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蒲与路故城遗址

2023-01-29 18:25:08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蒲与来自路故城遗址在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 公里古城村附近,是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与路治所,也称克东古城,是金代东北边界的地360百科理坐标。

蒲与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军事重领井论建执形左镇之一,也是金上京路下辖的四个路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遗址,毁于战火,还是自然灾害,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不解之谜。

蒲与路故城遗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蒲与路故城遗址
  •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克东县
  • 占地面积 90万平方米

地理位置

  蒲与来自路故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西约300米,地处小兴安岭西南丘陵地带,乌裕尔河南岸,横亘于东北西360百科三面沼泽草甸之中。孔次际妈古城与东南7.5公速裂议频赵输谓亮息识里处的二克山风景区遥相呼应断案,西南7公里处是克东县金城乡政府所在地,北面越过乌裕尔河4公里是齐北铁路。蒲与路为金代上京路所辖4路(余为胡里改路、恤品路、曷懒路)之一。辖黑龙江中上游及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处境相当今黑龙江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嫩江地区北部,北至俄罗斯外兴安岭鲁火疃谋克一带。

建设沿革

  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起兵反辽,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上京辖蒲峪、胡里改、恤品、曷懒四路,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

  蒲与路的建置时间在天德四年以前,是女真人居住比较集中地区之一。蒲与路前身是万户府,海陵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撤万户府改置节度使。

  蒲与路到元代还被起用,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蒲与路古城所处的乌裕尔河流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自这次战争以后, 史书中便不见关于蒲与路的记载了。

  1981年成为省级文物已号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级风景区。

故城布局

  1975 年对南城门进行发掘,城门为一过梁单洞式建

  筑, 城门道宽 5 米, 进深 10 米。门道两壁是由一排立柱上

  横钉木板所构成。门洞正中立档门石, 路面采用河卵石、 沙

  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 15 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

  伏。

  城墙是夯土筑成,有瓮城、马面、南北二门。

  蒲与路故城平面因势筑成椭圆形,周长2850米,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700米。城墙夯土板筑,残高5~6米,顶宽约1.5~3米来自,基宽约18~20体例白磁自米。在城墙上建有38个雉堞,俗称马面,每个间距约70米。生燃叫城只设南北二门,均附筑瓮城。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已大部淤平。360百科城内有多处土阜,为建筑遗址。城内东北角有一处高约1米长40米、宽20米的土阜,经发掘是一处官衙遗迹。南有露台,北有殿堂,当为官吏住所,殿西北发现灶址。

  城外西北角有一平台,是金代的码头,城内所需粮食、食盐、日常生活用品都从这里运进。在南城门门口,有三个石碑,其中两块石碑标有"蒲与路故城遗址"字样。

  城墙西北角护城河确需支们受给情排外有一座周长约42划字艺落错充好林包7米的椭圆形土丘,丘顶高出传作义几区保降均地面3米左右,是蒲与路水上运输的码头遗误这址。

  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与路治所。称克东古城。蒲与又作蒲峪。在殖古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 公里古喜力钱问令他冲宁战城村附近。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设节套江难景务杆范件度使,约废毁于金元之交的战乱。

  城址平面近椭圆形,东西1100米,南北 700米,周长2850米。城墙残高 3~4米,底宽20米,上宽 2~3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 8~13厘米,城门附近墙段残存砌砖遗迹。全城共有马面40座,间距60~70米。南北城墙近中间处各开1门,为过梁式单洞结构,外筑半圆形瓮城,东西35米,南北17米。尼德角剧等并城外10米处有护城壕。

  古校获型映到聚今城内地势略呈北高南低,重要建完束它材厂变令信太筑遗迹主要分布在示机抓激增京混反苏异判北部偏东区域。城东北隅的一处官衙遗址,由正殿和露台组成。露台宽9米,长7米,正面和东西两侧有青砖砌筑的台阶。殿堂面阔 5间,18.3米;进深 8间,11.6米。东西南三面墙壁砌筑青砖,北面为土墙。殿内有柱础3排,每排有 5块础石,间距约 4米。东侧有火坑,西北角有灶址。

  遗址保存较好,1985年建立了队义细基试文物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故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周长3000米,城墙是夯土筑成,基宽23米,厂服概滑纸息套温损顶宽1.5米,残高1.7--3.28米,设有南、北二门,门外有瓮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河,现已大部分淤平,局部地段仍清晰可辩。城内有大小土阜若干,为建筑遗址。

