这里是如何遵循绘事之“道”,实现人全身心与自然的契合。
突出贡献
朱德群在1941年的抗日烽火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母校当助教。1944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讲师。1951年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授。
这些人生历炼和阅历,使他的“中国艺术文化链”不断高级和精致。可是,他觉得在杭州美专获得的“西方艺术文化链”却没有充分发育。于是他毅然放弃在台湾已经有的艺术声名和学术地位,在1955年坐船经开罗、西班牙等“艺术之路”来到世界艺都巴黎。从此,他的“西方艺术文化链”迅猛茁壮,也像“中国链”一样高等而精致。就是这样的“双螺旋”,进行无穷的组合、突变,使他在法国进而在世界声名鹊起。他在世界各地开了五十多次个展,佳评如潮。他的作品被巴黎艺术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美国圣路易大学、比利时现代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等二十多家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他多次荣获艺术大奖。他的名字列入《国际传记辞典》、《欧洲名人录》,直到在名字前终身冠以“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的称号。无论是他的具象画还是抽象画,东西方评论家都众口一辞:朱德群是用油画画出了中国水墨画精神的大师,他用浓郁泼辣的色块轰入画的深层,追求深远的宇宙空间感和无限激情的笔墨之韵,超以象外得圜中。
朱德群的绘画,当是用丹青挥洒出的“生态人文主义”的夺人先声。由法兰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亚贝尔·费洛专门为朱德群设计的“法兰西院士宝剑”非常特别,剑柄上镶了四块中国传统文人借以抒发高洁情怀的玉石——一块汉白玉,两块扁平中空的绿松石,还有一块刻着战国时代兽面纹的琥珀。雕塑家说,用西方现代的不锈钢材质配东方古代的缤纷玉石所做成的剑柄,正是朱德群绘画风格的象征,是新的人文精神内涵的象征。
朱德群是一位画家,可是他带给人们的启迪已远不止是绘画方面。对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人们曾争论了一个世纪。对此,朱德群感叹说:“全盘西化说”再好,不过只是一条文化链;雄心万丈“要让中国文化领导二十一世纪世界潮流之说”,也只有一条文化链;为何这么傻,不学学生命智慧,将两条链组合成能无限突变的双螺旋呢。
2002年夏,朱德群在吴冠中的陪同下,亲身感受了中国上海充满朝气的全新景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上海的繁荣和兴旺,给朱德群带来了无比的自豪与喜悦。他在对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欣然接受了来自申城的邀约——为庆贺上海大剧院的“五岁生日”创作一幅油画巨作。他说:“我早就有为祖国留一幅画的想法,它可以表达我的心意,我把它送给大剧院,更送给我的祖国。”
这幅巨制凝结了老人一生的心血与才情。朱德群为其创作了9幅小稿,命名为“上海大剧院油画准备系列”“之一”到“之九”,其色彩由浓烈渐趋细腻、和谐,线条也由简单渐趋流畅、成熟。为了创作这张巨幅油画,朱德群定购了专用的颜料,能保持100年不退色。画布也是从俄罗斯定制的,重达300多公斤,没有一个接缝。他还定制了作画用的电动升降机,每天在升降台上“空中作业”四五个小时。为了绘制这幅4米多高的巨画,年过八旬的朱德群每天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升降机上爬上爬下,常常上去画一笔又下来看看,找找感觉。这样上来下去,非常辛苦。在8个月的时间里,朱德群一步步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宿愿——给祖国画一幅最大最美的画。
这幅暂名为《复兴的气韵》的画作,蕴含着“华夏复兴”的主题。朱德群喜欢古典音乐,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他一直在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种自然、抒情的旋律给他带来灵感。他要让画作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画家觉得中国的过去一直是个农业国家,现在正慢慢地转型,而他自己从小在乡间长大,对民间的山水,有很多回忆。《田园交响曲》给人一种牧歌式的春天里繁华色彩的感觉,这种感觉与他对华夏复兴的理解和渴望正相吻合。朱德群相信,自然之美就像音乐一样,无需语言沟通,只要用心感受,就能描绘出心中的风景。在这幅音乐性的绘画中,朱德群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新异的形式表现了这个主题。
