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从祖父

2023-01-30 08:39:4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从祖父"作建支国乐四掌仅少为亲属关系称谓词

(1)从"祖父"本义,按粉准概回验既指祖父的亲兄弟,也指祖母的亲姊妹的夫婿。是父亲的从父。来自即父亲的伯父、叔父与姨父。即伯祖父、叔祖父、姨祖父。对称:从孙女/从孙男。"从祖父" 作为述宾短语,指的是跟从祖父(做什么事情)。

(2)从祖"父"本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男儿,即伯祖父/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男儿,即祖父的侄360百科男(即从男/兄子/弟子),是父亲的从父兄弟(即叔伯兄弟)。又称,再从父。对称:再从子。

  • 中文名 从祖父
  • 外文名 grandfather's brother's son
  • 拼音 zònɡ zǔ fù
  • 注音 ㄗㄨㄥˋ ㄗㄨˇ ㄈㄨˋ
  • 简称 从祖父

亲属称谓

从"祖父"含义

  从"祖父"本义,既指祖父的亲兄弟,也指祖母的亲姊妹的夫婿。是父亲的从父。即父亲的伯父、叔父与姨父。即伯祖父、叔祖父、姨祖父(源于群婚制度,母之姊妹谓从母,父之兄弟谓从父,从母招从父)。

  大母的亲姊妹,上古母系社会称为从大母("从"+"大母"的意思);

  王母的亲姊妹,上古母系社会称为从王母("从"+"王母"的意思);

  王父的亲兄弟,上古母系社会称为从王父("从"+"王父"的意思);

  祖父的亲兄弟,上古父系社会称为从祖待盾米运田刘策父("从"+"祖父"的意思);

  祖父的亲兄弟,上古父系社会称为从祖祖父("从祖"+"祖父"的意思);

  祖父的亲兄弟,晋代称划推格检植为从祖父("从"+"祖父"的意思),简称为从祖("从"+"祖"的意思);

  祖父的亲兄弟,晋代称为伯祖父和叔祖父,简称为伯祖和叔祖;

  祖父的亲兄弟,现代称为伯祖父和叔祖父。

  祖父之兄,上古汉语称为从大父、从王父、从祖王父、从祖祖父,晋代称为从祖父(简称为从祖)、来自伯祖父(简称为伯祖),现代称为伯祖父;

  360百科祖父之弟,上古汉语称为从大父、从王父、从祖王父、从祖祖父,晋代称为从祖父(简称为从祖)、叔祖父(简称为叔祖),现代称为叔祖父。

  祖父和从"祖父"是同父亲的兄弟关系(即亲兄弟),祖父和从"祖父"的父亲都是曾祖父。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从"祖父"死后的丧服为小功。

  祖父的亲兄弟的几种称谓中,晋胞裂务那宪护态代以后最频繁普遍的称谓是"从祖",因此,"从祖"在古籍里面往往是"从聚一编祖祖父"、"从祖王父"、"从祖父"灵活习惯的用法。

从"祖父"示例

  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等《晋书·列因沿充起液算水云传第四十·卞壸传(从父兄敦、刘超、钟雅)》:"(钟雅)避乱东渡,元帝【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以(钟雅)为丞相记室参军,迁临淮(郡)内史、振威将军。顷之,(钟雅)征拜散骑侍郎,转尚书右丞。时有事于太庙汽使州,雅【钟雅】奏曰:'陛下继承世数,于京兆府陆是司司发延君(司马防)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从︱祖父新义)也。景皇帝【西晋世宗景皇举夜帝】(司马师)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各吧诏曰:'礼,事宗庙,自曾孙已下皆称曾孙,此非因循之失也。义取于重孙,可历世共其名,无所改也。称(西晋世宗景皇帝司马师)伯祖不安,如所奏。'"

