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涂正革

2023-01-15 12:36:27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涂正革,出生于1967年1月13日,汉族,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西方经济学。1967年生,经济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数量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2006年在华中来自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特聘为教授,2009年7月晋升为教授三级,2010年6月被聘为华中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受聘为湖北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 中文名称 涂正革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67年1月13日
  • 职业 研究生

简介

  涂正革 1967年生,经济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数量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200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特聘为教授,2009年7月晋升为教授三级,2010年6月被聘为华中来自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伯灯挥永奏角周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受360百科聘为湖北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目前正在主持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课题。主要从事与数量经济学相关的工业生产力、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和环境经济学研究。

学历及工作经历

  2006.5-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05.8-2007.9 北京大学 博士后研究,合作教师:海闻教授、肖耿副教授

  2003.1-2005.1 香港大学 研究助理 导师:肖耿副教授

  2000.9-2005.5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专业 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向)

  导师:林少宫教授

 分十停五货求一济卷她 1997.9 -2000.7 湖北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专业:世界经济(计量经济学方向)

  导师:王少平教授

研究领域及来自专长

  1.产业组织理论与工作创造研究

  2.生产率研究方面: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360百科、生产率增长的指数理论、非参数生产、成本前沿模型理论,以及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模型研究。

  3.环境经济学: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环境技术损路司顺房副额试呀效率。

  4.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数望房散适食分解分析。

  5.宏观计量经济学方面主要包括:单位根,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误差校正模型和年解地字汉超外生性检验。

  6.金融计量领域主要包括:ARCH及GARC氧介相富千针兵卫例每H模型,广义矩法(GMM)的方法研究,以及证券随机漫步模型和证券市场有效性检验。

 离如解新台架 7.微观计量经济参逐商州岩学方面主要包括:限值因变量、定性因变量模型,Heckman的选择偏误理论及MacFaddn的多变量离散选择模型,及Panel data和半参数模型

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1.涂正革、王秋皓:"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评价及动力研究 --基于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门限回归的证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范已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8卷,第47-56页。

  2.涂正革、张茂榆、内烈材及承互岩境候许章杰和冯豪:"家庭收入、大气质量与公众健康--基划半密略抓推思你确电样于CHNS的微观证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6期。

  3.涂正革、邓辉和甘天琦:"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治理的逻辑:理论、实践和领多局历女阻亲称获简切模式",《华中师范煤离架板带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3期(双月)。

  4.TU zhengge, Shen Renjun, "Product知洋ivity Growth in Ch程费院似游善伟剂ina's Large Industrial Firms: Pattern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家得位你就卷二项l of Chinese Studies 2017(2), DOI 10.1186/s40853-016-0004-x

  5.涂正革、叶航和谌仁俊:"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阿段染夫响下而穿岁器版)》,2016年第5期(9月),第44-54页。被高校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第6期转载。

  6.涂正革、傅立权:"SO2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理论红利核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卷,第3期,第52-62页。

  7.涂正革 湛仁俊: "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经济研究》2015年第七期,p60-73

  8.涂正革、谌仁俊和韩生贵:"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一期。

  9.Tu Zhengge, "Strategic Measures to Reduc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a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Eight Industri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14,Vol. 35( 3), 158-173.

  10.Tu Zhengge and Renjun Shen, " Can China's Industrial SO2 Emissions Trading Pilot Scheme Reduce Pollution Abatement Costs?", Sustainability ,2014, vol.6(11), 7621-7645.(SSCI)

  11.排污权交易试点降低了减排成本吗?--来自倍差法分析中国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证据。2014,工作论文(涂正革、湛仁俊等)

  12.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收益--基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对我国省级工业数据的分析。2014年,工作论文(涂正革、湛仁俊)

  13.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与中国可实现的潜在收益,2014,工作论文(涂正革、傅立权)

  14.我国工业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岗位创造、岗位消失和就业岗位重新配置的分析,2014,工作论文,(涂正革、彭舒怡)

  15.我国环境减排政策的评估研究。--基于省级数据的环境技术效率与潜在红利的证据2014年,工作论文(涂正革、黄鹰翔)

  16.涂正革,韩生贵:"碳减排与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第147-154页.

  17.涂正革,谌仁俊:"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基于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的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2013(9),31-43.

