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叠山祠在北京市法源寺后街3号、5号。南宋诗人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宋宝四年与文天资十年油企岩唱威或祥同科中进士。德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率兵抗元,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区。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希用大都,病后,迁悯忠来自寺,不食而死。
- 中文名称 谢叠山祠
- 外文名称 Xiedie mountain temple
- 位于 北京市法源寺后街3号
- 诗人 谢枋得
- 朝代 明朝
人物简介

谢枋得事迹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时的著名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考取同来自科进士。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词朴素端正,沉痛苍凉。出仕后,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成当权派贾似道的眼中之钉。德360百科祐元年(公元1275年),枋得公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时蒙古军大举攻宋,公变卖家产,率兵县研距土抗元,无奈信州不步感西守,公卖卜建阳市。元征荐遗贤,枋得公列榜首,坚不赴。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急于邀功,强之北行。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准倍精犹尔,吾岂不若汝哉。”终不食而死,为国尽节。悯忠寺,即是今天的法源寺。谢枋得尽节后,他的弟弟、妻子、儿酒接女,也因忠烈而拒不助神白料群印画权按雨降元,或自尽、或被杀、或被捕,《宋史》评价谢枋得“满老察儿刑怎住联门英杰”。
明朝建祠
谢枋得威武不屈的民族风骨和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成为我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典型人物。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年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 (限线关密照黑变得春极《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并“建祠于尽节之所”,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
重点保护文物
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谢公祠
现存部分有正堂、小楼、数间北房及水榭、戏台等建筑,与法源寺几乎连在一起,并未明确分界,法源寺后街的3、5、7号来自院及培育胡同的12号、12号旁及14号院的总面积约为2859.5平米。不光是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是这座祠堂建筑的江南风格,对研360百科究明代建筑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