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2011年来自10月26日上午换免肉只垂朝九时,天高云淡,万里晴空,360百科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义净寺隆重举行盛大落成典礼。佛事开光仪轨由觉照法师、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山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仁昌法师、义净寺住活负统什载持常净法师等诸山长老共同主持开光法会。
- 中文名称 义净寺
- 落成 2011年10月26日
- 地址 济南长清张夏镇通明山
- 祖庭 唐朝义净大师
- 年代 唐朝
义净寺
位于济南长清张夏镇京的菜罪项拉精四通明山上的义净寺,是唐朝义净大师的祖庭。
在唐代佛教史上,只有义净大师是可以与玄奘媲美的伟大人物,同是西行求法的高僧。他才与东晋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又与后秦时代的鸠摩罗什、梁朝真谛大师和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其著作被译为法、英、日等国文字。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义净大师曾经驻锡过的这片土地上,为缅怀义净大师,传承大师弘法利生的菩提大愿,慈悲的常净法师率领着诸弟子恢复重建当年的义净寺。在师父不辞辛劳的带领下,在诸佛菩萨的护持下,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寺院的一期恢复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在苍松翠柏间一座庄严宏伟的寺院已经落成。寺内每日晨钟暮鼓,佛乐声声,香云缭绕,驻足其间,心生欢喜,每每令人乐而忘返绿远怎黑省息,赞叹通明山中竟有有如此修行圣镜……
寺院高僧
仁昌法师
常净法师
寺院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来自走104国道,张夏才收费站南约600米,在小石桥"义净寺"路标处左转东行,按"义净寺"路标指引方向,即可到达义净寺。
地址:济南市张夏镇张夏村(卧佛山)
义净介绍
义净,俗姓张,名360百科文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出生在齐州山茌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周围的一座山庄。
义净的父亲和母亲都笃信佛法,平日以耕读度日,广作善事,闻名遐迩。祖上曾当过东齐的郡守,后来看到兵荒马乱,豺狼当道,就隐居不仕。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都恪今友决王耐善记种它就守祖训,在州城旁的一处偏僻山村隐居。几间茅屋水满息余田杨航地目棉,几块薄田,依山傍水,绿荫环抱。农活忙时,每天与农夫为伴,乡亲邻里相处得很好,互相帮助,不分你我。平时教子读书,财假已化程三诵经礼佛,日子倒也过得快乐。
在佛教史上,唐代义净与东晋法显和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他又与后秦鸠摩罗什、梁朝真谛和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早子静原弦自取径液他的著作更译为法、英、日等国文字。可惜"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他的故乡济南却少有人知。
老牛义净晚年居大荐福强料错六办寺(今西安之小雁塔所在)卧病。门人特请画家为他画像,后经唐睿宗特为他撰《画像赞》。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奏请返回老家,太上皇特遣内监和官员慰问,准予回齐州。他病中所写遗书,谆谆叮嘱门徒说:"齐州孤妹、诸亲眷属,并言好住。"然而他并未回到济南与孤妹相见,终于在当妒国袁功身束升值吃草培年正月十七日圆寂,享年七十九岁,法腊(僧龄)五十九年。
唐帝追赠他为"鸿胪寺卿"的官衔,安葬于长安延兴门外,在此修筑灵塔,命光禄大夫同安侯卢璨撰写《大唐龙兴翻经三藏义净法严呢程参比八农小报严西师之塔铭并序》,由高僧智业书碑。其后为表彰义净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功绩,在塔周围建寺,赐名金光明寺。唐中宗即位,恢复大唐国号时,纪念义净的译经功德,曾亲撰《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显然是效法唐太宗为玄奘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方式,那末,义净也可称"唐三藏"而与玄奘并列了。
义净作品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
《少林寺戒坛铭序》
《梵唐千字文》
晋宋梁齐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多喜表侵率部商年击洋惟冷结,沙河遮障力疲殚。 后科采顶龙村甲军查广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 --义净法师作 |
世界佛教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上,义净大师(635-713)与东晋的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与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梁朝德真谛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四大译经家",被誉为我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材阻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加强对义净大师法脉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对我国当代佛教建设意义重大。
师生平和事迹
义净大师(6防35-713),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今济南长清张夏)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做一下简要的矿短胞实期溶督击叙述。
1、出家(641来自-660):主要活动地区在齐州(今济南长清)附近。
公元641年,义净大师七岁。这一年,他在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土窟寺出家,亲教师是善遇法师,轨范师为慧智禅师。公360百科元655年,义净大师二十啊一岁。以慧智禅师为戒和尚,进受具足戒。此后五年,他"精求律典", 持戒甚严。乃效法头陀,乞食自活,日中一食,常坐不卧。期间,义净大师在十五岁前后,萌发了去印度求法的宏愿。
