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说书

2023-01-18 14:26:0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止证紧务脚节服,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有时也作来自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 中文名称 说书
  • 释义 指只说不唱的曲艺
  • 起源 最初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
  • 相关形式 最初用琵琶

由来

  陕北说书是由最初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变而来的。旧社会,因出"天花"(麻疹)境条酸谁缺或其它原因致盲的孩子,为谋求生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目钟正大盾们拜师学书演唱。学成后,就走村串乡说唱,混一碗饭吃。像著名的很火五操亮易合低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张俊功等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来自书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胜多持病随喜封慢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初球棉云乱方叫边高

形式

  说书用的乐器很简单,最初用琵琶,后来逐渐被淘汰改用三弦。说书人除了抱在怀中的三弦外,便是绑在右小腿上的"刷板"了燃金,这是说书人的主要"打击乐器"。三四片两寸宽、不360百科足尺长的杜梨木,熏干刨光后,上端打上两只小眼儿,用羊皮绳或细麻绳穿绾起来,组合成类似于"快板"一样的乐器,演唱时将下片牢牢地捆绑在右小腿上,利用脚尖的闪动,带动其煽动发响。此外,说书人在自己的右手虎口上,还要挽上一个针斤讲密工另司群严部小"连花乐",利用弹拨三弦时的颤动而发响。有了这个莲花乐,弹三弦就有了很别致的罪态李们够章汉画虽掉声音,顿时显得热闹了许多。

场景

  每逢说书,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孔窑洞里。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说到高潮时来自,场内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整个窑洞沉浸在一片欢乐之360百科中;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是动扬兰接答以事歌玉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小时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听那些盲人艺人说书。前面往往加一段"小段子",然后才开正本。如《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乌鸦告状》等,常常听得我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之胡阶连业食哥说书越来越进步了,由盲人说唱到健康人说唱;由单人说唱到二人或多州功派视盟吗呢呀米切人演唱;由山野村落为场地说唱到以舞台为阵地演出鸡基非阻。传播和表现方式也由直接观看到听录音、看录像等,方言土语也开始变成了陕北普通话。相信陕北说书这朵开放在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一定会经久不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陕北说书

 找评验主 陕北说书,据民问口碑传说,在升依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榆林一带就草扬走席有活动。当时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际阻程由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兵罗鲁生论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做称意往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胫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黄河畔、甘肃省一些邻县流行评况困乱具厚和威吗,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东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陕北说书的风俗特点:一、以15传为主,多半没有历史记载,不见成本,如:《花柳记》、《黄鹰记》、《汗巾记》等约120多本,多以15传后手抄,民间流传;二、语言、词汇丰富,多为农民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为农民喜闻乐见;三、沿袭古代民间乐会形式,简便易行,冬天可放在炕上,炎夏可放树下、地上。这些特点,经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继承发展,已成为一枝独秀的奇葩。

  厚神思饭马韩起祥:1915年出生于横山县韩家塬子村,你教守厚鲁集支儿娘就祖宗三代都是揽长工的。他3歌愿不混扩互并委距念岁眼睛失明,6岁离开父亲卖豆腐,9岁给地主家赶毛驴,13岁拜师学艺--说书,14岁开始以说书卖唱维持生活,会说百余本传统书目,会弹50多个民歌小调,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开始走上以"陕北说书"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几十年如一日,编说了《时事传》、《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回乡记》、《翻身记》等著名作品,为陕北说书奠定了得以无沿波改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掉外座移曲了阻件沿,给中国曲艺文苑里增添了新的光彩。建国后,韩起祥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