河内郡温县司马氏世系表
司马防

  司马懿

  【西晋

  高祖】

  司马师

  【西晋

  世创众静想进女来举宗】

司马攸⊕司马蕤⊕
司马冏司马照⊕无子
司马超无子
司马柔之⊕司马建之不详

  司马昭

  【西晋

  太祖】

  司马炎

  【西晋

  世祖】

  司马衷

  【西晋

  惠皇帝】

司马遹司马臧无子
司马尚无子
司马柬无子
司马玮司马范司马游值营课直朝探不详
司马乂司马硕围王无子
司马颖司马遵⊕无子
司马晏

  司马邺

  【西晋

  哀宗】

无子

  司马炽

  【西晋

  仁祖】

无子
司马攸⊕
司马定国司马蕤⊕司马遵⊕
司马照⊕
司马亮司马矩司马佑司马统司马司马遵之
司马宗不详马柔之
司马伷司马觐

  司马睿

  【东晋

  中宗】

  司马绍

  【东晋

  肃祖】

  司马衍

  【东晋

  显宗】

  司马丕

  【三度致蛋批跑语社笑现扩东晋

  哀皇帝】

 玉当唱伯据素陆 司马奕

  【东晋

 初范 废皇帝、

  海西县皇川公】

  司马岳

  东晋

  康皇帝

  司马聃

  【东晋

  孝宗】

司马冲⊕

  司马昱

  【东晋

  太宗】

  司马曜

  【东晋

  烈宗】

  司马德宗

  【东晋

  安皇帝】

  司马德石故理常通座达跳反字

  【东晋

  恭皇开德富女受附号苗务民帝】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
司马馗司马泰司马越司马毗司马冲⊕无子
司马模司马保无子
司马黎⊕
司马绥司马虓司马黎⊕无子
司马进司马逊司马承司马无忌司马恬司马尚之司马文思
不详不详司马康之不详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

  附:

  1.司马邺,又名司马业。

  2.司马义,又名司马羲。

  3.司马蕤(ruí),生父是司马攸,嗣父是司马定国。

  4.司马照,生父是司马蕤,嗣父是司马冏(jiǒnɡ)。

  5.司马攸,生父是司马昭,嗣父是司马师。

  6.司马柔之,生父是司马宗的儿子,嗣父是司马冏。

  7.司马遵,生父是司马蕤,嗣父是司马颖。

  8.司马冲,生父是司马睿,嗣父是司马毗(pí)。

  9.司马黎,生父是司马模,嗣父是司马虓(xiāo)。

  10.司马绍的庙号,一作肃祖,一作肃宗。

从祖"父"含义

  从祖"父"本义,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的男儿,即伯祖父/叔祖父(即从祖"祖父")的男儿,即祖父的侄男(即从男/兄子/弟子),是父亲的从父兄弟(即叔伯兄弟)。

  父亲的从父兄弟,上古汉语称为再从父("再从"+"父"的意思),分为从父伯父和从父叔父,简称为从父伯和从父叔;

  父亲的从父兄弟,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父("从祖"+"父"的意思),分为从伯父和从叔父,简称为从伯和从叔;

  父亲的从父兄弟,晋代称为再从父("从"+"父"的意思),分为从伯父和从叔父,简称为从伯和从叔;

  父亲的从父兄弟,晋代称为同堂伯父和同堂叔父,简称为同堂伯和同堂叔;

  父亲的从父兄弟,唐代简称为堂伯父和堂叔父,简称为堂伯和堂叔;

  父亲的从父兄弟,现代称为叔伯伯父和叔伯叔父。

  父亲的从父兄,上古汉语称为再从父、从祖父、从父伯父(简称为从父伯),晋代称为从父、从伯父(简称为从伯)、同堂伯父(简称为同堂伯),唐代简称为堂伯父(简称为堂伯),现代称为叔伯伯父;

  父亲的从父弟,上古汉语称为再从父、从祖父、从父叔父(简称为从父叔),晋代称为从父、从叔父(简称为从叔)、同堂叔父(简称为同堂叔),唐代简称为堂叔父(简称为堂叔),现代称为叔伯叔父。

  父亲和从祖"父"是同祖父的兄弟关系(即从父兄弟),父亲和从祖"父"的祖父都是曾祖父。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从祖"父"死后的丧服为小功。

从祖"父"示例

  《尔雅·释亲》:"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从祖︱父本义),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仪礼·丧服》:"(小功)报从祖父(从祖︱父本义)、从祖昆弟之长殇。"