  18.涂正革,谌仁俊:"传统方法测度的环境技术效率低估了环境治理效率?--来自基于网络DEA的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方法分析中国省级工业数据的证据",《经济评论》,2013(5)。被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13年12期 全文转载。

  19.涂正革,王玮: "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我国低碳政策选择--基于1994~2010年工业39个行业的证据", 《广东社会科学》. 2013(01).

  20.涂正革,谌仁俊. 中国碳排放区域划分与减排路径--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21.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78-94页;

  22.涂正革:"能源安全与中国节能的现实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第34-46页;

  23.涂正革 谌俊仁:中国"三驾马车"的协整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1年第五期。

  24.TU Zhengge, LIU Leike, "Evaluation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using SBM model on the province level data during 1998-2008", China Economist,July-August,2011,p54-69.

  25.涂正革 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经济评论》2011年第二期,p55-65。

  26.涂正革:"中国的节能空间还有多大",《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24日,总第345期。

  27.TU Zhengge, XIAO Geng, "The impact of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 China Economist, March-April, 2010, p084-095;

  28.涂正革 刘磊珂:"环境技术效率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湖北为例",《经济与管理评论》2010年第五期(首篇特约稿),第5-12页。

  29.涂正革 肖耿:"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世界经济》2009年第11期, 第41-54页。

  30.涂正革:"工业二氧化硫(SO2)的影子价格:一个新的研究框架",《经济学季刊》,2009年10月,第9卷第1期, 第259-282页。

  31.王婧 涂正革:"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03-106。

  32.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基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93-105页。

  33.涂正革: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经济评论》(双月刊)2008年第1期,p29-35。

  34.涂正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财经研究》2007年第12期,P90-102。

  35.涂正革,肖耿:"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七卷第1期,第185-210页。

  36.涂正革,肖耿:"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双月刊)2007年第4期,p49-57;

  37.涂正革:"台湾本土银行业的成本效率1995-2003--兼论"金控"革新成效及对大陆金融改革的启示",《金融研究》(理论版)2007年第10期,p41-57;

  38.涂正革:"中国大中型工业的动因分析:1995-2004",《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7期;

  39.涂正革,肖耿:"中国大中型工业的成本效率:1995-2002",《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p47-55;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9期全文转载。

  40.涂正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南开经济研究》(双月刊)2007年第4期,pp14-36;

  41.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第57-81页。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01期全文转载。

  42.涂正革,肖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效率动态变化的分析》, 《世界经济》(首篇)2006年第2期,p3-10。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6年6期全文转载。

  43.涂正革:《产权改革:中国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财经报(周刊,国家财政部主办),2006.4.4。

  44.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粗放还是集约?》,中国财经报(周刊,国家财政部主办),2006.10.17。

  45.涂正革.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6.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经济研究》(首篇)2005年第3期,第4-15页。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47.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的制度及市场基础--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差距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经济评论》(双月刊)2005年第4期, p50-62,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年10期全文转载。

  48.涂正革,肖耿:《转轨时期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特征》,《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4期;

  49.王少平,涂正革,李子奈:《预期增广的菲利蒲斯曲线及其对中国适用性检验》,《中国社会科学》(双月刊)2001年第4期,p76-84。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2年04期全文转载。

  50.涂正革:《Heckman 自我选择理论简介》, 经济学消息报 ,2000.11。

  51.涂正革,曾庆龄 :《中国政府投资对GDP效应的超外生性检验》,《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p22-26。

  52.涂正革,王少平:《货币替代对西方汇率影响的协整分析》,《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p31-35。

学术会议论文

  1.2015年5月11-13日参加由复旦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上海论坛》,报告了论文《空气污染治理:法制的威严还是公众的力量》,上海。

  2.2015年12月5-6日在上海参加了由教育部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提交了研究报告《加强环境规制,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报告观点被刊登在《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日的理论版。

  3.2014年11月29日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学研讨会暨",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排污权交易试点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并主持了一个分会场的研讨。北京。

  4.2014年9月12-13日参加由湖北经济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rket-oriented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汇报了论文:"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否实现Porter效应?",并主持了分会场的研讨。湖北,武汉。

  5.2010年5月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0"报告论文"中国节能的潜力与路径选择",2010年5月29日。

  6.2008年12月南开大学举办的2008两岸产业效率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并报告论文:"工业二氧化硫减排的影子价格"。

  7.2008年中国经济学第8届年会报告论文:"环境约束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变",2008年11月14-16日,重庆大学承办。

