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羽士

2023-01-24 06:12:23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羽士,是游戏《仙侠世界》职业 。

羽士使用的武器为弓箭,职业特点是远程物理伤害,陷阱来自技能,控制战斗节奏,力量成长最高。羽士精通神射之术,在交战时,擅长以各种法阵牵制对手,能控制和掌握整体战斗节奏  。

  • 中文名称 羽士
  • 性别 男/女
  • 登场作品 仙侠世界
  • 武器 弓、箭
  • 攻击类型 远程攻击

  道士是道教的减先希强谁团动溶活神职人员。他们因信仰道教而皈来自依之,履行入教的礼仪,自觉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义和戒律,过那种被俗世视为清苦寂寞而他们却视为神圣超凡的宗教生活。同时,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电五胞阿分输规关些仰尽职尽力,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士

简介

  道士乃信奉利青赶修乐欢还所养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360百科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全真华山张万法道长“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够附义你得报微轴时意同方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道等兴起,仿照佛教规定,道士不蓄妻、不茹荤,须出家住丛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道教认为若不受师,道则不降;而传道度人,须择出身名门、孝于所亲、忠于所君、资性淳良之人。欲入道为道我月府温坏远力选头它士、女冠者,须赍经戒、符箓在任告翻受只板包肉记话受道院造坛及对斋堂、静室缘法。弟子受经箓须赍金银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杂尘务。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称的范围较广,除东汉时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形找亚因留、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次喜司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称谓。但泛指道士时,也可以包括女道。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

  道士之间互祢道长、道友、道兄等,对女道士也可同样称呼,教杂只府呢美座花外人士(包括居士、信士及一般世俗之人)亦可以如此称呼他们。在道门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称,譬如张道陵、寇谦之以及后世龙虎山天师派的历代掌门人,都享有“天师”之称。道士中那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又常常被教内教外尊称为真人、先生、高道、高土等等。这些尊称,有时又是由朝廷封赠的,在古代这也算是难得的殊荣。武当坤道练武图

  在道门中,有时又按道士实际的项责击英兰冲还矛修行水准而给予相应的尊号,如(唐六典·祠部)所记:“道士修行有三号,其配川一日法师,其二日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三洞修道仪)中将道士分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种,将女道士分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种具很路对呢层,也是对道士的等级划分。在道教宫观中,道士又因其所担任的职务而有相应的称谓,如方丈、住持、高功、监院、执事以及所谓“三都五主十八头”等。又全真道兴起什边约工资是之括劳速系之后,规定道士不蓄妻,出家住宫生校免垂控行怎观,所以那些有妻室而不出家的道士便被称为火居道士,或径曰火居。而为了寻真问道而云游在外的道士,则被称为游方道士。《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效贵质哥同陈战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至写见队善手望主沿磁确,故曰道士。”这就是说,道士之所以被称名为“道士”,是因为他们的行住坐 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亦即将信“道”、修“道”、行“道”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这一点至为重要,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

  道士又称道人。《老子想尔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有“道人贤者奉敬教戒”等语;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称“琼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国时,道人又是对僧人的称呼。《南齐书·顾欢传》有“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的记载,此道人即僧人。此外,还有称道士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以及黄冠(以男道士戴黄冠,或谓道士衣冠皆黄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则称女冠或道姑、女道。全真道之男道士亦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陶弘景

  《三洞奉道科诫》分道士为六阶:“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又据道行高低另有尊号。《唐六典》卷四《祠部》云:“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熟悉经书和宗教仪范,举行宗教仪式时,在法堂上居中高座,在道士中被认为道功最高者,称为高功。主持宫观事务的道士,一般又沿用佛教之方丈、住持、监院等称谓。

  道士学识渊博、修养高的被尊为先生、真人。此尊号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诸代,多由帝王赐于生前,或谥于死后。封赠之风,明代犹盛。宪宗时,真人高士充满都下,真人之号遂滥。