  《国语·周语中》:"今陈侯【陈灵公】(妫平国)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孔宁、仪行父)以淫于夏氏【夏姬,姓名:姬少(上孔下皿)】,不亦嫔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三国·东吴·韦昭《国语韦氏解》:"夏征舒之父叔【夏御叔(妫御)】。[夏御叔(妫御)]即陈公子夏(妫西)之子、灵公【陈灵公】(妫平国)之从祖父(从祖︱父本义),妫(ɡuī)姓也,而灵公【陈灵公】(妫平国)淫其妻[夏姬,姓名:姬少(上孔下皿)],是为媟(xiè)嬻(dú)其姓也。"

陈国妫姓世系表
妫杵臼【陈宣公】妫款【陈穆公】妫朔【陈共公】妫平国【陈灵公】
妫西妫御#妫征舒
姬踕【郑文公】姬兰【郑穆公】姬少(上孔下皿)#

  注:

  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婚姻关系。

  2.妫西,即公子夏。

  3.妫御,即夏御叔。

  4.妫征舒,即夏征舒。

  5.姬少(上孔下皿),即夏姬。

  析:妫平国的父亲妫朔和妫御(夏御叔)是从父兄弟,因此,妫御(夏御叔)是妫平国的从祖父。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融【窦融】见更始【玄汉更始皇帝】(刘玄)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郡)太守,从祖父(从祖︱父本义)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郡)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南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五·英宗皇帝·濮议》:"[北宋英宗赵曙(赵宗实)] 今若以本生父(北宋濮安懿皇赵允让)为皇伯,则濮安懿(亲)王(赵允让)为从祖父(从祖︱父本义),反为小功,而濮安懿王夫人【濮安懿后(谯国夫人)】(王氏)【濮安懿后(襄国夫人)】(韩氏)是本生嫡母也,反为义服。"

涿郡赵氏世系表
赵炅【太宗】赵恒【真宗】赵祯【仁宗】赵曙【英宗】⊕赵顼【神宗】
赵元份赵允让【濮安懿皇】赵宗懿赵仲鸾
赵曙⊕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

  附:

  1.赵炅,本名赵匡义,曾用名赵光义。

  2.赵恒,本名赵德昌,曾用名赵元休、赵元侃。

  3.赵恒,本名赵德严,曾用名赵元俊。

  4.赵祯,本名赵受益。

  5.赵曙,本名赵宗实。

  6.赵顼,本名赵仲铖。

  7.赵曙,生父是赵允让,嗣父是赵祯。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云父之从父晜弟者,是即父之世父、叔父之子也,当为从父。而言从祖父(从祖︱父本义)者,言从祖而别也,亦犹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之例也。"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从祖父(从祖︱父本义),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伯叔,其妻称为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晜弟,又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一)》:"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从祖︱父本义)(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晜弟(再从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外祖母父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父裹义含义

  从祖父裹义,指的是比"本义从祖︱父"血缘关系更远的父辈男子。

  亲属关系在五服之内或之外,裹义从祖︱父死后的丧服为缌麻或无服。

父裹义示例

  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四十六·杨播传》:"灵太后【宣武灵皇后】(胡氏)尝从容谓昱【杨昱】曰:'今帝【北魏肃宗孝明皇帝】(元诩)年幼,朕亲万机,然自薄德化不能感亲姻,在外不称人心,卿有所闻,慎勿讳隐。'昱于是奏扬州刺史李崇五车载货,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并饷领军元叉。灵太后【宣武灵皇后】(胡氏)召叉夫妻,泣而责之。叉深恨之。昱第六叔舒【杨舒】妻(元氏),武昌(郡)王和【元和】之妹,和即叉之从祖父(从祖︱父裹义)。舒早丧,有一男六女,及终丧而元氏频请别居。昱父椿【杨椿】乃集亲姻泣而谓曰:'我弟(杨舒)不幸早终,今男不婚,女未嫁,何匆匆便求离居?'(元氏)不听。"注:元叉的妻子是宣武灵皇后胡氏之妹。