  故城遗址呈椭圆形,南北短径约700米,东西长径1100米,城墙周长2872米,高5~6米,为夯土筑成。底宽20米,顶宽1.5~3米,残高3~4米。墙上每隔70~75米建有马面(雉堞)1处,全城共有38处。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现大部被淤平。城设南、北2门,城门破坏严重,豁口达15米以上。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东西长35米,南北宽17米,城门墙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古城周围地势低洼。墙外10米有护城河残迹。城外西北角护城河处有椭圆形土埠,周长420米,应是水运码头。

  1975城门为一过梁单洞式建筑。门长12.55米,宽4.95米。门洞正中立档门石,路面采用河卵石、沙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伏。门洞前后两侧拐角处立有花岗岩角柱,城门座前后面砌有青砖。门洞内堆积有瓦当、螭首等建筑构件和陶灯、铁镞、甲片、马镫、车驯、铜钱、石弹等物。城门前瓮城内出土石弹、圆石、铁镞、甲片及烧焦的门楼木板,表明该城毁于战争。

  1979该遗址建于一个东西向土台上,由露台、正殿、居室、庖厨几部分组成。露台正南及东西两侧均有5级台阶,青砖铺成。正殿除北墙为土墙外,其余3面均砌有一层青砖,室内有3排椭圆形自然石柱础。庖厨位于正殿西北角,与其相连,周围堆满烧土、兽骨和陶片。居室有一长3米、宽1.5米、42个烟洞的火炕。

文物遗存

  城内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瓷、铜、铁、骨器和铜钱等200余件,以建筑材料居多,建筑饰件有牡丹花砖、宝相纹花砖、连珠兽面瓦当、多角形纹瓦当、板瓦、滴水、螭首、陶手、筒瓦、脊兽、青砖等。陶器质地为泥质火陶或黄灰陶,有的在腹部带有齿状或麻花状附加堆纹,有罐、瓮、盆、灯;瓷器以定窑瓷为主,次为影青、磁州窑等,器形为碗、盘、坛。铁器有锅、札甲、马镫、镞、钺形刀、砧子、铧尖、合页、锁以及铜币、带柄人物故事铜镜、押印、印等。

  1947 年城内出土一方"蒲峪路印",现存印模,方形,边长7.8厘米,篆书阳文。此印的发现为蒲与路治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遗址价值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发掘,是国内对金代城市的首次发掘,发掘出土文物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研究金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历史沿革、建筑、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找到了依据。

金代

  古城村农民在耕作中曾出土的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文"蒲峪路印"4个字,与《金史地理志》记载相符,为金代蒲与路衙署用官印,这方铜印系确定蒲与路城的物证。

  蒲与路故城遗址除具观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考古研究价值。蒲与路故城的确定,为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地理坐标。

  从考古学上认定蒲与路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确定火鲁火疃谋克和金代北边疆界的坐标基点,从而证明早在七、八百年前的金代,中国的版图就远达外兴安岭以北了,同时也证明了清初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

考古发掘

  1933年日本人福岛一郎、北川正雄就考察过此城,并由伪满政府文教部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1938年,日本学者泷川正次郎也考察了古城。

  1975 年黑龙江省考古队开始对南城城门进行发掘, 发掘工作从9月3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历时约一个月。 发掘面积约二百平方米。1979 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又对克东古城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发掘地点在古城东北处的一处官衙建筑遗址。 发掘工作从 7 月 5 日开始,到 8月 2 日结束, 历时一个月左右。发掘面积约五百平方米, 挖掘出一处较大型的建筑遗址。

历史人文

  蒲与,又作"蒲峪",与"乌裕尔"一样,均为女真语,意思是指"低洼地"、"涝地"。蒲与路故城遗址东、北为沼泽地,遇到雨季通向古城的土路泥泞得无法通行,可古城内却干爽得滴水不存,古城内土质肥沃,旱涝保收。一墙之隔,城外也许颗粒无收。

  自金代海陵王设置节度使至灭亡的48年中,蒲与路共任用了六位节度使,他们均出自女真族。金代蒲与路籍杰出的女真族英雄曷懒路兵马都总管仆散浑坦,是金史中唯一明确记载的与岳飞直接交锋的人物。南宋岳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仆散浑坦却是一名不闻,他被埋进了金代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