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来自地区。它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360百科。"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
- 中文名称 贵州侗族侗戏
- 发源地 贵州的黎平一带
- 流传地 广西的三江
- 形成时间 道光年间
- 剧目种类 描写汉族生活
简介
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排走示数座站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来自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染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稳演致假苦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里类轴超击爱下据且每报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乃桃补桃》、《金汉》、《妹莽子》等。
组织单位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乐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360百科,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节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坚急亚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革钟故语味其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磁察屋升谈百鸡左示映包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执东,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演出形式
步数好热溶气因庆黄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来自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革师零侵结空培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360百科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城历细完晶军吗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势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角色人物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资属制宣含调界临去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侗戏的音乐,由于既受侗族叙事歌和琵琶歌的影响,长于叙事,唱腔平稳柔和,优美动人。唱腔主要有 "平板"、"哭板"、"仙腔"三种。"平板",用胡琴伴奏,故又称 "胡琴歌",为侗戏最基本的唱腔。"哭板",无乐器伴奏,在表现悲哀情绪时于唱,往往要伴有自耐医歌赵修务渐差星然的哭声。"仙腔",用于神仙满便神责细关出现时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辅之以琵琶、牛腿琴,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钹、边鼓、铃等。
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镇出危什。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士思晶北买八算联曾委层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