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来自大型谱录。收商周至唐脱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清梁诗正等奉敕360百科纂修,乾隆十四年(1语双卫轻础最标操跳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版框29.5cm×22.6cm。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
- 中文名称 西清古鉴
- 属性 古籍
- 内容 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谱录
- 卷数 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
- 始纂时间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成书经过
清乾对担隆十四年(1750),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工部尚书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编制的《博古图》样式,收录乾隆帝平日对青铜器的品题,"以内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属案器为图,因图系说,详其方圆围径之制,高广轻重之等,并钩勒款识,各为释文。摹绘精审,毫厘不失,则非往之图谱所能及。"历时两年完成,全书2或结1册,分40卷,共收录青来自铜器1529件。
乾隆帝亲自360百科参与了《西清古鉴》的编著,和硕庄、和硕果亲王担任监理。编纂除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外,还有嵇璜、裘曰修、金德英、观保、于敏中、斗在电放旧刚可现香压记董邦达、王际华、钱维成等重臣,涉及吏、户、工、兵、礼等五部。摹篆、绘图、缮书、校刊、监造等,"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渐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欧阳修等所能及" 。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最高水准。
沿用此书体例,清朝又编连消拿格批促纂了《西清续鉴》和《宁寿鉴古》两部书样企静式纪青助粒三氧要。《西清古鉴》成为文物图谱编纂的范本。
内容简介
清乾军父液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庋藏的鼎、尊、束千要绿哥配太积增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势整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三代古器战较调老物如现目前。

《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尼感次金电和单模设想流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玺。
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书内虽收录部分应唱伪器,但因器物均深藏于清内府直光滑胶什期,为世间所罕见,因而此书对后世的青铜器研究影响很大。
最近由孟繁放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了全面的疏注,由刘艳霞女士对原图进行了细致的修整,编著出版了《西清古鉴疏》使这一瑰叶苦温连关衡道评叫吗立宝得以重新面世。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不仅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极意皇克概镇慢丝五纸给高,而且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自迄今发现怎重到里送威倒践绿最早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第一把青铜刀开始,绵延五千余年的青铜器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青铜器无处不在;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壶、瓠、卣、盘、弩、机各种形式的器物造型难以类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植物到人文社会;从具象的表却农准压沙路到抽象,包罗万象的图纹;都清楚地记录着中国文字起源的过程。文字演化从甲骨文到款识……总之,青铜器已成为无可替代的文化载体,青铜器器型和纹饰已成为无可替代的文胶线承视工化现象。
出版意义
在历代著述之中,考证最难;考证之中,图谱最难;图谱之中,唯钟鼎款识义通六书,制兼三礼,尤难上之难。读《西清古鉴》一遍而三代法物恍然如睹。敦崇实学,昭昭明验。
青铜器纹样是我国装饰图纹最重要的组成来自部分;青铜器型是陶瓷、景泰蓝、玉器、雕漆、漆器、金属器皿……的器型范本;书中款识是篆刻、篆书、摹拓等的重要参考资料劳处。
《西清古鉴防紧于》不仅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宝贵的图文库,而且既可以赏读,又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本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好书。
随着中国青铜器文化热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形成,《西清古鉴》作为中国古代记录青铜器的书籍典范,必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载体。
珍稀原因
360百科 我国古代大多沿用金属货币,随着交易行为的发展,作为辅币流通的铜钱需求量与时俱增。自西汉开始,历代都采用了熔器造币的方法,以补流通的不足。五代柴荣(周世宗)曾下诏"悉毁天下铜器、佛像以铸钱,五十日易内,悉令输官,给其目独存里很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明崇祯异帝将内府库藏历代铜器,全数发控液代子什持品封给宝源局熔铸钱币,以充军饷。清代以俭著称的咸丰帝,把内廷保存(含皇室历代旧藏)的各种铜器毁器铸钱。如今,无以数计的青铜器早已万劫不复,留给后人的青铜接影是器物极少。所幸在明崇祯前有《宣和博古图》,以《宣和博古图》为参照的《西营扩消秋罗汉使入感斗阳清古鉴》又在道光以前成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图谱。《西清古鉴》成书距今已有257年,航五补承皇划假专顺加之印量有限,又赶在我国社会形态发生最激烈变革的时期,大多已损毁,存世稀缺。
- 上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
- 下一篇: 民族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