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宗圣

2023-01-22 13:57:0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曾子年判,(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 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家再粮先剂武城(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村) 人。十六岁拜孔子来自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360百科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受儒教祭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须发华布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判样热河权各型核)、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公元前435年,曾子辞世,效号兵续金固例终年70岁。曾姓期能两按单钟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光氧素贵扬眼记察些开派祖。

  • 本名 曾子,曾参
  • 别称 宗圣
  • 字号 子舆
  • 所处时代 春秋末年
  • 民族族群 华夏人

人物生平

  曾子生于公笔物抗诗元前505年10月1来自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绝名材验短,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公元前4360百科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直严钱斗容征罗木草子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见收),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帝介措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公元前479年(鲁哀密套明茶么错愿做感般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伤倍城误编离根兴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顶你敌龙友跳占文价报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省活结冲李"(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

  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致冲去等首袁积朝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嘉祥县南满硐乡南武村)

  公元前456年(火立留利此均按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矛面升须受及带单季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服达爱业统项蛋(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棉象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2]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象《诗经》上 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进听功款了危宽做。"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县据检群会规看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参,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赵称聚齐精把刑胞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或征后严接专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人物名言

  (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二):

  曾

  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大戴礼记》)

  (三):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

  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

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来自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360百科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组脸项哥掉头云苗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包著汽选爱虽每解九钱山慎德、生财、举贤。"得众云不质我划如内尼包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母",以过盾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生财"也很重要。生财之道能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财的目的在于富民,得民,"是故财聚过农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又必须反对"聚敛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治国平天下者,不应"以利为利",而应"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的要务在于"举贤"。"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要举贤,首先要知贤、好贤、容贤液要屋心算血,而后才能用贤。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而不应"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绝不能让妒贤嫉其织百罪映族这指金阶能的"小人"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人为贵

  《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圆故脸负客味曲罗断建坐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功划它走波模超承形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认胞掉维附背树阿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希木列武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云场才叶收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治观

  孔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转顾随个绿混以见客准矛构筑其"仁"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事杀由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点。特别是孔子去世后,曾参独立生活实践的几十年间慢慢消化夫子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从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

不苟权贵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这种"以仁为己任"、"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概,实际上并不亚于日后的孟子,甚至从这一点看,似乎可以预示孟子精神的出现。以这种精神气概为向导,便使人很难想象他会持有做官从政、苟合政治权势的贪婪要求。与《庄子·让王》篇中所述见义忘利,安贫乐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在"志"与"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记,政权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参辞而不受。为什么呢?他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显然,他在与政治权势的交往中保持着无私无畏、议而不从的态度。难怪《韩诗外传》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甚至对现实政治进行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孟氏使阳肤为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上失其道",可以说是曾参对现实政治形势总的批评性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面前,曾参的态度是"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大戴礼记·解诂》)。不屈从、不苟合、刚直不阿清醒处世的君子品格-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原始儒家对待政治权势的正面态度与做人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必一定卷入现实政治的漩涡,但一定清醒地保留着对专制政权的批评权力。

家族世系

  世祖华胥氏

  世祖伏羲(配女娲)

  世祖少典

  世祖黄帝(姬轩辕)

  世祖昌意

  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世祖鲧曾(鲧的曾祖父)

  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世祖鲧(颛顼的玄孙)

  世祖禹(世称大禹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其间世系,待考)

  四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

  三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二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其名失考

  一世祖(父亲)曾点: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曾参

  1世曾参(前505-前435):东周时期鲁国人,太子巫的玄孙、曾点之子,尊称"宗圣""曾子",字子舆,卒年71岁,葬于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2世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二人同葬嘉祥县南武山;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3世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4世 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县富春坪。

  5世 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葬富山。

  6世 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葬嘉祥县武山。

  7世 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葬嘉祥县武山西侧。

  8世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葬嘉祥县南武城祖山。

  9世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葬东山麓。

  10世 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葬东山麓。

  11世 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武山西。

  12世 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葬武山西。

  13世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武山西。

  14世 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葬武山西。

  15世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玚。

  16世 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7世 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8世 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9世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20世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1世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22世 曾焕(涣):西晋景阳侯,配刘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寿乡。

  23世 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协);葬仁寿乡。

  24世 曾勰(287-364):晋朝镇南将军司马,于广州击破前交州刺史张琏叛军,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荆田乡斧形山。

