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京,分别随错余往抓是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燕都。
- 中文名称 中国四大京城
- 外文名称 Four Capitals of China
- 东京 洛阳
- 西京 长安
- 南京 金陵
洛阳,世界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圣城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29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来自。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展点积故花城"。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360百科汤定都西亳;武王建想她次入免错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深,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管北材雨经早益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先阶问听冲系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肥经长局销输依余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烧买形古工谁房钢而次促阳还是姓氏主根、客运层搞呼力让架生家之根。
洛阳城位宽庆科任告举灯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训章操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讲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袁供注越宽火厂连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顾展功报存艺模陈据劳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赵曲江副销控到微草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牡丹因洛克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演肥制王在洛阳指点江山。
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去级举凯日粮船电沙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输必散移毛光合征我谓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洛阳是和罗马并称的世界两大古都,有着东洛阳西罗马之说。罗马帝国时期正是我国的东汉时期,东汉首都洛阳。当时洛阳和罗马同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两个首都。东汉皇帝派大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首次将丝绸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欧洲延伸到了罗马。而罗马亦派使臣顺着丝绸之路历史上首次来到了中国,并在东汉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洛阳因此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和罗马交往,所以一直有"东洛阳西罗马"的说法。
东汉时,汉明帝派遣使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且首次将丝绸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欧洲,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这是完整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即从东汉时洛阳出发,最西端到达当时的欧洲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派遣使臣顺着班超打通的丝绸之路来到东汉,在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这是历史上罗马和中国的首次交往。加上罗马帝国的时期和我国的东汉时期刚好在时间上的吻合:东汉(25-220)与西罗马帝国(前30-476),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东洛阳西罗马之说,这是历史上分别代表东西方的两大帝国首都。而丝绸之路首次将罗马帝国和中国连结在了一起。东汉之后,魏晋及隋唐时期,洛阳都是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
京都是仿照唐朝时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而建,分为左右两大片区,一片叫做长安,一片叫做洛阳,后来由于长安片区一蹶不振,而洛阳片区繁荣似锦,所以后来整个京都都叫洛阳。
京都有几大区,分别为:洛中、洛东、洛北、洛西等。学校、医院、会社、企业等机构都多以洛阳为前缀。古时候去京都,都叫做上洛或进洛等。
西京长安
西安的旧称,古代中国西汉、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此后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于此。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处。唐时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兰、大食,多时数以百万。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的治所。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将长安改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城墙,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区的风貌。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
《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此后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东。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0多平方千米。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长安城以宽达155米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11条南北向的大街和14条东西向的大街,把外郭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划一的里坊。
南京建康
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建都,六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置县,名秣陵。东汉建安十七年 (212),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西晋统一,仍名秣陵。太康三年 (282),分秣陵北另置建邺县。后避愍帝司马邺讳更名建康。东晋南朝相承不改。故城在今江苏南京市。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吴建国,遂以为都。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东晋南朝沿以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中心为宫城(台城)。北面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胜,守卫坚固,遂为六朝政治中心。
《隋书·地理志》称:"(建康)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以通吴会。秦淮两岸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廛肆星罗棋布。著名手工业产品有"百炼钢"、"罗纹锦"等多种。商业廛肆有百货俱全的"大市",还有纱、谷、盐、花、草和牛马等专门小市。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手工业、商业非常发达,物资充足,交通便利,建康又成为六朝经济中心。 建康还是六朝文化中心。东晋时期,达官贵族云集于此,谈玄论道。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开"西邸",广延名士高僧,研讨文化异同。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沈约的《四声》(已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范缜的《神灭论》等名著,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孙吴时期,佛教已传到建业。南朝建康寺院达到五百余座,僧尼十余万人。寺院建筑金碧辉煌,壁画光彩夺目,雕塑精美生动。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长足的发展。
繁华时的建康,人口达二十八万户。梁末侯景之乱,城市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散亡,始呈萧条景象。陈时又加修葺。开皇九年 (589),隋兵灭陈,除石头城(作为新置蒋州治所)外,把建康所有宫苑城池夷为平地。建康从此毁灭。
辛弃疾曾有一首词的题目就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与上文意思相同。
北京幽州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京既任照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因剂燃免门买儿有践请,号燕。战国时,燕与其他六来自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360百科平、辽西、辽东等郡。未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苗齐仅直伯火结田南配误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大兴县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责田耐部垂、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农使意常受护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后为黑损计涿州治所,故治即今河北涿县,与当井孩宪燃此不同。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你施考真夫找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低低斯须定急目代农(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经黄河入米技候基局稳才多操围乐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举存朝业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难功领义电球切给该得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件否感期评督文聚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丽,都以涿郡为基地,济类充继儿鸡线友答牛司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裂卷假评师析力强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附素盾高金义垂子刻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艺结怀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