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州兴造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皇祐二年(105来自0年)所作的一篇散360百科文。全文详细记述了洪灾之后信州州城重建的经过,赞美了知州张公在领导重建的过程中,不扰民,不害民的贤行。文章熔占首高段给斗福留奏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立意超晶程科考染迈,长于精辟议论。
- 中文名 信州兴造记
- 作者 王安石
- 作品出处 《临川集》 卷八十二
- 文学体裁 散文
-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原文
信州(1)兴造记
晋陵(2)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祐二年也,奸强帖柔(3),隐绌(4)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亥,大水。公徙囚于高岳,命百隶戒(5),不共有常诛。夜漏半(6),水破城,灭府寺,包人民庐居。公趋谯门(7),坐其下,敕量格频危零千(8)吏士以桴(9)收民,鳏(总额有照亚士各资找聚威10)寡孤老癃(11)与所徙之囚,倒息绿职升然至杆利房抓咸得不死。
丙子,水降(12)。公从宾佐桉行隐度(13),符县(来自14)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夫钱户七百八十,收佛称四怕怎织务德委己流州寺之积材一千一百360百科三十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出粟以贝同贫民者三十三人,自言曰:“食新矣,贝周可以已,愿输粟直(15)以佐材费。”于是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16)之室、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17)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故所无也。作驿曰饶阳,作宅曰回车。筑灯角林病特担得众银采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曰仁,右曰智,山水之所附(18)也。梁四十有二,舟于两亭之间,以通车徒(19)之道。筑一亭于州门等极价界切机江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自七月甲午,卒九月丙戌,为日五十二士按节,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无也,乃今有之。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则远矣。
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20)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21)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始?然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六掌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信州:地名。唐乾元元年置,宋因之,治在今江西上饶。
- 晋陵:郡名。晋置昆陵郡,后改晋陵;隋开皇九年废郡置常有吗坚洲秋血州,唐又改为晋陵郡,宋又言深条练门均草渐善岁映置常州。此乃称旧名。在今江苏。
- 奸强帖柔:恶豪强都折服而服帖柔顺。奸强:奸恶豪强;帖柔:服帖柔顺。
- 隐绌(qū):隐没之人与屈下之人。绌:同"屈"。
- 命百隶(lì)戒:命令一百个经困候友称提隶役警戒守备。
- 夜漏半:半夜。
- 谯(qiáo)门:建有望楼的城门。
- 敕吸西个担个(chì):官长告诫属下,长辈告诫子孙,汉至策员传露我妈必观粮晋时称敕。南北朝以降,始专称笔线二心心盟开君主之命。这里是用的古义。
- 桴(fú):以竹木编成的可以浮水载人的东西率虽查厚后核价盾球提,大曰筏,小曰桴。
- 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
- 癃(lóng):手足不灵之病。
- 水降:水退下去了。
- 隐度:暗中度量。
- 符县:以信符号令属县。
- 直:同"值",价钱。
- 监军:官名,即都监,为宋代置于路、州、府、军、监的武官。州府以下的都监,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愿验气笑才干字父之事。
- 亢(kàng)爽:高旷干爽。
- 水之所附:寄托山水之意。
- 车徒:谓府表为称适吸充胡袁怎兵车和步卒。
- 裒(póu)取:从百姓手中收取税赋盾连明说。
- 舞手:谓上下其手,玩弄手段。
白话译文
晋陵人张公治理信州的第二年,就是皇佑二年,奸邪和强悍之辈服帖柔顺了,隐士和被贬的人心情舒展了,因而其政策得到了大力推行,人民得以安宁。那年夏天六月乙亥日,发了大水。张公把囚徒迁移到高处的监狱中,让百余名小隶来看着,一个人也没有杀。半夜里,大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包围了人民的房舍。张公到门楼下面,坐在那里,让官吏和士兵用船去救灾民,鳏寡孤独和老弱之人和所迁移的囚徒,都没有死。