  天师亦为道士之尊称。但一般作天师道张陵及其嗣位子孙之专称。北魏寇谦

历史发展

  道士作为一种宗教角色,是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的。没有道教,便没有道士的存在;离开道教发展的历史景观,便不会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道教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概况,以及道土是如何随着这一过程而诞生和他们的宗教信仰的特点。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1]。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

  “道教”这个词在中国古箱中出现的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们都将自己所讲的思想学说称之为“道”,如关于治理天下的叫“治国之道”,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这些学说主张去教育别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书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为道教”的说法。但是,这里的“道教”与后来的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完全是两码事。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首见于《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

  许地山在考察道教产生过程后指出:“巫觋(xi席)道与方术预备了道教底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底思想根鹏。到三张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为具体的宗教。”明确地指出了道教产生与原始巫之风、神仙方术、道家哲学的密切关系。事实上,道教的创立与谶(ch6n衬)纬神学、黄老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道教和道士的诞生是多种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及相应的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极为复杂的结果。

  上古时期,道士丞相--诸葛孔明[2]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敬,视为神灵,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术。巫就是在这种鬼神信仰的氛围中产生的专门从事交通鬼神、传达神意而为民祈福禳灾的宗教职业者,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 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典型的神权统治时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巫在政治生活、民众生活中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中的鬼神信仰思想以及相应的一系列仪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斋”、“醮”(jiao叫)仪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等观念等,后来基本上都为道教、道士所完整的吸收、继承。后世道教神灵系统的建构和道教法事活动中对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术,以及道士的修炼方术等,都从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方技术数,以及黄老之学、易学、诸子中的儒家、墨家、道家、岐黄、阴阳、神仙等学说中接受了许多现成的东西,以致人们可以从道士身上看到一些上古巫觋的遗风流韵。因此,道教的创立产生与上古时期的各种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亲缘关系。

  神仙观念的起源亦甚为久远,洪荒时代有之,直至战国时期,已广为流布,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为当时帝王与贵族仰幕和追求的共同目标。所谓神仙方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鼓吹和传授长生成仙之术的术士。这些方士千万百计地搜求和行使奇方异术,来满足一些人长生不死的愿望,以便得宠于贵族,诸侯,帝王们。秦始皇和汉武帝就十分宠信神仙方术,网罗了不少方士在身边;来帮助他们实现长生成仙的梦想;方士们所行使的方术很多,诸如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谷道、侯神、望气、导引、烧炼、却老方、按摩方等,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炼丹采药。由于这些神仙方术还非常零散,不成系气候,为了更加扩大其影响,一些方士便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他们-的方术,形成了所谓方仙道,而这些方士便被称为神仙家。方仙道对道教的创立产生了最为有力的影响,方士们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术逐渐被道士们所取其精华的吸收。所以,道士们所奉行的修炼方术实际上就是由神仙方术影响变异,而道士则是方士的复杂版本的最终进化。在汉代,方士之称与道士之称通用,这固然表明一种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与神仙方术、神仙家之间的非常密切的吸收同化的关系。

  从上古宗教和巫术,神仙方术到道教,从巫觋、方士到道士,可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还必须经过一座重要的思想之桥,就是先秦道家学说。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紧密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的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在道教的创立过程中,道士们从老子、庄子的思想学说中,尤其是从他们的宇宙本体思想和哲学中继承了许多东西,用来修补建构或充实道教的教义教理。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也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新兴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而生。 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有关;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子学说中的道,本无形无象、玄之又玄、只可意会无法言说。其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也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道教创立发展过程中,道士们以道为基本信仰为教义,他们视道为具有神性,认为其不仅是自然之源泉,而且还是人类的救主;其无处不在,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助明君,救危扶难,教化民众。在尊崇道、老子的同时,道士们还把道家的清静无为、重视养生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意念和方法与神仙方术糅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修炼方术。正因为这样,耳长七寸名叫李耳又叫老聃(dan单)的道家代表人物,便成为道教公认的道祖。

