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是由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
莺歌柳书演出形式古朴,多为一弹一唱的双档。曲词题材广泛,曲目丰富,方言特征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品既文雅规整,又俚俗浅近。代表曲目有《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
莺歌柳书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季货由首管染需客带。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莺歌柳书"经国来自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5。
- 中文名称 莺歌柳书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流行地区 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
- 经典剧目 《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
历史渊源
莺歌优架代续损科柳书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据记载,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莺歌柳书虽历史较为悠久,但流传装数宽欢了道范围并不广。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1848年--1928年,佚名)。莺歌柳书的兴盛时期,就来自是张瞎子活跃的时代。张瞎子的传人是曹县的张保亮(1848年--1928年),再传弟子是曹县郑庄郑玉昆(1904年--1976年)和定陶的曹志田。郑玉昆晚年将技艺倾囊传授给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
艺术特色
演出形式
莺歌柳书演出形式较为简单,表演时多出双档,两位演员一弹一唱。一人操三弦伴奏,演唱谈是岁者左手持八角鼓,右手击鼓兼作表演动作。有站有坐,方式灵活,但一直少有变化。早期表演以唱为主,后期表演转为说白相间。而传到河南的件客莺歌柳书,又有盲艺人自弹三弦,草马简科坚黄了打腿板的三大件形式。明眼艺人也有用单页小饶替代八角鼓的演出形式多亲片。
伴奏乐器
莺歌柳书的伴奏乐器有四种,即八角鼓、小钹、三弦和节子。八角鼓和小钹部由演员使用,三弦和节子由伴奏者使用,节子则系于膝前。唱慢板时,演员持八角鼓,用掌指头弹推拍打。唱快板时,演员敲打小钹配奏,以掌握节拍。
唱腔结构
莺歌柳书为单曲西罪门传体,韵白相间,相当规主个写持烧考事主律,有【节子韵】【越调】【平调】等曲牌。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主要唱腔有【慢平腔】【快平腔】【五字坎】等。其基本唱腔为四句腔,其他唱腔均由此衍化发展而来。四句腔每句东有投议战板背影四小节,构成起承转合的音调旋律,其后的搭尾衬腔也是完整的四小节,四360百科句腔反复演唱,风格古策西交克强息超春朴、深沉、富于幽默感,极富表现力。
代表曲目
莺歌柳书的曲目遗存十分丰富来自,短篇书目唱词文雅规整,题材丰富,有较强的文学性,长篇书目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360百科俚俗,乡土气息浓郁。
代支表性短篇曲目有:《潘必正赶考》《小关西》《二人薄》《水漫金山》《钗伯纪鲜皮皮什写攻展获环记》《十二女打架》《草船借箭》《关公辞曹》《古城会》《伐林》《许仙游湖》《断桥》《苏二姐受气》《朱买臣休妻》《佳人送饭》《爬墙头》《治罗锅》《打狗劝夫》《大吹大砍》《拙老婆》《妨女婿》《打狼》《打连科》这末切背《李存孝夺篱》《打老婆》《放黑牛》《老鼠告猫》《酒鬼造反》《潘金莲拾麦子》《罗成算卦》《翻车》《立社李九子图》《猪八戒背猴子》《祭塔》《王林修妻》《德造张回盐系价手很名陈妙常产子》《灶君喊冤》《韩湘子度林英》《龙三姐上寿》《司马懿扒墓》《姜太公卖面旧权未要机轴握放散》《两头忙》《戏牡丹》《卷箱记》《劈山救母》《梁山伯访友》《小观灯》《小西厢》《扬州观景》《贤良女歌》《小秃拜庙》等。
中长篇书有《龙风镯》《双锁柜》《杨秀英下山》《杨景充军》《王华买父》《金镯白细冲黄路玉环记》《下苏州》《汗衫记》《马上天框银》《小五义(扒狗皮)》等。
流行地区
莺歌柳书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莺歌柳书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新参谈项曲种坠子书的兴起让很赶三难损多人渐渐忘了老腔。民国初年,莺歌柳书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目前这一曲种仅存在于菏泽地区,传承乏人,几近灭绝,急需抢救 。
保护措施
菏泽市艺术研究所针对濒危曲种传承窘况,制定"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其文终语说危曲种重生"的总体思路,整理恢复了莺歌柳书《偷诗》《老鼠告猫》等经典曲目,创作了新的曲目《一块传家匾》。通过师带徒的传统方式与学校正规教育培养的双途径,培养了莺歌柳书传承人吴德平、郭玲、刘婷婷等多名表演艺人,存新叶用格线如价赶她英使沉寂多年、鲜为人知的濒危曲种获得新生。
传承人物
吴德平,男,1966年3月生,2016年02月17日吴德平入选菏泽市第四批非图先酒望始让广第推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郑文祥,男, 19良相众尽请46年出生于曹县郑余花节领庄乡郑庄村。10岁跟随父亲学唱山东琴书。19达草速如简例指才料儿伯60年参加曹县曲艺队,演唱山东琴书。1967年曲艺队解散,返乡务农。后师从伯父郑玉昆,学唱莺歌柳书。郑文祥演唱风格古朴、深沉,形成了淳朴自然的表演风格,擅演曲目有《偷诗》、《梁山伯下山》等。后由于社耐假握现洲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娱乐形式的多元化,曲艺演唱阵地逐渐萎缩,但他仍坚持在当地及周边县区交流演出,得到群众的好评,为历前协听围蛋病海叶莺歌柳书这一稀有曲艺形式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莺声族传变严歌柳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莺歌柳书充分反映了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点,在民间艺术、北方方言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莺歌柳书与柳子戏、地方小曲等关系密切,具有多种研究价值。它直接促生了坠子书,对坠子书的音乐、曲目、演出形式、风格特点都有着重要影响。
莺歌柳书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清中后期在鲁、豫、皖、苏交界地区颇有影响。但在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仅有菏泽地区遗有鸿泥一爪,被称之为曲艺"活化石"。
重要活动
2015年于9月22日至25日,山东省精品曲艺邀请展演在济南明湖居举办。莺歌柳书《老鼠告猫》以其清新的演出形式、古朴典雅的唱腔特点入选参演。本次展演,对山东地方曲种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7月20日,曹州古韵--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隆重举行,国内的非遗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专家齐聚菏泽。莺歌柳书经典曲目在曹州古韵舞台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