丙子日,大水降下去了。张公用幕僚的意见按行为来猜度,从各县有钱而叉没被水淹的人家征集金钱和人力,一共七百八十六户,又用佛寺中积累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根。不足的,在此之前张公命令调用粮食的富民二十三人说:"食物有新的了,赈济可以停止了,愿意用卖粮的钱来资助买材料的钱。"七月甲午日,招募人在水进入的地方筑城,在郡府的缺口处筑墙,建了监军的居所和监狱。在州西北高爽的地方建了军营,用以给屯驻的军队来住,去除了旧营,按时教给士兵们作战的方法,这是旧地所没有的。建了驿站叫作饶阳驿,还建了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建了两座亭子,左面的叫仁亭,右面的叫智亭,是山水的依附。造了四十二艘船,在两亭之间行走,来输通道路。在州门之左又筑一亭叫作"宴亭"用于月吉日招待宾客。一共建了梁一个,城墙九千尺,屋子八处。楹一共五百五十二根。从七月九日到九月七日共五十二天,用去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个。中等人家以下的,见到城郭和房舍的建立完工,而不知道材料是从哪里出的,见到工人的聚散,却没见到派劳役到家里。凡是旧有的都已具备,而旧时没有的,现在也有了。过去经费最终都要官府来出。张公用来救灾和补足破败的政策如此的好,他的贤能超过一般官吏太多了。
现在州县的灾难一个连一个,而人民却没有因灾难而生活痛苦,是因为有治理灾难的政策的缘故。如果取舍不对,那么大奸大恶之人就会扰乱民众,那么人民就会困顿。困顿到了极点,官吏就十分高兴,民众也嘲笑,却不明白。作官吏却不知怎样治理政事,那些困顿的人民大多如此。这是我之所以为民哀伤,而可惜官吏的不求上进。由此来说,作了张公的子民,不幸遇到了灾难,也可以没什么遗憾。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作者在京城等候差遣时,家乡抚州遭遇水灾,知州张衡亲自指挥救灾。他一方面号召没有应们接受灾的富户捐赠钱财,另一方面保护了囚徒没被水淹,随后成为重建中的主力,又调动军队参与救灾,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没有花费官府来自的钱,把抚州建设得比灾前更360百科好。作者便写下这篇文章修事举似规松死审展增歌颂张知州对百姓的仁爱之心,赞美他临危不惧、开动脑筋的胆略和智慧。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章第一段围绕信州兴造的始末记述了晋陵张公在皇佑二年(1050年)任职升硫仅耐皇围离门仍析后的政绩。先概括介绍他施政时采取"既政大行,民以宁息"的养民之道。然后记载信州发大水以后他如何剧破房抢险、救灾的情况:皇佑二年夏天六月十二日信州发了大水,张公先迁徙囚徒到高地存滑扩肉仅钟技,命百名衙役警戒。半夜时水破城而入,淹没府寺,包围了人民居所,张公立即到城门楼上指挥士卒用小筏子救百姓,经客官过奋战,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及囚徒,都免于一死。这伯右友激受如里写水势汹涌为害百姓时,以么切些赵露施销所"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包人民庐居"等短句出之,使读者产生一种急迫危险之感。写张公指挥吏士救民成绩显著,仅以"鳏寡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几个字写出,老弱病囚犹得不死,何况其他,行文既筒略又有代表性,可谓"简贵"之极。
专第二段写淫水去后,张公补败之政。文中写了筹资情况:从未遭常操县个已见守灾的富户及佛寺筹集钱、财。然后写修缮的时间、处所及用工数,时间从七月到九月用了五十二天,募工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修建了城墙毫块模践许杆及、房屋、兵营、狱所、还有亭子。后小结:"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无也,乃今有之",可见张公在信州不仅仅是补败,而且还兴建了一些建筑物。文中特别强调了"中家以下使马引远动职架层航判息"不知钱材的来源,而且也没有杆济数势措下安叶示松研参加徭役,此处与前面记述的使"富户""佛寺"出钱材相呼应,最后对张放川玉上紧技案公的吏政赞许说:"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则远也"。此处实借张公之政绩表达了作者"为政爱民"的思调握干想。
第三段在前面记述的基础上,指出当今州县之灾接连不断叶元可益宣,常常是民众尚未受灾,而为吏者施舍或聚取不适当,使一些元恶豪门乘机欺凌百姓,以致使百姓遭了灾。百姓受灾后为吏者反而盲目自大以为施德政于民门字庆根重了。文章至此从反面提出论点:治福围使岩浓斯"吏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也就是为吏者应当知道如何为政,才不致于害民而不自知,作者最后说: "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道出了写此"记"的动因是"哀民",希望那些为吏者要学习"为政"之道。
文章突出的特点是对张公吏政以详笔出之,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事例陈述,不仅以短语写发大水时的紧迫形势,又有信州兴造时的时间、用工、及修建的城垣、房屋等情况叙述,如此之详乃是为其立论提供了充实的事实论据,然后再以当今之吏不知为政给民众带来灾难等作了鲜明对比,从而使立论在事实对比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
名家点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十七:思周匝而亦山莞画。
南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二十云:意有发明,文有涵蓄,叙事有法又其余事。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