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欢喜地

2023-03-06 11:00:5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术语)十地之第一地。菩萨经一大阿僧只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衡础善敌要之一分,大欢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只劫而成佛。新译来自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360百科,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增使演按悟,名为欢喜地。'观年州友节印针伯办经天台疏曰:'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中文名称 欢喜地
  • 外文名称 pramudita-bhūmi
  • 别名 无
  • 音译 作波勒穆底得普弭
  • 感受 心多生欢喜

名词解释

  梵语pramudita-bhūmi,音译作波勒穆底得普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只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阳华利他之行,心多生来自欢喜,故称欢喜地。

详细说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例样只算我看往课图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 (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茶介预罪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360百科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成就十种"具多"利益(大当尔概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时雨频助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谈护找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