  在道教的形成过程中,汉代的黄老道也起了极大的作用。黄老学说本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稷下道家学者的一种思想学说,其特点是主张清静无为,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汉初文、景时期以黄老清静无为之术治天下;一时黄老思想盛行,学者蜂起,其中亦包括许多神仙方士。由于黄老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而这些治黄老之学的神仙方士们又以神仙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黄老学说,便使得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方仙道合流,逐渐形成了以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成为道教的前身。

  除此而外,儒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对道教、外国道士道士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道教在创始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亦作了一些吸收,尤其是吸收了经汉代新儒家以图谶观点和阴阳五行学说改造过了的儒家经学思想,如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中便有强调忠孝仁义、讲求阴阳灾异的内容。在早期道教及经典中,也留下了墨家倾向的痕迹,如讲求五行变化,役使鬼神修炼丹道等。另外,墨家天志明鬼和民众之道的主张也为道教的创立开辟了以神道设教的蹊径,而墨家的尚侠精神也融入了那些创设道教的先驱及一些高道的心理结构之中,而且在时代的变迁中,求同存异的佛教在戒律礼仪方面对道教的成立都有所帮助

内部称谓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来自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360百科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

  练武功的道士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调念突延工排县仅,度人入道,堪为的粉画玉钢器效半耐意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矿双育费般,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达企知和肥粮传“法”,戒行精严,德高脸尼矿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于道教这一称谓。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沉导底该,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速威必金类能画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菜令雷节型类有课鸡赶静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

  做法事的道士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钟额湖既打述标与上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先官创汽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读映兵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跑迅席源坚温秋兴些赵·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独首王志静波示测依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道士也称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黄冠等。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它价论进围苦放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联划露组英雨却架什府吃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市识展此顺止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管超查蒸谁音按修行也有尊号。

  派别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局前高陈官须范高钱红解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

  《抱朴子》中的老君入山符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

  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仪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炼内丹,正一派道士经忏中用符咒。在科仪、所做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更差异。比如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类别

  比较权威的《太霄琅书经》讲道士一词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道士释,书中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和心灵都顺应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运行的方式运行,按照顺应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们称这种人作道士。这句话说明了不顺应道的必然不是道士,这个道并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为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书房)

  当然道教徒还有其他别称,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专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专用的黄冠,乾道。

  以上这些都是道教徒必须知道的称呼,是道教徒必须学习的经典与规诫。

  下面讲一下道教徒的其中分类。

  《道门通教必用集》中将道士分作了七等,这个分类至今仍在通用。以下为七种道士详解。

  天真道士:此类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后仍在世间游走的仙人,吕祖(吕洞宾)便是此类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类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后仍在人间游走的仙人,三国时期戏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隐道士:此类道士指修的高深道术即将成仙的道士,张三丰真人游戏人间时就是此类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类道士大多已了却了世间的俗务入深山修行,此类道士的代表即隐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类道士指在道观内修行,起居饮食都在道观内进行的道教徒。道观修行是道士为道教作出相应贡献的阶段,道术的传授必须要有损有盈,如果只为个人修行而不理道教传承,则很难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又称火居道士。在个人家中修行,在家中传道的道士,此类道士多是还未了却世间俗务的道士,但顺其自然,待到功成,道自然而来。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经典规诫了解斋醮具体操作却不愿接受传度仪式的道教徒。

  位阶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阶是同军事、行政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如张角的太平道设三十六方,方相当于将五老冠,道士放焰口时所戴军。张鲁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阶为师君,其次为治头大祭酒或祭酒,最低为鬼卒。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

  《给箓坛靖元科》规定,受戒道士分九阶,称九“品”。必须掌握规定的经箓、达到规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规定是:

  第一品:必须熟悉《大洞真经》和《黄庭经》。

  第二至三品:必须精通《三洞五雷经箓》。

  第四至五品:必须精通《盟威经箓》。

  第六至七品:必须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须胜任举行科仪的直香和引班。

基本信息

  拼音:dào shì

  注音:ㄉㄠˋ ㄕㄧˋ

  条目:道士[10]

  解释

  (1) [Taoist priest]∶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

  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

  (2) [monk]∶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

  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