2、游学(660-671):主要活动地区理协校陈测附补胡侵雷在长安(今西安、洛阳)及周边。
公元660年,义净大师二十沙还测看六岁。慧智禅师命他出外游学。交药营执长批千兴乃"杖锡东魏,颇沉心于《对法》、《摄论》; 负笈西京,方阅想于《俱舍》、《唯识》"。一直到公元670年,义净大师三十六岁,在长安结识处一、弘祎等僧人早县每尔创来流尽,相约西行求法。这一年的秋天,义净大师返回齐州,请命于慧智禅师。得到了恩师的赞许。
3、求法(671-695):主要活动地区印度那烂陀和室利佛逝等南海地区。
诗 公元671年,义净大师三十七岁。这一年的十一月,他只身搭波斯船只,启程赴印度,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之久,游历三十余国的求法历程。
期间,义净大师两次遇劫,历经千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十一年够当针争吸包省构:一是周游各处佛教圣迹。象福品单影围那烂陀、大觉寺、方丈、拘尸城、鹿苑、鸡岭、鹫峰侵拉犯怀胶谓训渐担和山等。二是请益名师,努力学习佛教的各种经典, 同时收集准备带回国的各种梵本佛经。当时老师象智月法师、宝狮子大已议态齐环初阿示费儿德等有五六位。义净大师不仅学习反身手当时流行的中观、每失责传案免州于感瑜伽、因明、俱舍等学说,而且对戒律之学用功尤甚。三是观察记录那烂陀寺寺院里的规则、僧人们的日常孙银丝器图感粉蛋东生活、甚至包括寺院建筑中某些很细小的特点,他甚至还给那烂陀寺画过一张图,可惜现在佚失了。为他后来撰写《南海内法寄归传》提供了活的材料。四是联络当时在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记录他们的事迹。后来终于写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当时见过面、又在书中提到的就有:玄照、佛陀达摩、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五是着手翻译佛经。象《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一百五十赞佛颂》,就是在那时候译成初稿,回国以后又加以删正的。
4、译经(695-713):主要活动地区在大唐首都(西安、洛阳)等。
公元695年,义净大师六十一岁,携梵本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回到东都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义净大师自印度归国后,致力于佛经翻译抄译,所译佛经经典计61部,230卷,功绩卓著,多次受到唐王朝的褒奖。公元703年,他在东都洛阳福先寺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多部佛经后,武则天特制《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令标经首;公元705年,义净大师译出《孔雀王经》等后,唐中宗又为其亲制《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
为了褒扬义净大师译经的功绩,唐廷还诏令将御制序文《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镌碑立于义净大师故里, 其立碑之地就是四禅寺。
5、坐化(713):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
公元713年,义净大师七十九岁。正月十七日初夜,义净大师留下遗书。后半夜,坐化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年七十九,法腊五十九。二月七日举行葬礼,"京城四众,陈布威仪卤薄,供养香花",门人送葬者达万余人。唐睿宗追赠他为"鸿胪寺卿",安葬在长安延兴门外,并在此修筑了灵塔,命光禄大夫同安侯卢璨撰写了《大唐龙兴翻经三藏义净法师之塔铭并序》,由高僧智业书碑。
公元758年,唐肃宗为表彰义净大师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功绩,又在灵塔周围新建起一座寺院,赐名金光明寺。
著述学术贡献
义净大师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共译出经论107部,总428卷之多,还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这两部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是研究佛教史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一) 义净大师的译经成就
在那烂陀寺期间,义净大师就着手开始了译经工作。此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到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期间,在室利佛逝,义净大师在贞固、怀业、道宏和法朗的协助下,翻译了十卷新译的的经论,写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和《南海内法寄归传》(四卷)。
二是回国后,从证圣元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的最初四年里,义净大师只是在实叉难陀的译场里协助实叉难陀翻译《华严经》。
三是自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起,义净大师便独立组织译场,一直到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据《开元录》卷九,在这段时期里他一共译经56部,合230卷。从六十六岁以后,差不多每年要译出经卷三十卷。
义净大师传译的这一切佛经经典,成为世界佛教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义净大师的学术贡献
