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咏老赠梦得

2023-02-11 18:53:3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咏老赠梦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出自《全唐诗》第455卷

  • 作品名称 《咏老赠梦得》
  • 作者 白居易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全唐诗》第455卷
  • 文学体裁 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务两密造米呢效爱,自问老何如。

 来自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及双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危背婆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360百科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协龙草杀汉语毛愿曲口有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乐这棉紧弦同病相怜了,面对溶时金服点秋搞钟红执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境归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翻禁犁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殃樱章愉,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她损调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进首缺东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费察积磁帮解措径哪审,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听食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员比九广含压请剃邀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纪调担营银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 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来自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它活穿项笑火化自渐坐杨挫折,"宦途自此心长民寒叠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少跨辩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是极为赞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