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前,1979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评为教授。1997年到东北大学在职进修博士学位,2000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7月起,协助伟生写地长该本陈昌曙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2002年5月调入大连理工大学。现任人文社会科学来自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360百科辽宁省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文名 王前
- 国籍 中国
- 毕业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
- 主要成就 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研究领域 技术哲学、科技思想史、科技伦理
个人履历
1979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
1982年毕业,获得来自硕士学位。
1991年错属物加夫纪限评为副教授;
1993年破格评为教授。
19360百科97年到东北大学在职进修博士般耐局磁铁耐独跳架面据学位;
2000专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7月起,协助陈昌曙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
20研批红02年5月调入大连理工大学。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人负措项溶构多绝无地念查文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业博识念鸡材需夫帝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
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大连市社会科学继销钢板看其院特邀研究员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辽宁磁径如笔气供儿特烧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
研究领来自域
(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技术哲学、科技思想史、科技伦理
科技管理领域: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硕士生: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技文化史
博士生: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技思想史
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 科技管理
搞列落亮血手沿让垂图书作品
著作
1.假说与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立演提那尔汉社,1985
2.数学与思维(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落统请鲜婷东斤 3.数学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002年再版
4.理科教育中的德育,河南教育出版360百科社,1991
5.希尔伯特-慢任代太责扩地取-探索数学的生命,福建教育衡试绿京出版社,1993
6.博胞鸡语局是带眼八和让大精深的科学思想, 辽海出版社1995
7.悟性的智慧,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8.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中国技术思想史论(合著), 科学出版社 2004
1快断然0.风中静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中染双圆笑当可自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附英大学出版社,2005
12.中国科技伦理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
译著
1.大数学家的思维方式(编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激识的超重厂做穿复排6
2.数学经验(主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吉尼斯发丝明史(主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4.技术史(第一卷)(主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鲁滨逊--非标准分析创始人(主译),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作品
科技哲学方向
1.试论现代数学中的经验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83,4
2.数学抽象度的哲学分析,哲学研究,1985,1灯情感固明停保烟1
3.哲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的若干问题,哲学研究,1987,8
4.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哲学研究,1993,4
5.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哲学研究,200探胡1,7
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表讨慢件官石间多昌曙技术哲学文集》,哲学研究,望子鱼2003,1
7."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哲学研究,2005,1吸队化乡标黑乱啊传2
8.近四十年我国数学哲学观念演变的初步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5
推喜 9.两种"万物皆数"观念及其对科学发展的供训密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4
10.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2
11.警惕"学"、"术"分家的倾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5
12.我国技术发展中的文化观念冲突,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
13.倡导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文化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
14.亚伯拉罕.鲁滨逊的数学哲学思想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
15.现代数学与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2
16.西方科学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科学交流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5
17.中国古代科技思维方式刍议,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3
18.略论有机的数学观,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19.中国传统知识的量化特征及其对数学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
20.略论中国近现代技术发展的文化多样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2
21.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认知特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22."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
23.中国传统的有机论思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2
24.技术进步能否天人和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4
25.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科普研究,1997,2
26.中国传统科学中"取象比类"的实质和意义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4
27.关于"有机整体"的认识误区及其思想根源,社会科学辑刊,1996,3
28.中国传统技术观念对技术现代化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3
29.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4
30.我国技术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历史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3
31.技术价值特点分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功能,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33.论"象思维"的机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3
34.论和谐的技术观,哲学研究,2008,8
35."视域"的认识论意义,哲学研究,2011,11
36."模型"的认识论意义,哲学研究,2013,5
37.道德想象力:含义、价值与培育途径,哲学研究,2014,5
38"以道驭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技术伦理及其现代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1
39.技术文化视野中的"道""技"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6
40.传统观念对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潜在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6
41.理工科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
42.STS视角的技术风险成因与预防对策,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
43.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
44.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
45.STS视角的符号消费本质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
46.机体主义视角的技术哲学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1
47."以道驭术"的内涵与价值--答陈云的相关商榷文章,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
48.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6
49.我国科技传播的异化形态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1
50.技术伦理视角的我国宋代社会风气评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
51.论技术伦理学的内在研究进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3
52.实践有效性视角下的纳米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9,21
53.欧美工程风险伦理评价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10,9
54.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2010,6
55.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伦理反思,伦理学研究,2011,1
56.纳米技术风险管理的哲学思考,科学通报,2011,1
57.论诗意的技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
58.劝导技术的伦理意蕴,道德与文明,2012,1
59.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哲学动态,2013,3
60.机体哲学研究的当代价值,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8,6
61.从机体分析视角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9
62.从"临界效应"看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哲学与文化,2015,3
63.On Guarantee-system of ST Ethical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Age,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Volume 2,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351-357
64.Dao and Phronesis : Comparing Approaches to Ethics and Technology,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Changing Societies, SPT2009,The Netherlands, 185-187
65.The Ethical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Kobe: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2010,22-28
66.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2012,74-83
67.Engineering Ethics Studies: From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2014,42-51
68.Directing Engineering Ethics Training towar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Technology in Society,2015,1
科技管理方向
科技管理方向:
1.从知识经济角度看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
2.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公共管理学报 2004.2
3.论柔性管理对挖掘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
4.试论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问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
5.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优势互补与科技创造,中国科技论坛,2004,6
6.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发展--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5.1
7.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科学学研究,2005,2
8.基于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个体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9.智力资源管理效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5
10.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科学学研究,2006,4
11.A New Development Branch of Human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Intellect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2.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3.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4.On the Role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acit Knowledg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ess,2005.
15.《老子》中的有机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1
16.组织学习主体:哲学与嵌入性视角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
17.论隐性知识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管理策略,科技与管理2006,1
18.员工隐性知识的识别及模糊综合评判,科技管理研究,2006,5
19.基于整体知识观的研究生选拔考试模式改革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
20.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系统整体观,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
21.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隐性知识管理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
22.大学教师知识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
23.集群创新系统入群企业行为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
24.知识定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科学进步与对策,2012,3
25.大学知识创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
26.信任、内部竞争与团队程序性知识共享,科学学研究,2010,11
27.跨学科同行评议的合理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12
28.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eam for Modern Real Estate Enterprise,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Real Estate Management, Vol2, 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2006.
29.Motivation Mode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Groups Based on Members Intellectual Characteristics,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7.
30.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Individual Tacit Knowledge,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KSS2007)
31.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Dynamic Strateg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Modular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7, 648-651
32.Function Mechanism of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Proceedings, 179-182,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8
33.The Modularization and Dilemma Breakthrough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CIII2008) ,IEEE,Vol-1,407-410
34.A Study on the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8, 3245-3253
35.Open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under the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Vol6,Part I, 4690-4693, 2011.
36.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Innovation Paradigm, A Perspective from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Vol4, 401-406, 2011.
成果奖励
曾获得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湖南省优秀图书奖
第二届"Newton-科学世界"杯全国十大科普好书奖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读硕士、博士人数:
博士:11人 硕士:9人
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
硕士:17人 博士:2人
以上资料最后修改时间:
2007-6-7
【图】王前(1882年 -1977年),原名殿国,字晦庵,曾用名文璞。黑龙江双城人。保定法政学堂毕业。曾任黑龙江省政府谘议局选员、中华民国第一、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辽宁北镇县知事、中东铁路管理局高级委员、华北沦陷区唐山禁烟分局局长。解放后为街道消费合作社副主任委员。1957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77年11月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