人物评价
一位现代的艺术家,必须经得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判断。朱德群旅居巴黎二十余载,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受到当地艺坛的客观评介,以下是四位艺评家:Gerald Gassiot-Talabot﹐Paoul-Jean Moulin,Hubert Juin,York Liersch 对他所做评介的综合引述。
在现代艺术表现最自由的今日,朱德群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种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的国家。他抱著克服和研究的志愿,在那里变化多端的创作,朱德群个人的境界完全决定在一个很难衡量的天秤上:一方面是那包重大压人的精神和艺术遗产,另一方面是诱惑人的国际绘画派别,这对某些人来讲,会拒绝属于因环境或区域性而分的类别,然而,所幸的是,这位画家由於他的智识避开了这些最威胁人的陷阱,并超越了中国与西方曖昧不明的地带。
他的绘画是一种自然的流露,颤动的﹑热烈的﹐他不在乎那些定理﹑法则﹑视觉上的界限﹐或是各种标志,他的绘画是一个抒情的奉献。
由于他意识到他的学养在他绘事工作里的“源始性”,所以把它引导到国际性的某种研究并予以发展。这种研究是联系于抒情的抽象概念(abstraction lyrique),由于其意义涉及到人与宇宙间的关系,我们可用简缩的术语称之为抽象风景画派(Paysagisme abstract )。实际上,以未来讲,风景画并不是将某地区的景物扼要地描述出来,而是将这个地区的景物当作一个自然的有机体,在其中人仅是个组合者,从绘画中试著去翻译出他的脉搏﹑他的血压和一些随时发生的变化。朱德群果敢的善用西方绘画中丰富的色彩,他对物质本身有很敏锐的感觉,按照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与绘画都是很富诗意的巧妙地运用在一起,他具有这些绘画经验,以致完全主宰其绘画技巧。
画和书写同为一种手势,朱德群蓄意与现实作对答的绘画,使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的眼睛中可以看出来,这多少与其所承受的文化遗产直接有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生一个已经内在化的风景,突然喷射出想像的原质,向我们冲过来,把我们带入并消失在那些梦中,在闪烁的深渊中﹑田野的旷风裡﹐记忆力隐退了﹑溶化了,就像顏色溶浸进入画布纹理中一样。勒米克(巴黎艺评家)介绍朱德群的画的序言中记述道:……也许是幻想力在画中施魔法,不用置疑,也不加控制地刺激著观画者的想像力,并且加以扩大。……在朱德群的画里,我们所经历的奇遇中,证明瞭这种富吸引力的现象,正是一个神秘内涵的表现。
巴黎文学与艺术批评家Hubert Juin曾说过:油画,某种强力的东西迫使你去深入。是个演讲吗﹖勿寧说它是一片纷繁的寧静。总言之,当一个符号出现时,它的本身就代表了全部。当然这极其令人幻惑﹗他认為朱德群的画不苛求于“阅读”,但是需要“沉思﹑冥想”。画出来的作品,在这儿不能称之为释文,换句话说是一种技巧上的细节,或某些观点上的看法的衔接来解释一个线条的涵意﹑一个描写或是一段逸事。问题是存在相反的置疑﹕我们的视线要在一揭幕的当儿,就要飞奔似的“孤註一掷”和这样坚涩的提供相撞击而紧缩住。这就是他的「面目」,这时只有寧静的符号作答﹐这就是“沟通”之道﹗
朱德群的画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一个实体。它在空间佔据了他的领域,这就是实存,这就说明朱德群的画的自我肯定﹕如同一个实体将在某个领域出现一样,所显著的即在目前的实存,从这个时候开始﹐观众就会掉入在他们自己眼光中一个认为是物体的陷阱里,正因为朱德群的画有如此迂迴的阐述其自我的能力。因为这个显著的实存并且急迫的划定了领域,使朱德群的作品不停不断的促成,这就是他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在冥想中的画也就找出来了沟通的答案。
