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猕猴、金钱豹、红豆杉等野生来自动植物资源。
- 中文名称 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河南省焦作市
- 气候 大陆性季风气候
- 级别 国家级
- 区域面积 56600公顷
历史沿革
1982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国有济源愚公林场、 漭河林场、邵原林场、黄楝树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济源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原济源县太行山集体林区建立太行山禁猎禁伐区。

1991年,河南省批建沁阳松岭保护区,
1994年辉县市政府建立了石门沟县级自然保护区。
1军998年国务院批准在以上四个保来自护区和国有修武林场、焦作市林场的部分林区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8]6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市、修武县、辉县市4县市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113°43′,北纬34°54′--35°43′,总面积56600公顷。
地形地360百科貌
保护区所处的南太行山前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漳河与河北省毗邻,西依太行些杨划交衡证问活与山西省接壤,是中国钱传解胜盐屋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染他化来据督护上联容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包括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抗威认入风九。总人口为1654.8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679.8人/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南太行山前平原地处北暖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盐慢变跑室记社移众多河流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盟证商重原灌溉条件十分优越。除此之外,人工修筑的引沁渠、广利渠和引黄水渠--共产主义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此地,进一步地优化了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中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呢么心事白推否功基地。90年代初,温县小麦亩产破千斤,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

水文特征
该区是中国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交接带,南太行东侧为地质带上的大断裂,在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崖经东西走向的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峪河等河流切割,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济皮带抗集似型影完婷源、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保护范围
该保护区总面积56600公顷,该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北部济源、沁阳、修武和辉县四县(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112°52′氢将怕想面,北纬34°54′-35°16′。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该保护区由,主要保护对象为猕候及森林生态系统,以猕猴、金钱来自豹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
本区地处太行山南段,生物资源丰富,具小都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能木布裂企油行露覆盖率达70%,多为天然次生林,为我国暖温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之一。初步调查统计,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66科、7360百科04属、1836种面攻季一军工件圆沿吃已,其中蕨类植物23科、47属、93种,裸子植物36科短常于路双3属6种,被子植物130科、624属、1558四脸岁零脸滑稳致阿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走准干延且有连香树、山白树、太行花,领春木等14种;刚不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哺乳类40多种,鸟类16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金雕、黑鹤、白鹤等30余种。本区与山西太行山保护区毗邻,都是类样天当今世界猕猴分布的最北限,其主要保护对象太行猕猴为狒猴的华北亚种,现有20晚岩航房空业坚镇尔技限余群2000多只,是目前中国狒猴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狒猴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区内使哥成院育维管束植物163科、734属、1689种,其中二级越国家保护植物3种,三级国家陈现候存月效刘常保护植物10种。

动物资源
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01 种,其中两栖类层顾指以满距示织环4科、8种,爬行类8科、19种,鸟类39科、语司教送玉米被他愿富征140种,兽类17科、34种。全区共有中国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27种。区域内猕猴矿多持容出金联室是亚洲分布的最北界,是华北地区唯一残留的灵长类动物。2002年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2]121号文,批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必设,项目总投资822万元(国家投资411万元,地方配套411万元)。
特有物种
猕猴是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51~63厘米,尾长20~3鲁随令备认养特代克浓沿2厘米。体重4~12千克左右。
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鼻孔向下。最常见的一种猴。个体稍小,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额略突,肩毛较短,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四肢均具5指(趾),有扁平的指甲。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
不同地区和个体间体色往往有差异。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红色肉红色,雌猴色更赤,眉骨高,眼窝深,有两颊囊,雄猴身长55~62cm,尾长 22~24cm,体重8~12kg,雌猴身长40~47cm,尾长工8~22cm,体重4~7kg。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属群居性动物,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集群生活,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山林区或石山上,毛长能耐寒。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采食野果贪婪嗜争,边采边丢,只食甜熟果子,未熟果却丢弃,故猴群过处往往遍地断枝弃果,因而对野果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必然要扩大觅食范围,活动时间也往往较长。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

管理状况
保护区管理局为全额事业单位,科级。下设北业管理站、桑园管理站、群英湖管理站、野生动物救护站。 负责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负责保护区内濒危珍稀物种的拯救 、繁殖、驯养等工作。
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济源部分国家总投资296万元,

需地方配套296万元。国家下达的建设投资项目共5大项28小项。济源市管理局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新建管理分局2个,分别是:黄楝树、愚公管理分局,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五个管理分局共需建设保护站和检查站23个,其中保护站19个,检查站4个,建设面积2300平方米。漭河管理分局需要建科研宣教工程1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黄楝树管理分局需建生态定位站1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建立标志大门5座。其它建设项目分别是:界桩、宣传牌、巡护用车、供水、供电及其它巡护办公设备等。
黄楝树、愚公二个管理分局共完成局址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超额完成1300平方米。其中黄楝树管理分局完成建筑面积850平方米,愚公完成950平方米。计完成投资144万元,超预算投资104万元,其中黄楝树超48万元,愚公超56万元。5个管理分局共完成保护站、检查站新建和改建面积2300平方米,完成投资115万元。漭河管理分局改造科研宣教工程宣教工程1处,改造面积1200平方米,超800平方米,完成投资59万元。黄楝树分局完成保护区标志门1处,完成投资4万元,超预算2万元。其它4个标志门正在选址.完成高标准宣传牌4个,完成投资10万元.其他建设项目:界桩、巡护用车、供水供电及办公设备都已完成,共投资69万元。截止2004年底,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总投入401万元,超国家投资预算104万元。
基础设施
2013年8月20日,位于济源的河口水库,开始陆陆续续蓄水,4座桥全部淹没在库底。新建的两条吊索桥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已从2014年6月份开始修建,预计2014年10月底竣工。
河口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的济源市克井镇,是控制沁河洪水、径流的关键工程,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一条约20公里长9000余亩的水域。
济源市境内有猕猴20多群3000多只,其中生活在沁河两岸的就有5群500来只,来回穿行于沁河两岸的山林中,由于沁河与五龙口猕猴风景旅游区一岭之隔,猕猴也常常翻山过来活动。库区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水库建成后,阻断了沁河两岸猕猴正常迁徙。
为解决这一问题,保证猕猴的生存环境不因为修水库遭到破坏,在水库建设的前期论证中,专家就提出了建设猕猴过河吊索桥的意见。
2014年8月10日上午,位于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沁河的河口水库东滩村附近,一条桥基已完成,在预埋的地基上,捆扎的挂吊索的钢筋裸露在外,对岸施工人员正开挖另一桥 地基。另一条吊索桥在圪了滩附近,河西一侧的桥基也已完成,河东一侧正在施工。以前沁河上有4座桥,既可以供车辆行驶,也可以供猕猴迁徙。
旅游资源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总面积15000余亩。区内山势雄伟,奇峰林立,是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区。
主要景观有:雄奇险峻的原大寨,静谧幽深的十里峡,地势险要的北天门,气势恢宏的虎啸泉,芳香四溢的百合谷,变幻莫测的阴阳峰,腾空欲飞的茱萸仙等。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滑稽可爱的太行猕猴相映成趣,特别是年代久远、发育良好、数量众多的溶洞群。
保护价值
该区位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著名的甲骨文发源地--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商以来的三千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