司州洛阳县中部鲜(xiān)卑拓跋氏(元氏)世系表
拓跋珪【太祖】拓跋嗣【太宗】拓跋焘【世祖】

  拓跋晃

  【恭宗】

拓跋浚【高宗】拓跋弘【显祖】

  元宏

  【高祖】

  元恪

  【世宗】

  元诩

  【肃宗】

元雍元泰元斌
拓跋猛元延明元子邃不详
不详元长儒
拓跋太洛元彬⊕元融

  元朗

  【后废帝、安定

  郡王】

元黄头
元桢元彬⊕
元怡

  元晔

  【废皇帝、东海

  郡王】

无子

  拓跋余

  【废皇帝、

  南安郡

  隐王】

无子
拓跋熙拓跋他拓跋万元显元世遵元敬先元宣洪不详

  拓跋浑⊕

拓跋曜拓跋提拓跋平原元和元谦元棽不详
拓跋连

  拓跋浑⊕

拓跋霄元纂元伯和元承完无子
元继⊕
元倪元仲冏元承宗不详
拓跋黎拓跋根无子元继⊕元叉元亮不详
元颖元善不详
元爽元德隆不详

  注: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

  附:

  1.拓跋宏改拓跋姓为元姓。

  2.元叉,又名元乂。

  3.元彬,生父是元桢,嗣父是拓跋太洛。

  4.拓跋浑,生父是拓跋熙,嗣父是拓跋连。

  5.元继,生父是拓跋霄,亲生祖父是拓跋浑,嗣祖父是拓跋根。

  6.拓跋珪的庙号,先为烈祖,北魏高祖元宏太和十五年(491年)改为太祖,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年间(535年-551年)改为烈祖。

  析:

  1.《魏书》中的"从祖父"仅一例。

  2.无论按照元叉(元乂)的亲生祖父拓跋霄还是出继曾祖父拓跋根计算,元和都比元叉(元乂)大一辈,但都是元叉的"三从祖∣父",不是从祖父,因此,"和即叉之从祖父"的记载可能有误。若"和即叉之从祖父"的记载勉强算对的话,则只能将"从祖∣父"理解成"三从祖∣父"的泛称。

两义区别

  "本义从祖父"和自己的祖父是共祖父的兄弟关系,而"裹义从祖父"和自己的祖父是共曾祖父以上(含共曾祖父)的兄弟关系。

  表1-1: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高王父

  族

  曾王父

  族

  王父

  族

  父

  族

  昆弟

  曾王父

  从祖

  王父

  从祖

  父

  从祖

  昆弟

  从祖

  兄子/

  从祖

  弟子

  王父

  从父/

  世父/

  叔父

  从父

  昆弟

  从父

  兄子/

  从父

  弟子

  从父

  兄孙/

  从父

  弟孙

  考

  昆弟

  兄子/

  弟子

  兄孙/

  弟孙

  兄曾孙/

  弟曾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表1-2:上古汉语亲属称谓表

  高祖父

  族

  曾祖父

  族

  祖父

  族

  父

  族

  兄弟

  曾祖父

  从祖

  祖父

  从祖

  父

  从祖

  兄弟

  族

  子

  祖父

  从父/

  伯父/

  叔父

  从父

  兄弟

  再从

  子

  族

  孙

  父

  兄弟

  从

  子

  从

  孙

  族

  曾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2-1: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高祖父

  族曾祖父

  族祖父

  族父

  族兄弟

  曾祖父

  从

  祖父

  再从

  父

  再从

  兄弟

  族子

  祖父

  从父/

  伯父/

  叔父

  从父兄弟

  再从

  子

  族

  孙

  父

  兄弟

  从

  子

  从

  孙

  族

  曾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2-2: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高祖父

  从曾祖父

  再从

  祖父

  三从

  父

  三从

  兄弟

  曾祖父

  从

  祖父

  再从

  父

  再从兄弟

  三从子

  祖父

  从父/

  伯父/

  叔父

  从兄弟

  再从子

  再从孙

  父

  兄弟

  从子

  从孙

  从曾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3-1: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从

