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短尾大盘尾

2023-01-10 01:57:1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brachyphor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50来自厘米。通体黑色,具紫且货架送介推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围使又补日,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

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犯织阳绿审突布于婆罗洲,包括劳特岛及什奏货养宪期苏速东南海岸。

  • 中文名 短尾大盘尾
  • 学名 Dicrurus paradiseus brachyphoru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鸟纲

外形特征

  短尾大盘尾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金属紫蓝色光泽;额部簇状羽冠甚形发达,耸立在头顶前部,向前把鼻孔覆盖,有的几伸达嘴前端,向后延来自伸至枕部,冠羽纯黑,羽缘闪光泽;头顶羽端缘呈鳞状斑光360百科泽;眼先、颊及耳羽纯黑色;头颈侧和后颈羽呈披针状,闪紫蓝色光泽;上体背肩部闪金属光泽显著,腰和尾上覆羽仅微沾光泽;尾羽叉状具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羽轴甚形延长,羽轴干部分裸出,其内翈退化或狭窄,外翈宽阔而发达,故尾羽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更元升弱损吃致宽大,向外曲折并盘卷向上,形成一对"盘状尾";初级飞地岁洋老连市及羽黑色,内翈黑褐、外翈具较著的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覆羽黑色闪光泽。下体颏至粉更费浓误垂久尾下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喉胸部鳞状斑光泽较著、腹和胁光泽较弱;翅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常具灰白色尖端斑。

短尾大盘尾

  雌性成鸟类似雄鸟但体型由美倍稍小;羽稍呈黑褐色且金属闪光较弱。幼鸟体羽显然呈黑褐色,光泽不甚显现;头部簇状冠羽短而狭窄,胸部羽及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端缘;翅下覆羽及腋羽暗褐黑色,羽端初歌善会现决时停史灰白斑大而显著。

  虹膜红色到深红色,嘴、脚及爪均黑色。

  体重♂81-95g,♀73-100g;体长♂460-602mm,♀456-547mm;嘴峰♂35-39mm,♀28-39mm;翅♂162-166mm,♀156-163mm;尾♂300-450mm,♀296-390m成培扬务诗确福指m;跗跖♂25-30mm,♀26-33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原始密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师钟期格增前倒手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亦遇见于林区间空旷处,或林间如宗深庆示治那显草地附近,也经常出现于竹林、农田和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果别茶米工园和疏林草坡等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

  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偶而突然起飞,急速追捕过往飞行的昆虫,又返回原栖息枝头处;有时亦飞翔于空旷林间草地,作波浪式的起伏或滑翔,身体度免斯后端飘着一对"盘状尾",追捕地上草丛间受惊飞起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见成3-来自5只的小群。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雷历刘该族方剂九层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

短尾大盘尾

  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脸远问服毛型脊椎动物。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分布范围

  城念火吃们分布于婆罗洲,包括劳特岛及东南海岸。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海拔 1000m 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360百科摆。巢主要由细枝宪么往花什参、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模织,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复道速跳试是获担体、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6-32.4m照战素督困持消义m×20-22.封序肥岩令增刚将心刘己5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大盘尾孵卵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跟孩收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创诗歌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根花数定丰措常附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