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杀芬(Toxaphene)为乳白色或琥珀色蜡样固体(纯品为无色结晶),具有萜类气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品有樟脑样的兴奋作用,是全身抽搐性毒物。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有因采隔天喷过本品的植物引起中毒的报告,另有儿童误服致死的报道来自。毒杀芬本身在常温下不挥发,多因食物污染或经皮肤侵入引起中毒,于数小时后突然出现间歇性强直性痉挛或休克,常以恶心、呕吐为先兆。严重者痉挛间歇逐渐缩短,终因窒息而死亡。恢复者常遗留神经衰弱及健忘症。皮肤接触时,可出现皮炎、局部红肿领志利肉亮正节而或生成脓疮。
- 中文名 毒杀芬
- 外文名 Toxaphene
- 毒性 剧毒
理化数据
国标编号:618来自77CAS号:8001-35-2

中文名称360百科:毒杀芬
英文名称:Toxaphene ;Chlorinated camphene
别名:氯化莰、氯化茨烯、八氯茨烯、氯代莰烯、3956、多氯莰烯
分子式:C10H10Cl8
分子量:413.84 蒸汽压 2.67~5.33×10-2kPa/25℃
熔点:65~90℃
沸点:155℃/分解
密度:1.65(25℃)
稳定性:温度高于155℃逐渐分解,不易挥发,不可燃。受日光或受热后缓缓放出氯化氢,在碱性或铁化合物存在下分解快
危险标记:14(剧毒品)
争还问展友量作 主要用途:用作杀虫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简业么纪演图盐皮吸收。
毒理学
毒性
房的裂露出美犯好中等毒类,急性毒性较DDT强二倍,为全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兴奋作用,蓄积作用不明显。
急性毒性
毒杀芬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纪副稳质性器官。如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红肿、水泡。40mg/kg,1次,人经张脱器包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50mg/kg,1油哪效析她祖吃首渐心次,狗经口,最低致死量;175mg/kg,1次,豚鼠经口,最低致死量;938mg/kg音息农达孩都川,1次,小鼠经皮,最低致死量;来自2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最低致死浓度。LD5045mg/kg,1次,小鼠灌胃;LD5060mg/kg,1次,大鼠经口;LD501025mg/kg,1次,兔经皮。人口服5g,多数于8小时内死亡。
慢性毒性
⒈2mg/kg、2.4mg/kg,大鼠灌胃,12个月,白血球含量发生变化360百科,末梢血液中的嗜伊红血球减少40~50早规该%,盖克塞纳(一种麻醉剂)睡态延长,苯酰胺基醋酸的合成增加。
⒉4mg/kg、4.8mg/kg,大鼠告研卷却朝顶位亚灌胃,7个月,发现半乳糖试验中举呢飞判妒信内纸洲谈血糖曲线的特征发生变化,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增加,盖克塞纳睡态缩短。以12m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4个月,诱发各种(器官)叶部和部分腺体体质的极度浸润,间质组织增加和甲状腺中滤胞的增长。罗肾上腺出现皮质和髓质的浸润,实质的复合作用受阻,皮质层变薄。大鼠的肾、肝、心肌也表现出脂肪变服切到发外布性和伴随坏死性变化的粒状营养不良。
致畸
毒杀芬有致畸作用。35mg/kg,妊娠7至16天,小鼠经口,胎儿致迫灯万站经点属知国办畸;12mg/kg,妊娠大鼠灌胃,对胎儿的神经和形态有抑制效应。
水生生物毒性
夜段伟身杨般 0.0025mg/L,鲑鱼(王大麻哈鱼),96小时致死;
0.0040m因理难角区钱g/L,鲤鱼,致死;
怎味树活 0.0056mg/L,鲫鱼,96小时致死;
0.0072m鸡计世劳背马吃员眼年司g/L,鲈鱼,96小光剂时50%致死。
其它毒性:LD5070.7mg/kg,1次,山鸡;
LD50 71mg/kg,1次,鸟经口;
LD5030.8mg/kg,1次,鸭 ;
LD想南互爱换织肉50 7.5mg/kg,小鸡(1走装个月)。
近2至3年内有接触史的妇女,出现高发性眼粘膜肥大,视网膜血管直径改变。对长期(3年)工作在多次施用毒杀芬农田的人体调查来看,由于人体对土壤、空气和植物中残留毒杀芬的慢性接触,出现由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脏肾上腺激导效应增强的病征。对长期(10年)接触毒杀芬而引起中毒妇女普查表明,那些受到毒杀芬轻微中毒者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官能性动态变化,呆滞植物性综合症和植物性血管紧张异常。那些受到中度和深度中毒的人有明显的病理学症状,如脑神经炎、间脑综合症和脑血循环暂时性干扰。
代谢和降解
通常将毒杀芬归入高持久性农药之列,其生物代谢和环境降解速率较缓。有文献报道,毒杀芬的光化学性不太稳定,在紫外线,碱介质及金属化合物作用下,毒杀芬可分解转化,生成脱氯产物。
残留与积蓄
毒杀芬在土壤和水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并进入人和动物的食物链。
在实验条件下,土壤中毒杀芬含量,(按引起量的百分数计),处理后第1天是84%,第5天是55%,第10天是44%,第20天是37%,第30天是30%,第40天是29%。
在农田条件下,当每季施用8kg/ha毒杀芬时,经过3至4个月后,发现毒杀芬的含量是1.25±0.12mg/kg,1年后,土壤中毒杀芬仍有初始水平的51%,且大部分残留于耕作层土壤中。
在实验条件下,水体中的毒杀芬经103天后,尚存95%。水中的毒杀芬易被鱼和底泥吸收和吸附。鱼对毒杀芬的富集系数为300。水生植物中的毒杀芬含量可超过水中毒杀芬含量的220倍,超过淤泥中毒杀芬含量的37倍。
在根和块茎作物(胡萝卜、甜菜、土豆等)中,毒杀芬主要富集于皮部。如胡萝卜皮含毒杀芬26mg/kg时,其浆中只含1~1.5mg/kg;土豆皮含毒杀芬3.54mg/kg时,浆中没有发现。
迁移转化:毒杀芬在农业中用作接触杀虫剂时进入环境,可随农田的地表污水及大气降水进入水体和地下水中。毒杀芬从土壤的迁移,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水平是10mg/kg,在空气中为2.5mg/m3,在水中为0.7mg/L,在植物中为7mg/kg。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5版
气相色谱法《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胡望钧主编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环境标准
前西德(1982) 职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0.5mg/m3(皮)
美国(1981) 饮用水中最高容许浓度 0.005mg/L
前苏联(1978) 渔业用水最高容许浓度 0mg/L
联合国规划署(1974)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0.01μg/L
美国(1977)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1.5mg/L
前苏联(1978) 土壤标准 0.5mg/kg
应急处理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建议佩戴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聚乙烯薄膜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有人研究了用亲核试剂将毒杀芬转化成毒性小的产物的过程,例如,用2-甲氧基乙醇钾转化成甲基溶纤剂(即乙二醇单甲醚),已经确定,在30至60分钟内即可产生解毒作用。
眼睛受侵时,宜用温水、生量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疼痛者可滴1%狄卡因溶液。
废水处理方法:活性炭吸附法、偻状活性炭净化法、絮凝法、过滤法、氯氧化法等。
防止沾污扩散:为防止沾污扩散,须加强保管工作,不得与食物或饲料一起存放。生产和使用时,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及防护眼镜,避免接触皮肤。用毒杀芬处理过的土壤翻松应在处理后再过两星期才能进行耕作。大田作物收获期前21至25天内禁止施用。施药浓度要适量。土豆和甜菜在种植期的施药不允许多于3次。
物质毒性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28 mg/kg |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行为毒性--昏迷 |
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29 mg/kg |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