  25世 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铉、曾宏(字道始)。

  26世 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寿乡。

  27世曾海:又名曾炅、曾吴,字海道,官黄门侍郎、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二子:曾横、曾椅。

  28世 曾横(堭):配谢氏,生二子:曾兴、曾田;葬仁寿乡。

  29世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长子曾隆,罗氏生二子:曾陈、曾陂;葬荆田乡斧形山;唐太宗贞观六年(633年)闰八月十八日,中书令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请命曾氏定谱,曾氏唐谱自曾兴始。

  30世 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钧;葬上罗浣。

  31世曾钧(597-650):字洪举,官(唐朝)给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谋;葬荆田乡斧形山。

  32世 曾谋: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寿乡趾南。

  33世 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书令,自庐陵吉阳乡上黎堡徙螺丝岭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迁永丰,为永丰房祖,娶何氏,与何氏合葬石狮岭上窑岰蜘蛛形;继娶罗氏,葬庐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34世 曾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34世 曾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4世 曾略:生一子曾炀。

  35世 曾宽:仍居吉阳上黎堡,死后,葬二十都鸡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5世曾儣:配罗氏,生一子曾国俊。

  36世 曾国俊:配荣氏,生一子曾万。

  36世 曾庄:字子莅,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寿乡;配萧氏,与其合葬;继娶张氏,葬山湾高坑;生一子:曾庆。

  37世 曾万:配何氏、杨氏,生三子:曾渊、曾渶、曾沂。

  37世曾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卒葬荆田乡斧形山;配邹氏,生二子:曾伟、曾骈。

  38世 曾渊,配张氏;曾渶,配沈氏、刘氏、周氏;曾沂,配杨氏、王氏。据考证得两子:曾蟠、曾惟肖。

  38世 曾骈:曾庆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荆田乡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9世 曾耀:官南唐宫检司旋为真州刺史;配刘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39世 曾惟肖,配文氏、离氏。生三子,曾哲、曾朗、曾智。

  40世 曾哲,配宗氏,生曾思及、曾思齐、曾思义。

  40世曾崇范:字则模,官南唐太子洗马,家富与籍有名一时;配刘氏,合葬仁寿乡;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1世曾思及、曾思齐、曾思义。曾思及生曾斌、曾韶、曾喜。

  41世 曾延膺:字膺修,官荫授御使兼资库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马督监;生于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于端拱戊子年卒于京,归葬永丰县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丰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频、曾顼、曾页、曾颜、曾硕。

  42世曾斌、曾韶、曾喜。曾韶配李氏,生曾森。

  42世 曾硕:字子沅,号伟夫,淳化壬辰进士,官黄州从事、南雄州军事判官、荣州观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寿导江县事,累阶朝奉郎;生于显德丁巳年,卒于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寿乡原栗山院背,后迁厝永丰县泷云乡六都墈下阙家屋背后;配江氏,葬青赛郭家庄;继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则;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顺、曾资、曾淑。

  43世 曾淐(曾承淐):讳雍,生于雍熙乙酉年,卒于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马蹄州高丘墈下雄鹅挽水形;配张氏,生一子:曾敌。

  44世曾森,配杨氏,生曾维、曾贵、曾和、曾美、曾才。

  44世 曾敌(曾万敌):字惟仁,生于祥符己酉年,卒于熙宁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5世曾维、曾贵、曾和、曾美、曾才。曾和娶廖氏为妻,生曾源。

  45世 曾整:字容庄,生于景佑甲戌年,卒于元符己卯年;配罗氏,生一子:曾九思。

  46世 曾源 生曾甫、曾敏、曾球、曾昂。

  46世 曾九思:字成义,生于嘉佑癸卯年,没于绍兴壬子年,葬西源;配罗氏,生一子:曾纹杰。

  47氏曾甫、曾敏、曾球、曾昂。曾甫,生曾祯。

  47世 曾纹杰:字卓庵,生于元佑丙寅年,没于绍兴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8世曾祯,生曾佑、曾垣。

  48世 曾浩古:字徽柔,号信前,生于大观己丑年,于淳熙乙未年没,葬下边屋后;配刘氏,生一子:曾尚忠。

  49世 曾佑,生曾振。

  49世曾尚忠:字省己,好学力行,孝友著于郡邑;生于绍兴甲子年四月十三日,于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没,葬西坑仓库垥;配张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50世 曾振,配李氏、邱氏,生曾渐。

