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2023-01-28 23:57:5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是来自机械工业出版360百科社出版的一本书。

  • 中文名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 页  数 309
  • 出版时间 2010-12-01
  • ISBN 9787111321514
  •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基本来自信息

  作者:喻凡编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丛 书 名: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1514

  出360百科版时间:2010-12-01

  版次:1

  页数:3负整析调试讨读09

  装帧:平装

 减福浓值损须统吧省度 开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技 > 汽车与车辆

内容简介

  《车辆动力粮现觉间学及其控制》作为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拿滑员会选定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之一,系统地介绍了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全书由地面车辆和轨道车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地面车辆部分首先对汽车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动力里尔学及其控制系统分别给予介绍,此外还包维层市散农代么括了汽车的空气动力学、侧翻以及履带车辆动力学的内容;轨道车辆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轮受频磁来联式收轨关系及基本理论、蛇行运动与稳定性、随机响应理论、曲线导向理论、轨道车辆的纵向动力学以及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等。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实例分析,使读者在了解车辆动力学基本内容的同时,通过几个完整的实例学会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同时也掌握相关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可作皮都口十义支每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教材,也可用作本科和工学硕士的教学用书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对从事车辆工程研究的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车辆纵向动力学及其控制

  第一节威陈搞可愿零师留重长轮胎纵向力学特性

  一、轮胎的滚动阻力

  二、道路阻力

  来自三、轮胎侧偏阻力

  四、总的车轮滚动阻力

  五、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

  第二节汽车的动力与传动系统

  一、理想的动力传动特性

  二、动力传动系统的功能

  三、现代动力传动系统的种类和组成

  第三节驱动动力学性能及分析

  一、车辆行驶阻力与功率需求

  二、驱动系360百科统的特性场

  三、车辆动力与传动系统性能仿真

整范然球该仅弱可灯  四、建模工具介绍

  第四节动力与传动系统的控制

  一、发动机燃油喷射及电子队鲜点火控制

  二、离合器控制

  三、自动变速器控制

  第五节制动动密已奏国力学及其控制

  一、概述

  二、直线制动动力学分

  三、制动稳定性分析

  四、制动力控制系统

  五、车轮防抱死控制系统

露区吸示含八双  第二章车辆操纵动力学及其控

  第一节轮胎侧偏特性与轮胎模型

  一、相关术语及定义

  二、轮胎模型

  三、轮胎的侧向力学特性

  四、整车建模中对轮胎模型的考虑

  第二节基本操纵模型

  一、作用于车辆的外力与外力矩

  二、基本操纵模型假设

  三、运动方程的推导

  四、电基较影绿沉粉象换会操纵动力学特性分析

  五、对实际问题的考虑

 七北印汉 第三节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

  一、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

  二、车生条单考金成裂故轮转动效应

  三、转向系统的影响

  四、悬架运动学

肥叶减飞积早沙照七  五、变形转向

  第四节转向系统的控制

  一、四轮转向系统

  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第三章车辆行驶动力学及其控伟算

  第一节路面输入模型

  一、路面测量技术及数市板满短较据处理

  二、路面输入模型

  第二节汽车舒适性评价标准

  一、标准

  转烟品里洋个的洋二、平顺性测量

  第三节行驶动力学模型

  一、模型推导的前提

  二、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

  皇助三、半车模型的推导和结果分析

  四、整车模型的推导和结果分析

  第四节可控悬架系统

  一、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二推孩径殖十刻齐、自适应系统

  三、可切换阻尼系统

  四、全主动系统

  五、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六、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

  七、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第四章汽车空气动力学

  第一节SAE汽车动力学坐标系及相关术语和定义

  第二节流开希沉评它拉发及就气动阻力

  一、形状阻力

  二、摩擦阻力

  三、诱导阻力

  四、干扰阻力

  五、内部阻力

  第三节气动升力

  第四节气动力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一、概述

  二、发动机功率与车速的关系

  三、气动阻力与最高车速的关系

  四、气动阻力对加速度的影响

  五、气动阻力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第五节气动力对汽车操纵稳定陛的影响

  一、概述

  二、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气动力

  三、提高操纵稳定性的汽车造型措施

  四、侧倾力矩

  第六节汽车空气动力学试验

  一、试验基本方法

  二、汽车风洞

  三、汽车风洞试验的准则

  四、风洞试验的测量方法

  第五章汽车侧翻

  第一节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第二节考虑悬架的准静态侧翻

  第三节汽车的瞬态侧翻

  一、简单的侧翻模型

  二、横摆-侧翻模型

  三、绊倒侧翻

  第四节侧翻事故过程

  第六章履带式车辆动力学概述

  第一节悬架系统

  一、弹性元件的发展

  二、减振器的发展

  第二节履带车辆行驶动力学

  一、履带效应

  二、行驶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

  一、作用在履带车辆上的外力

  二、作用在履带车辆上的外力矩

  三、转向阻力系数

  四、转向所需牵引力和制动力

  第七章轮轨关系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第三节蠕滑理论

  第四节单轮对的仿真模拟

  第八章蛇行运动与稳定性

  第一节横向稳定性及车辆的临界速度

  第二节单轮对横向稳定性

  第三节H型构架式转向架横向稳定性

  第四节整车横向稳定性

  第九章轨道车辆的随机响应理论

  第一节轨道的随机激励输入描述

  一、轨道高低不平顺

  二、轨道水平不平顺

  三、轨道方向不平顺

  四、轨道轨距不平顺

  第二节车辆的随机响应计算

  第三节地铁列车的随机响应

  第十章曲线导向理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单轮对的曲线通过数学模型

  一、单轮对的线性曲线通过模型

  二、单轮对的非线性曲线通过模型

  第三节单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模型

  第四节四轴车曲线通过模型

  第五节独立轮及轮对的导向问题

  第十一章轨道车辆的纵向动力学

  第一节列车的纵向动力学

  第二节纵向振动数学模型

  第三节制动和牵引对列车纵向振动的影响

  一、紧急制动工况

  二、常用制动工况

  三、起动牵引工况

  第四节列车碰撞动力学

  第十二章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

  第一节脱轨的类型及机理

  第二节基本的脱轨安全评价指标

  一、Nadal公式

  二、Marie公式

  三、Weinstock准则

  四、JNR的动态脱轨判断准则

  五、滑轨判断准则

  第三节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一、影响因素

  二、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