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有机鸡腿菇栽培

2023-02-18 23:49:01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野生鸡腿来自菇的自然生长温度在10~24℃之间,春季3~6月、秋季9象程究孔千家身~11月出菇。若采用塑料大棚栽培,从10360百科月至来年3月均能播种,从11月至来年的6月均能出菇,每年可生产2次。 建造菇棚 荒地、林阴下均可作为建菇棚的场地,菇棚的建造与蔬菜大棚一样,也可利用闲置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每500千克干料需菇棚面积30平方米。

  • 中文名称 有机鸡腿菇栽培
  • 外文名称 Coprinus organic cultivation
  • 栽培方式 塑料大棚栽培、建造菇棚等
  • 作用 调节体内糖代谢、调节血脂等

生产过程

  备料→培养料建堆发酵→装袋播种→发菌管理→铺床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配制培养料 准备玉米芯1000千克,麸皮100千克,豆来自饼30千克,石灰30千克,磷矿粉30千克,石膏20千克。将培养料先干拌,再湿拌,拌料前将玉米芯粉碎,预360百科湿后将培养料分层建堆,使含水量达到70%。

  发酵 将培养料预湿后,建成宽1.5米,高0.6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每天翻堆1次,翻堆前可向堆表面喷少量水,喷水量以保证无干料为宜。翻堆时将堆中心的料翻到表层,将表层和底层的料翻到堆中心。料堆从第2天温度可升到60~80℃,发酵期一般为5~10天,发酵成功的料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无酸味和氨味,深棕色,有发酵料的甜香味。

装袋播种

  每袋装5层菌种4层料,先装1层料,然后装1层菌种。将菌种掰成核桃大小的块,尽量不要把菌种掰碎。就这样1层料1层菌种装起来,然后用大头针封口。装袋要注意松紧度适宜,菌袋两头封口后,用直径3厘米的木棒在两头各打升镇型牛们1个孔。

其他相来自

  发菌期管理 10月份以前,菇棚内温度较高,这时的菌袋靠地面排放1层,袋与袋之间留3厘米的空隙,发菌可在菇棚内进行。10月份以后,在地面上排3层,12月份以后排4~5层,形成菌墙,行与行之间留10厘米宽的空隙,菌墙上360百科面盖10~20厘米用读心她约找么未失终超厚的麦秸。菌袋中插几支温度计,每天早、晚各记录1次温度。发菌期袋内温度控制在20~30℃,若温度高于35℃就有烧菌的危险,达到40℃时持续2小时菌丝就会全部被烧死五圆用或夫。可利用揭盖塑料薄膜和调节通风口的方法控制菌袋温度。

  菌袋覆土 装袋后2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根据鸡腿菇不沾土不出菇的习性,菌丝长满袋后3~5天即可脱袋覆土。覆土前,先给菇棚的地面浇透水,然后下挖15厘米,将发好菌各告子交植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竖排在挖好的畦内。如菌袋过长,可从中间切开。畦宽1.5米,长度不限,随排随向间隙中填土,最后上面盖2~3厘米厚席措占剂教错跑巴八的覆土,土的湿度掌握在用所白静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覆土时加2%的石灰,右求格屋兰握还现覆土后盖上地膜,温度保持在14~25℃,经过15天的培养即出菇现蕾。

  出菇管理 菌丝发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管理上以调温、增湿、通风为主,并给予适量光照。出菇温度控制在12~22℃为宜,每天洒水通风,保持菇棚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并保证空气清新,促使菌丝扭结并形成菇蕾,一般子实体成熟需7~12天时间。

  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边缘菌环刚开始松动,尚紧包菌柄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时,用手握住菌柄下部,轻轻旋转即可拔起。采收后整理料面,清除菇根,喷1次重水,盖上薄膜,培养10~利就存西次15天即可出第2茬菇,第2茬菇管理与第1茬相同,每个栽培周期出菇5~6茬。

营养价值

  据分析测定,每100克有机鸡腿蘑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5.4克(其含量是大米的3倍,小麦的2倍,猪肉的2.5倍,牛肉的1色强磁煤布运烈或并.2倍,鱼的0.5倍,牛奶的8倍),脂肪3.3克色参会任,总糖58.8克,纤维7.3克,热量346千卡;还含有钾16守板续绝具白花船巴61.93毫克,钠34.01毫克,钙106.7毫克,镁191.47毫克,磷634.17毫克等常量元素和铁1376微克,铜45.37微克,锌92.2微克,锰29.221微克,钼0.67微克,到液厚强台比杨展孔钴0.67微克等微量元素。

  育皇始组苗有机鸡腿蘑含有20种氨基酸,总量17.2%。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全部具备,占总量的34.83%;其它氨基酸12种,占总量的65.17%。

  有机鸡腿与植妒矿存今输属古群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体内糖代谢、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调节血脂,对糖尿病人和高血脂患者有保健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栽培技术

  鸡腿菇风味独特,被视为美味佳肴。它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对治疗糖尿病、胃病和降血压有显著疗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一、鸡腿菇的栽培原料及配制