  高祖父

  再从

  曽祖父

  三从

  祖父

  四从

  父

  四从

  兄弟

  高祖父

  从

  曽祖父

  再从

  祖父

  三从

  父

  三从兄弟

  四从子

  曾祖父

  从祖父

  再从

  父

  再从兄弟

  三从子

  三从孙

  祖父

  从父/

  伯父/

  叔父

  从兄弟

  再从子

  再从孙

  再从曾孙

  父

  兄弟

  从子/

  兄子/

  弟子

  从孙

  从曾孙

  从玄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4-1:五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高祖父

  从曾祖父

  再从祖父

  三从

  父

  族兄弟

  曾祖父

  从祖父

  再从

  父

  再从兄弟

  族子

  祖父

  从父/

  伯父/

  叔父

  从兄弟

  再从子

  再从孙

  父

  兄弟

  从子

  从孙

  从曾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2-3:晋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伯高祖父

  叔高祖父

  从

  伯曾祖父

  从

  叔曾祖父

  再从

  伯祖父

  再从

  叔祖父

  三从

  伯父

  三从

  叔父

  四从

  兄

  四从

  弟

  高祖父

  伯曾祖父

  叔曾祖父

  从

  伯祖父

  从

  叔祖父

  再从

  伯父

  再从

  叔父

  三从

  兄

  三从

  弟

  三从

  侄

  曾祖父

  伯祖父

  叔祖父

  从

  伯父

  从

  叔父

  再从

  兄

  再从

  弟

  再从

  侄

  再从

  侄孙

  祖父

  伯父

  叔父

  从

  兄

  从

  弟

  从

  侄

  从

  侄孙

  从

  侄曾孙

  父

  兄

  弟

  侄

  侄孙

  侄曾孙

  侄玄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3-2: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伯高祖父

