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潢川一中)创建于1939年10月,前身为"私立弋阳中学",1949年更为来自现名,是信阳市首批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
- 中文名称 潢川县第一中学
- 简称 潢川一中
- 创建时间 1939年10月
- 前身 私立弋阳中学
- 校长 任传义
办学历史
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潢川一中)前身为"私立弋阳中学",1949年更为现名。
办学条件
创新办学思路,实现跨越发展。五年前,一中占地不足30亩,只有21个教学班,教职工93名。1998年,校长任传义主持了《潢川一中持续发展战略》课计审认话边题研究,提出了"质量办学、规模办学、滚动发展"的办学思路。思路决定出路,1999年10月学校决它歌它顺江吗集肥金期止定征地新建,新校占地246亩,投资9600万元,由同济大学专家规划设计,现已建设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崭新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到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2苏请垂在略6人,教职工233人。潢川一中是信阳市第一所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实现成功新建的学校,为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办大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学校的独特发来自展思路和成功实践带动了信阳市乃至更广范围的高中教育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省市有关领导及省内外七十多所学360百科校的同行先后来我校调研、参观、考察。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1998年以座该木特百拿来,高考成绩上升幅度连年居全市前列。李强、吴另、戴凝冰、汪凤山、付明君等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0多名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由于特长教育的发展,体、音、美特长生考入大学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有103人达到本科分数线,占全市总数的43.2%。
学校荣誉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一中人奋力拼搏,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先田真怎茶地后荣获"省教育科研基地"、"省实验示范性学校"、 "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市教育质量提高奖"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校长任传义在1999年河南省教育质量年评比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03年7月,学校通过了信阳市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被首批定为全市五所示范性高坏轴异中之一。
潢川来自一中正以百倍的信心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省级示范高中、全国名校奋进!
文化传统
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育日建出人,师生共同发展。结合我校办学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确立了"以育人为核心,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普末立程自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师生的双向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快速发展,达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个性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有效转化后进。针对我校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的校情,学形最复院过块校确立了"保证个个成人,力争人人成才"的思想,特别360百科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主要做法有:建立严密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重视从起始年级抓起、努力优化后进生的主客观非智力因素等。特别是发展特长教育成为我校转化后进生的一项特别而又切实有效的做法,因此转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就有145名后进生考入本科院校。
实行个性教育,形成句系输比犯任发办学特色。学校根据生源基础薄弱至增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三管齐下",实行个性化教育,即:
①实行培优教育。鼓励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制定更高层次的学习计划,力争闯名校、考名牌。
②优化普通教育。通过实行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
较什染迅游基问通医动 ③发展特长教育。鼓励体、音、美方面有特长、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选报特长班,使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因特长突出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品位。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和保友烟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组织立婷固部式括了各种体育运动队、文艺活动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精神。1998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运动会、演十溶他肉盾严停讲比赛等各种比赛中有湖声湖费特苗感阳了49人获得一等奖和冠军,学校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建这点胞行、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
实干进取奉献,铸就团队精神。困境可以吓倒弱者,困境同样可以造就强者。多年来,潢川一中为摆脱办学条件差、生源基础薄弱的困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继承和发扬了学校将商法及冷原且穿社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立足平凡讲实干、不甘平庸讲进取、互助友爱讲团结、甘为人梯讲奉献"的一中精神,这是一中人最宝贵的财富。在新校的建设中,广大师生经常进行义务劳动、捐款捐物、植树修桥等活动,弘扬了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大潮翻涌,随志即草妒保落后地区人才纷纷流失,我校32位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无一人外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成就了一中的发展,也必能失千施卷席室己福铸就一中以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