在朱德群的画裡没有关闭或封锁的意向,我们不能说他是从某处开始,更不能说是在某时某处停止,或结束。他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另外的某一点,他是一个真正的大道(途径),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大道是没有界限的。朱德群的画不是“影像”,但是他能使人唤起,尤其能激发起人们的“影像”,就如同一个喷射不停的泉源,在一贯的常态中,却是变换无穷尽。观眾并不是不了解为什么有某些人的作品会在眼前瞬间逝去,这便是因為他已经一眼把画看完了,把它的涵意全部看完了,因为这些内涵太关闭在自己的意愿中,于沟通的开口处太怯懦﹐只要有人来细看,它就会惨白的,只能反覆的声音愈来愈小的在那里重复,直到缄默,变成一个空的虚饰,这正是具有坚强意志的诗人朱德群真正避免的,他的绘画不是关闭的。
自一九五五年他开始在巴黎从事绘画,巴黎画派并没有给他多少影响,在他云雾的风景画里是以古代中国思想,中国古代的学术来表现今日核子时代的宇宙,那里既无人又无物,仅是两种基本元素永无止尽的在变化中角斗,阳──(天)光线,热烈的﹑燃烧的﹐阴──(地)阴影,湿润的,再加以黑格尔辩証法的形式,一“正”一“反”,那麼在这殊途同照,异体同生的朱德群的风景画中以人类的智慧还能捕捉到的天与地之间的“人”,他永远不会沉迷在印度的极乐世界。
朱德群用令人心服的线条从不精确中画出性格来,使幻想变成完美无缺,很惊奇的是在他的画面上没有西方线条的透视,而从远处看主题,出现好几个定点,相叠相重替换著,配置在不同的阶度的平面上。实际上,在西方,唯一使朱德群所感动的是林布兰特的光线与阴影的对比处理,此仍纯属来自大自然中直接的观察,用中国墨水画下简稿,已经表现出空间与光线。
有人说观朱德群的画有如淋了一身的光彩。他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艺术展示
2010年3月4日下午,由中国美术馆和朱德群工作组联合举办的全面反映旅法中国艺术家朱德群艺术历程的“朱德群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涵盖了朱德群从早期到最新的作品,类型多样,重点突出,113件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此次展览,朱德群先生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一件油画和十件水墨作品,其中,三联油画《绿色活力》(195×395厘米)是艺术家在1982年所作的代表性作品。画面流光溢彩,充满轻灵飘逸的水韵节律和在笔触、线条间表现的对自然世界细微而丰富的感觉,显示朱德群与其他西方抽象绘画相比较的优长在于加入中国写意式的笔致,在一种看似不经意,却是经过反复磨练而获得自由中表达了人对应于自然的心灵悸动。
“朱德群回顾展”展出的作品,除油画、水墨、书法之外,还有陶瓷、速写以及朱德群从艺历程的文献资料等。为了方便观众清晰地了解朱德群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展品分为艺术家及其作品、理想化的抽象、耀眼的突变、画家的巴黎工作室、中国文化的回响五个部分。
来自法国、美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博物馆和藏家的朱德群作品大部分首次汇集北京,殊为不易。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以及朱德群的老同学吴冠中等美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由于朱德群先生身体欠佳,其夫人董景昭女士以及子女们为此次展览筹备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美术馆为本次展览印制了精美图录。展览开幕后,在3月6日,中国美术馆邀请法方策展人戴浩石先生向观众作“朱德群与抽象艺术”的讲座,3月下旬,还将组织青少年艺术爱好者进行“体验抽象”的活动。
“朱德群,走向抽象之路”展览
作为法国巴黎美術馆“见證时代的画家”大型联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群,走向抽象之路”展览将于10月11日至2014年3月16日,邀请参观者一同回顾华裔画家朱德群先生的艺術之路。
由于年事已高又抱恙在身,朱德群没有出席当地时间10日晚在巴黎美術馆举行的展览开幕仪式,其夫人朱董景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时介绍说,“朱德群,走向抽象之路”展览展出了朱德群从1955年到2008年创作的50馀幅作品,记录了朱德群从具象创作到抽象创作转变的过程,是一次“浓缩的回顾”。
而巴黎美術馆馆长马克·莱斯特里尼对记者说,朱德群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作品“大气而美丽”,巧妙而完美地将东方艺術之精神与西方艺術之技法结合在一起,“我们需要通过这样一次展览让更多观众认识、了解朱德群,并向他的艺術之路致敬”。
个人作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