3 | 急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人类 | 657 mg/kg | 1.皮肤和附件毒性--过敏性皮炎 (全身暴露后) |
4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成年男性 | 44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6 | 急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大鼠 | 6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70 mg/kg | 1.眼毒性--流泪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3.胃肠道毒性--运动过度、腹泻 |
8 | 急性毒性 | 肠外 | 大鼠 | 9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9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大鼠 | 24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0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2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1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2000 mg/m3/2H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2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42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小鼠 | 4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1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兔 | 7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6 | 急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1025 mg/kg | 1.行为毒性--兴奋 2.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 (动物) 3.血管毒性--局部或全身动脉、静脉扩张 |
17 | 急性毒性 | 口服 | 豚鼠 | 2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8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仓鼠 | 2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9 | 急性毒性 | 口服 | 鸭子 | 31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0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186 mg/kg/13W-C |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脱烷基化,羟基化等) |
2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328 mg/kg/39W-C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
2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狗 | 385 mg/kg/13W-I |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
2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猴 | 95 mg/kg/34W-I | 1.免疫系统毒性--细胞免疫应答减少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豚鼠 | 120 mg/kg/60D-I |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和肾小球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5 | 慢性毒性 | 未报告 | 鸡 | 480 mg/kg/10D-I | 1.大脑毒性--脑电图发生变化 2.周围神经毒性--痉挛性瘫痪或感觉无变化 3.行为毒性--嗜睡 |
26 | 慢性毒性 | 口服 | 鹌鹑 | 126 mg/kg/18W-C | 1.内分泌毒性--肾上腺重量发生变化 2.内分泌毒性Endocrine - changes in thyroid weight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7 | 眼部毒性 | 皮肤表面 | 哺乳动物 | 500 mg | 作用中等 |
28 |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100 ug/plate | ||
29 |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500 ug/plate | ||
30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100 umol/L | ||
31 | 突变毒性 | 多种途径 | Fish ed | 1500 ug/kg/10D (持续) | |
32 | 突变毒性 | 人类淋巴细胞 | 10 umol/L | ||
33 | 突变毒性 | 小鼠胚胎 | 12400 ug/L | ||
34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5 mg/L | ||
35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30 mg/kg/80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 |
36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6600 mg/kg/80W-C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
37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13 mg/kg/80W-C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肝毒性--肿瘤 |
38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80 mg/kg,雄性配种 10 周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
3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900 ug/kg,雌性受孕 5-22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4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50 mg/kg,雌性受孕 7-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4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50 mg/kg,雌性受孕 7-16 天后 |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
42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375 mg/kg,雌性受孕 8-12 天后 |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43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00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 | 1.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
44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375 mg/kg,雌性受孕 8-12 天后 | 1.生殖毒性--新生儿身体变化 2.生殖毒性--新生儿晚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