  叔高祖父

  从

  伯曾祖父

  从

  叔曾祖父

  再从

  伯祖父

  再从

  叔祖父

  三从

  伯父

  三从

  叔父

  四从兄弟

  高祖父

  伯曾祖父

  叔曾祖父

  从

  伯祖父

  从

  叔祖父

  再从

  伯父

  再从

  叔父

  三从兄弟

  三从

  侄/

  四从

  子

  曾祖父

  伯祖父

  叔祖父

  从

  伯父

  从

  叔父

  再从兄弟

  再从

  侄/

  三从

  子

  再从

  侄孙/

  三从

  孙

  祖父

  伯父

  叔父

  从兄弟

  从

  侄/

  再从

  子

  从

  侄孙/

  再从

  孙

  从

  侄曾孙/

  再从

  曾孙

  父

  兄弟

  侄/

  从

  子

  侄孙/

  从

  孙

  侄曾孙/

  从

  曾孙

  侄玄孙/

  从

  玄孙

  己

  子

  孙

  曾孙

  玄孙

  亲属称谓表3-3:唐代以后亲属称谓表

  高祖父

  伯曾祖父

  叔曾祖父

  堂

  伯祖父

  堂

  叔祖父

  从堂

  伯父

  从堂

  叔父

  族兄弟

  曾祖父

  伯祖父

  叔祖父

  堂

  伯父

  堂

  叔父

  从堂兄弟

  从堂

  侄男

  祖父

  伯父

  叔父

  堂兄弟

  堂侄男

  堂侄孙男

  父亲

  兄弟

  侄男

  侄孙男

  侄曾孙男

  己

  男亲

  孙男

  曾孙男

  玄孙男

  亲属称谓表5-1:近代、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表

  天祖父

  伯高祖父

  叔高祖父

  从父

  伯曾祖父

  从父

  叔曾祖父

  再从父

  伯祖父

  再从父

  叔祖父

  三从父

  伯父

  三从父

  叔父

  四从父

  兄

  四从父

  弟

  高祖父

  伯曾祖父

  叔曾祖父

  从父

  伯祖父

  从父

  叔祖父

  再从父

  伯父

  再从父

  叔父

  三从父

  兄

  三从父

  弟

  三从父

  侄男

  曾祖父

  伯祖父

  叔祖父

  从父

  伯父

  从父

  叔父

  再从父

  兄

  再从父

  弟

  再从父

  侄男

  再从父

  侄孙男

  祖父

  伯父

  叔父

  从父兄

  从父弟

  从父

  侄男

  从父

  侄孙男

  从父

  侄曾孙男

  父亲

  兄亲

  弟亲

  侄男

  侄孙男

  侄曾孙男

  侄玄孙男

  己身

  男亲

  孙男

  曾孙男

  玄孙男

  来孙男

  高王母

  曾王母

  王母

  母亲

  己身

  女亲

  孙女

  曾孙女

  玄孙女

  姊亲 妹亲

  甥女

  甥孙女

  甥曾孙女

  姨母

  从母

  姊妹

  从母

  甥女

  从母

  甥孙女

  姨王母

  从母

  姨母

  再从母

  姊妹

  再从母

  甥女

  姨曾王母

  从母

  姨王母

  再从母

  姨母

  三从母

  姊妹

  高大母/老太老姥

  曾大母/太老姥

  从曾大母/姨太老姥

  大母/老姥

  从大母/姨老姥

  再从大母/姨家姨老姥

  母亲/阿姥

  从母/姨姥

  再从母/姨家姨姥

  三从母/姨家姨家姨姥

  己身

  姊妹

  从母姊妹/姨姊妹

  再从母姊妹/姨姨姊妹

  三从母姊妹/姨姨姨姊妹

  女亲

  从女/甥女

  再从女/姨甥女

  三从女/姨姨甥女

  孙女

  从孙女/甥孙女

  再从孙女/姨甥孙女

  曾孙女

  从曾孙女/甥曾孙女

  玄孙女

  高王母/老太姥姥

  曾王母/太姥姥

  姨曾王母/姨太姥姥

  王母/姥姥

  姨王母/姨姥姥

  从母姨王母/姨家姨姥姥

  母亲/妈咪

  姨母/姨妈

  从母姨母/姨家姨妈

  再从母姨母/姨家姨家姨姥

  己身

  姊妹

  从母姊妹

  再从母姊妹

  三从母姊妹

  女亲

  甥女

  从母甥女

  再从母甥女

  孙女

  甥孙女

  从母甥孙女

  曾孙女

  甥曾孙女

  玄孙女

争议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也。从祖父景【周景】,景子忠【周忠】,皆为汉太尉。父异【周异】,洛阳(县)令。……瑜从父尚【周尚】为丹杨(郡)太守,瑜往省之。"

  《三国志》"从祖父"问题考证:"大多数人基于现代称谓的思维惯性,素来将'从祖父'认同为祖父辈,并且很难接受一直认为的'周忠是周瑜伯(叔)父'忽然变成了'周忠和周瑜同辈',说实话我最初也是万分不愿意相信,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是得看证据。"

庐江郡舒县周氏世系表1
周荣周兴周景周崇不详
周忠周晖
周尚不详
不详周异周瑜

  析:

  1.《三国志》中的"从祖父"仅一例。

  2.周异和周尚的父亲都不详,因此,周景、周崇、周忠、周尚和周瑜的关系也无法确定。

  3.该表是周瑜家族谱系的一种可能。

庐江郡舒县周氏世系表2
周荣周兴周景周崇不详
周忠周晖
不详周尚不详
不详周异周瑜不详
析:该表是周瑜家族谱系的另一种可能。

  唐·杜佑《通典·礼典第九十三》:"(西晋咸宁)四年(278年),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上,燕(县)公(曹宇)是(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之父,(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出奉明帝【曹魏烈祖明皇帝】(曹睿)祀,(燕县公曹宇)今于(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为从祖父(有误,应为叔父)。有司奏:'[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应服周,不以亲疏尊卑为降。'(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诏曰:'(陈留国郡)王【曹魏元皇帝】[曹奂(曹璜)]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亲(燕县公曹宇)。'"

