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连江县志》载:"花蛤是来自境内传统养殖项目,主要在敖江口和闽江口的晓澳、官岭、蛤沙等地泥沙海滩。人工养殖花蛤,始于明朝,清代已初具规模。"从前"蛤沙蛤"名声最响,在福州享有盛誉。每年夏季收成季节,每天都有运蛤船直达榕城,十分畅销。
- 中文名 沙蛤
- 属 帘蛤目蛤蜊属
- 纲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 界 动物界
外形特征
来自 沙蛤贝壳2片,大形,质薄,略成三角形,长约5~7厘米,高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360百科1/2。壳顶位于贝壳持意背缘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缘,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凸出,腹面边缘圆。小月面近效于椭圆形,椐面狭动微村调游座王今长,呈披针状。贝壳表面平滑,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生长纹细密而显明。壳顶淡紫色,腹面黄褐色,贝壳内面淡紫色。铰合部较宽,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呈薄片状,左壳1枚,右壳2枚。外韧带小,黄褐色三川得就洲场升,内韧带极发达,棕黄色类刘升烈此站十陈个。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卵圆形。足舌状,肌肉发达。

生长繁殖
沙蛤指委孔连新总内雌雄异体,体外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8月。
生活习性
沙蛤栖息于潮间带下区来自至水深20米的沙或沙泥底质水域海底。穴居生活皮玉调虽极府,深度可达7—10厘米。风平浪静时常张开外壳,吐出白嫩的肉舌。主要食物为硅藻类。
营养价值
沙蛤鲜肉含水量为82.31%,粗蛋白11.18%(占干基质量的63.19%),粗脂肪0.54%,灰分搞逐2.36%;西施舌蛋白质中含有18种编码氨基酸,其中含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20.93%(干基),占氨基酸总量的36.28%,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占干基的7.80%、5.57%和6.70%;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4(EPA)和C22:6(DHA)分别占脂肪酸总数的20.41%和10.20%;对西施舌360百科肉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Gl普评格y,Asp、Glu和丙氨酸(Ala)4种呈味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44.77%,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2.94%;氨基酸评分(SAA)和化学评分(SC)结果都显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其SAA值和SC值分别为0.73和0.43,必需氨基酸指数(IEAA)为64.91,牛磺酸含量丰富,质量比为13 830 mg/kg(干基);西施舌含有较丰每里请个已学日富的Fe和Zn,在其干基中的质量比分别为130.0 mg/kg和52.0 mg/kg。

分布范围
沙蛤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福建长乐漳港一带为其著名的产地,故又称之为“漳港海蚌”。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南部、东海数量较多,现已进行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