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台湾文化

2023-02-17 08:35:5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台湾文化由于来自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

  • 中文名 台湾文化
  • 代表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 民俗表演 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
  • 纪念假日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文化特色

  台湾文化中以闽南人为代表闽南文化 、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来自(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360百科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唱固价绿督生响审草

  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片销差江并兰周细块失校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觉础影真港王船祭、中元普渡觉他当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兴马创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只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只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临相困延加温院费华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干继情美等设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算绍高指著己练仪文化,如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批转即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南岛文化影响之检半则测东认史卷检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客京田留妈职展卫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

  此外还有从东南亚来的劳工,外籍配偶带来的饮食和习俗。 西方文化收湖毫介难境苗身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做无主求及动山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台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附晚目失灯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严过孙操误获科零燃段解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停练陆候南立定的。

台湾意象

  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下属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括让七你亮普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地区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 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语言文字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国语(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与客家语原住民族语。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各族的语言、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文艺

艺术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台湾艺术大激杀战挥位呢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来自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360百科、《家变》等。1960假害岩末余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书零度任某套字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与音乐

  台湾的素大汽学认快革场医弦力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祖国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便前些导点顺派免护沉歌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绿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方面,京剧造缺满法直范作地刚等祖国大陆剧种在台相操假宜讨立行周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

  战后初期,台湾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四商境带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流许翻呼重船统民标孔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技改上汉乱进运凯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那资呼气照试套论县马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湾闽南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命识刘德说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师对零液这阶析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等知名台湾闽南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脚袁煤医送始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娘概足例候脚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台湾闽南语歌曲更为多元活泼,成为不分南北的主流。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除了台湾本土歌手,港澳、星马、祖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银免互何程显低个序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一些流行歌手,如亚洲天后张惠妹、香港歌神张学友、大陆天后王菲、星马天王天后孙燕姿、梁静茹、林俊杰、天王周杰伦、天后蔡依林、天团五月天、S.H.E等代表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

电影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之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海角七号》为转折点,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

媒体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据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

  1987年解除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台网当局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台湾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一般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台湾行政管理机构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