沛国谯县曹氏世系表
曹节曹褒曹炽曹仁曹泰曹初不详
不详∷曹鼎不详曹休曹肇曹兴
不详曹洪曹馥不详
曹叔兴不详不详曹冏不详
曹腾【高皇帝】曹嵩【太皇帝】⊕曹操【太祖】曹真⊕曹爽不详
无子曹熙⊕
曹丕【高祖】曹睿【烈祖】曹冏
曹芳【废帝、齐王】⊕
曹霖曹髦【废帝、高贵乡公】
曹奂【元皇帝】⊕曹过
曹彰曹楷曹芳【废帝、齐王】⊕
曹植曹志不详
曹彪曹嘉不详
曹宇曹奂【元皇帝】⊕
不详曹安民不详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惇夏侯充夏侯廙夏侯劭
曹嵩【太皇帝】⊕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氏夏侯渊夏侯衡夏侯绩夏侯褒
夏侯霸不详
夏侯威夏侯庄夏侯湛
夏侯氏∷夏侯氏夏侯尚夏侯玄无子

  注:

  1.人名后加⊕,表示存在过继、收养等关系。

  2.人名后加∷,表示该人物的谱系关系无法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而是根据称谓关系来确定。

  3.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表中曹鼎的父亲(即曹洪的祖父、曹休的曾祖父)的谱系关系,根据将从弟定义为从祖弟、族子定义为族子本义(即曹洪是曹操的从祖弟,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得出。

  4.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表中夏侯渊的曾祖父的谱系关系,根据将族弟定义为族弟本义得出。

  5.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由"渊从子",可知夏侯渊(即夏侯霸的父亲)与夏侯尚的父亲(即夏侯玄的祖父)不是亲兄弟。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引曹魏·鱼豢《魏略》:"时征西将军夏侯玄,于霸为从子,而玄于曹爽为外弟。"因为夏侯霸的父亲(即夏侯渊)与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亲)不是亲兄弟,所以"(夏侯玄)于霸为从子"中的从子不是"从子本义",而是"从子裹义"。再从"(夏侯玄)于霸为从子"中的从子是"从子裹义",推出夏侯霸的父亲(即夏侯渊)与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亲)是从父兄弟,符合"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的说法。由此得出表中夏侯尚的祖父(即夏侯玄的曾祖父)的谱系关系。

  附:

  1.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字伯南)是曹操的朋友。东汉兴平(194年-195年)末年,曹操在豫州作战,外出侦察时,遭遇敌军追杀,跑到秦邵家中,秦邵帮助曹操躲藏起来,然后自己冒名顶替,欺骗对方军队,来掩护曹操,敌军误以为秦邵就是曹操,杀死他之后离去,曹操由此躲过一劫。曹操感激秦邵恩德,收养秦邵的子女,赐姓曹氏。

  2.曹节,又名曹萌。

  3.曹嵩,本姓夏侯,生父是夏侯氏,嗣父是曹腾。三国·吴·佚名《曹瞒传》:"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西晋·郭颁《魏晋世语》:"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4.曹奂,本名曹璜,生父是曹宇,嗣父是曹丕。

  5.曹熙,是曹真(秦真)的族孙,嗣祖父是曹真(秦真)。

  6.曹芳,生父是曹楷,嗣父是曹睿。

  7.曹丕的庙号,一作高祖,一作世祖。

  析:曹奂(曹璜)的嗣父曹丕和生父曹宇是亲兄弟不是从父兄弟,因此,曹宇是曹奂(曹璜)的叔父不是从祖父。若理解为曹奂(曹璜)出嗣曹睿,曹宇是曹奂(曹璜)的从祖祖父,从祖父是从︱祖父新义,则不符合曹奂(曹璜)为曹宇服周年丧的礼制,而且这样出嗣就乱了辈分。

述宾短语

  "从祖父"作为述宾短语,指的是跟从祖父(做什么事情),"从"+"祖父"的意思,"从祖父"后面加动词或动词短语。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温舒【路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上封事以豫戒。成帝【西汉孝成皇帝】(刘骜)时,谷永亦言如此。及(新皇帝)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张酺(pú),字孟侯,汝南(郡)细阳(县)人,赵王张敖之后也。敖子寿【张寿】,封细阳(县)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酺少从祖父充【张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