  鸡腿菇适应性强,是我国有机食用菌中栽培方法最简几伤失责率段三便、最灵活、原料最丰富的品种之一。如:玉米芯、玉米秆、稻草、高粮秆、豆秸、高粮壳等都是栽培鸡腿菇的好原料。

 老武布容民爱留 培养基的配制:

  1.玉米芯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2%,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令克械

  2.玉米秸80%,米糠20%,磷肥1%,生石灰3%,石膏1%,尿素0.2%,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3.豆秸40%,玉米芯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4.稻草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5.玉米芯40%,玉米秸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注:以上配方中的玉米芯、秸秆,均粉碎成玉米粒大小,pH值在8~9之间。

  二、拌料与堆积发酵

  每堆250~500公斤,把磷肥、生石灰拌在米糠中,然后与其它料混合拌匀。把尿素、多菌灵溶于水中,再加到料里拌匀,堆成宽1.5米、高1~1.2米、长不限的堆,稍压实。然后在堆的周围用木棍每隔40厘米打两行直径5厘米、深至堆底的洞,进行有氧发酵。大约3~5天,料内温度可达60℃左右,开始翻第一次堆。以后每2天翻堆一次,共翻3~4次,使培养料产生少量白色羽毛状高温放线菌。发酵时间12~16天。

  三、菌袋制作与培育

  1.选袋

  栽培袋可选用折径2.5~2.6厘米,1~2道的塑料袋,然后截成长度为45厘米,一头扎口备用。这样的袋每5000公斤料大约需18公斤。

  2.装袋接种

  装袋的前一天把温室密闭,每50米棚用甲醛500毫升,敌敌畏250毫升,加水15公斤进行全面喷雾。再用2.5公斤硫磺点燃,密闭24小时,杀死棚内杂菌害虫。装袋前将发好的料堆散开,使料温降至30℃以下开始装袋。把菌种掰成云豆大小,先把袋的一头放一层菌种,上面放一层8厘米左右的培养料,再放一层菌种(中间菌种放在袋的周围),共4层菌种3层料,最后袋口放一层菌种扎口,两端的菌种略多一些。

  3.发菌

  将装好的袋上堆培养,堆高6~7层,料内温度应掌握在20~26℃,最高不能超过30℃。大约5天左右用针在菌袋两头和中间菌层处打8~10个小孔。菌袋在培养期间,要翻堆检查2~3次,即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时要做到上下、里外、侧向相互对调,目的是使菌袋均匀地接触空气和温度,使发菌平衡。菌袋培养期间应注意通风换气,可结合调节温度来通风换气。气温高时,发菌棚要加强通风和降温,菌温高时勤通风。如:掀开菇棚边及覆盖物,打开所有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从而加大空气流量,降低温度,提高发菌成品率。

  菌袋培养期间应注意防湿避光,菌丝在袋内所需的水分不需外界供给,而是靠培养基内现有的水分提供,为此发菌棚内要干燥,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如果场地潮湿,空气湿度过高,会引起杂菌滋生,导致菌袋污染。因此,发菌棚宜干不宜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在黑暗条件下要比光线照射生长速度快。所以在菌丝生长阶段,发菌棚要尽量避免光照,菌丝才会迅速、整齐、均匀、粗壮。较强的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按上述管理方法,约20~30天就可长满菌袋。

  四、覆土的制作

  1.因鸡腿菇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所以覆土是鸡腿菇栽培中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覆土材料配制的好坏和消毒处理是否彻底,直接影响菇的产量和质量。

  2.覆土材料的选择和理化性质都应符合鸡腿菇生长的需要。基本要求是结构疏松、孔隙度高、通气性能良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如粘壤土、菜园土、河泥等。

  3.覆土材料的配制。粘壤土或河泥土75%。炉灰渣25%,磷肥0.5%,生石灰1%,多菌灵0.1%,敌敌畏0.1%,pH值8~9,水适量。土握在手捏成团,触之即散。

  五、畦床处理和脱袋覆土

  1.畦床处理

  把畦床整平,灌大水后中间留出过道,并用畦内土垒起25厘米左右的坝埂,散入少量生石灰备用。

  2.脱袋覆土

  将发菌好的菌袋脱袋后纵排摆入已处理好的畦床内。间隙用处理好的营养土填充,菌棒上覆3~5厘米厚的营养土。覆土后上盖地膜保温保湿,温度应掌握在12~25℃,注意保持土层湿润,加强通风换气。大约覆土15~20天,菌丝即可穿透覆土层并出现原基形成子实体,此时喷一次水。子实体在生长阶段保持较高的湿度和一定的散光,但不可喷大水,保持地面湿润即可。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上主要掌握温湿度。女口棚内温度超过25℃以上时,以降温增湿为主,喷雾状水保持地面湿润。换气时应避免强风直接吹入畦床,以免影响菇的色泽和质量。可根据出菇的多少灵活掌握通风量,低温季节每天11~14时通风,高温季节每天早晨和傍晚通风,阴雨天加大通风量。出菇温度控制在8~25℃之间,最适温度在14~18℃之间,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

  当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时,颜色由浅变深,菌盖与菌环未分离或刚刚松动时就要适时采摘。头潮菇采完后,应及时把死菇、菇根清理干净,补足覆土;一次性补足水分,管理好温湿度,养出下潮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