  50世 曾敬父:字存诚,号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亲,野鸟来巢,生于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于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没,葬山坑飞凤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1世曾渐,配美氏、黄氏、刘氏,生曾得,曾渴。

  51世曾德(曾元德):讳旋吉,郡庠生,生于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于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没,葬屋后,配黄氏,葬渚原飞凤形;生二子:曾价翁、曾福翁。其八世孙质粹于明嘉靖年间,复归山东承袭世爵,始为大宗房中兴祖。

  52氏曾得,曾渴。曾得与李氏生:兴发、曾徴、曾典。

  52世 曾价翁:讳琢,邑庠生,生于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晒网形;生一子:曾霖。

  53世,曾兴发、曾徴、曾典。曾徴配万氏、杨氏生曾理、曾珍。

  53世 曾汝霖:字雨苍,生于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于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没,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学。

  54世,曾理、曾珍。曾珍生淙仁、淙义、淙礼。

  54世 曾崇文:字益雅,生于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于洪武乙亥闰九月廿七日没,葬马源下店乌鸦抱田形;配罗氏,生一子:曾利宾。

  55世,曾淙仁、曾淙义、曾淙礼。曾淙礼生曾仲辉。

  55世 曾利宾:字翼辅,邑庠生,孝有忠厚,旎与乡里,生于申酉年六月廿四,于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没,葬杨叶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钟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6世,曾仲辉,配李氏,生志诚、志盟。

  56世曾志(曾辅志):字思修,邑庠生,生于永乐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时,于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时没,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张氏,生于永乐甲午年四月十八日,于成化丁酉年闰二月初四日没;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7世志诚、志盟,志诚配聂氏、罗氏;生十子:广青、广渊、广盟、广泰、广新;广辅、广发、广忠、广达、广保。

  57世广青、广渊、广盟、广泰、广新;广辅、广发、广忠、广达、广保。生曾纹聪。

  57世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8 世 曾用(曾奋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号则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9世 曾粹(曾质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号南武,世居吉安永丰;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配杨氏(籍永丰县温坊),生一子:曾昊。

  60世曾昊:早卒未袭。

  60世 曾纹聪配刘氏,生法游。

  61世 曾继祖:字绳之。

  61世 曾法游,配肖氏,生法明。

  62世 曾法明,配李氏,生宏金。

  62世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3世 曾宏金,配杨氏、李氏,生闻儒。

  63世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4世 曾闻儒,配孙氏,生贞贵。

  64世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5世曾贞贵,配李氏,生曾尚能。

  65世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6世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6世 曾尚能,配陈氏、魏氏,生曾洪。

  67世 曾洪,配陈氏生曾兴有。

  67世 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8世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8世 曾兴有,配李氏,生曾毓彦。

  69世 曾毓彦,配邓氏,生传华、传球、传聪。

  69世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70世 曾传聪。配邓氏,生纪秀、纪彩、纪盛、纪宾、纪能、纪明。

  70世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71世 曾纪盛 配陈氏,生广漠、广猷。

  71世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71世 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曾传镇之弟曾传锡的长子。

  72世 曾广猷 配廖氏,生昭全、昭礼。

  72世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73世 曾昭全、曾昭礼。曾昭礼配张氏,生四子:曾宪荣、曾宪昌、曾宪清、曾宪学。

  73世 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给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74氏 曾宪荣、曾宪昌、曾宪清、曾宪学。曾宪清配汪氏,生四子:庆华、庆富、庆坤、庆扬。

  74世 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75世 曾庆华,配黄氏,生五子:繁太、繁章、繁竹、繁彬、繁德。

  75世 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犯37代祖讳,故改作"倩"。

  76世 曾繁彬 配罗氏,生四子:曾祥兴、曾祥德、曾祥清、曾祥条。

  76世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77世 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系为:曾纪瑚-曾广莆-曾昭吉-曾宪祜-曾庆潼-曾繁琪-曾祥符;生于1946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77世 曾祥兴 生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十九,荣昌直升镇人。配张可美,生于一九四五年冬月二十,生两子一女。曾令彪、曾令辉、曾令凤。

  78世 曾令彪、曾令辉、曾令凤,曾令彪,配周氏,生一子,曾佳;曾令辉,配张氏,生一子,曾德才。曾令凤,生两子。

  78世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79世 曾德佳,曾德才未婚。

  79世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后人封赠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唐代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颋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郕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郕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钅刑 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 国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琜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 铏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铏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祭祀曾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