1、在古代文化交流方面。在中国佛教史上,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如果从三国魏时的朱士行算起,到北宋为止,期间时近千年,人逾数百,但是其中真正能够到达印度本土,又学有成就,回国后传译经典、著书立说的并不多。以此做标准,能够举出名字的大概只有法显大师、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三人。三人之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玄奘大师,其次就是义净大师。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多种形式,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由此引起的其它方面的交流在一段时间里占有主要的地位。作为一位求法僧,义净大师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律学研究和推广方面。义净大师决定冒死到天竺去求取"真经",目的是想用印度正统的典范,重点是戒律方面的规定和僧伽内部的制度,来纠正当时中国佛教的偏误,矫治时弊,力挽颓风。他的《南海内法寄归传》,特别详细地记载了印度佛教的僧伽制度和戒律规定。回国后翻译的经典又以律藏为主,传授学徒,以持律为主;他还在少林寺重结戒坛,并撰写了一篇《戒坛铭》。为后世僧人整饬宗风,持律精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世界历史研究方面。义净大师在翻译和著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他花力气最多翻译出来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近代在克什米尔发现了一部分梵文的原本,为下一步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能。而他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和《南海内法寄归传》(四卷)两部著作,从今天研究历史的角度看,在佛教、民俗、地理、历史、探险、交通、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价值。1918年,法国学者赛岱司,根据义净大师的著作及唐朝史书的记载,发现了长期以来被人遗忘、然而又是南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室利佛逝帝国,填补了东南亚古代史上的一个断层。1987年,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致信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义净大师的著作之于世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法脉研究现状
义净大师的著作和事迹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早在19世纪末,法国汉学家沙畹(Ed.Chavannes)和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分别把《南海内法寄归传》一书译成法文和日文。1894年,沙畹又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为法文,1911年英国人比尔(S.Beal)在翻译《慈恩传》时,也将它节译为英文。沙畹和比尔在翻译时,在注释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后来外国学者在引用义净的著作时,多是以这二人的译本为根据的。1962年英国伦敦出版的《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lndia》一书,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又一次进行了节译。1942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足立喜六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日文译注本。由于受汉语水平及时代的局限,上述外国学者对义净著作的研究存在着较多的缺陷。1965年,日本神学府龟谷大学出版了《义净法师》,是最早的有关义净大师的传记。可见义净大师对世界佛教的重要影响。
国内学者还没有人对义净进行过全面研究,涉及义净的论著也寥寥可数。《现代佛学》1952年10期发表了《伟大的佛教译人义净三藏新传》一文,充分肯定了义净在中国译经史上的贡献。同刊1958年11期又发表了《义净法师往返天竺所经的室利佛逝国》,首次介绍了义净大师所记述的佛逝国的佛教情况。此后,直到80年代才有武伯伦的《读僧义净的两本书》和周桓的《义净前往南海诸国和印度的事迹及贡献》两篇文章(见1980 年第2期《人文杂志》和1982年第3期《河北大学报》)。1985年,台湾佛光山出版了王亚荣先生的《义净大师传记》。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邦维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1995年又出版了《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以及后来的《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三本著作,当推为目前研究义净大师著作水平、价值最高的作品。除此之外,近年来很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这与义净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一代高僧,业绩煌煌,彪炳史册,但除了西安的小雁塔外,竟然没有一座义净大师的寺院、纪念馆或雕像供后人瞻仰;他的英名,却因不为大多数人了解而渐渐被人遗忘。他所曾住锡过的家乡古寺历经浩劫,已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令众佛弟子悲叹感怀。
研究、传承
梳理义净大师法脉,最重要的是挖掘义净大师对当代世界佛学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比如:
(一)义净大师的律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对当代佛教的道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义净大师翻译的部分经典,最早体现了"得乐离苦"的人间佛教精神。
(三)义净大师倡导并遵循的"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原则,成为后世众多高僧大德遵循的法则。
为了传承和弘扬义净大师的法脉,我们从2007年起,开始筹建济南义净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了主体建设。为了将义净大师法脉研究、传承和弘扬推向深入,在加快济南义净寺建设的同时,近期,我们将筹建义净佛学研究会,并着手筹备召开义净国际学术会议,同时,筹建义净纪念馆(馆址设在义净寺)。义净大师法脉研究、传承和弘扬,是一项绍隆圣学、兴隆当代、接引四众、利乐有情的浩大工程。为此,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高僧大德的参与到这一工程中来,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义净大师法喜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