  8.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及湖北省人文教育科学基地研讨会报告论文: "工业so2的影子价格及减排的市场机制构建--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对规模工业企业1998-2005年的分析",2007年11月19日。

  9.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讲坛报告论文:"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基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11月8日。

  10.武汉大学珞珈山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工业so2的影子价格及减排的市场机制构建--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对规模工业企业1998-2005年的分析",武汉大学,2007年11月21日。

  11.2007年第二届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工业so2的影子价格及减排的市场机制构建--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对规模工业企业1998-2005年的分析",上海社科院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2007年11月23-25,上海。

  12.2007年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在区域经济学会场报告论文:《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中国杭州,2007年9月21日至23日。

  13.2007年中国数量经济学第七届年会报告论文:"转轨时期中国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面临的挑战--基于非参数成本前沿理论方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分析",中国,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5月19日至21日。

  14."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Firms: Pattern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Co-authored with Xiao Geng. Presented as keynote paper a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rm Level Data, Nice, Sophia-Antipolis, France, 19-20 December 2005.

  15."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Revolutio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 Industrial Etnerprises during 1995-2002." Co-authored with Xiao Geng. Presented at WEAI/HKEA 2005 Pacific Rim Conference, Hong Kong, 15 January 2005.

  16."The Shift of China's Industrial Growth Mode: Non-Parametric Production Frontier Analysis of th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Dynamics in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o-authored with Xiao Geng. Presented at China Economist Society (USA) Annual Meeting, Shanghai, 2-4 July 2006.

  17."Building Cost Efficient Industries: Non-Parametric Cost Frontier Analysis of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o-authored with Xiao Geng, August 2006.

  18.涂正革,肖耿:《转轨时期中国工业增长方式的行业变化特点-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模型对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2006CES中国经济和谐发展国际研讨会:效率、公平和法制。中国上海,2006年7月2-4日。

  19.Xiao, geng, and TU,zhengge:"中国大企业的生产力革命", 新华文摘--"开创蓝海"高峰会,2006年9月,北京。

  20.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的制度及市场基础--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差距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中国,重庆 2005年6月24-25,第二卷,315-321

  21.Xiao, geng, and TU,zhengg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Large Industrial Firms: Pattern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presentation fo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rm Level Data in Nice, Sophia-Antipolis, France, 19-20 December 2005

科研项目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测算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8年立项,总经费80万。

  2.主持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大气污染治理机制研究"(编号:16ZD006),立项时间2016年5月20日,经费14万。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方共治下的工业企业绿色生产转型研究"(编号:16BJY062),立项时间2016年6月,经费20万。

  4.入选2009年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经费20万元,项目内容:"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NCET-10-0409)。立项时间2010年2月25日,项目起止2010.1-2012.12

  5.主持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工业增长模式研究(08AJY032)",批准金费15万元。立项时间2009年4月1日,项目起止时间2009.1-2012.1。

  6.主持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编号:2008JYJ059),课题批准经费5万元。

  7.参与王少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减排与城乡经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AJY010),总经费15万元,本人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分担5万元。

  8.主持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能源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7BJY019),立项经费9万人民币。

  9.独立承担2007年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工业增长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030),立项经费1万元人民币。

  10.作为主要成员在2003-2006年期间参与香港大学肖耿教授主持的香港研究基金拨款委员会及大学拨款委员会资助项目《产权与中国生产力革命》(项目编号:HKU7167/98H及A0E/H-05/99),总经费100万港元。此项目以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世界经济》等)。

  11.1997-2000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王少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及在中国运用"(项目编号:97BJ007),立项经费3万人民币。此项目已本人为第一作者在《世界经济》发表论文两篇、以第二署名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一篇。

  12.参与林少宫教授编著《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获奖情况

  1.2017年3月论文《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获得武汉市(第 15 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2015年9月论文《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独撰),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科)。

  3.2015年2月系列论文《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获得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2011年2月论文《环境、资源与中国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独撰)获得武汉市第1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2011年3月论文《环境、资源与中国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独撰)获得湖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2009年9月4日论文《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第一作者)获第四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教社科政字(2009)第155号);

  7.2009年5月5日《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系列论文)》(第一作者)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鄂政发(2009)26号);

  8.2005年博士论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9.2006年博士论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10.2007年博士论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张培刚优秀博士论文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