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西班牙奔牛节
- 外文名 San Fermin
- 别名 关牛节、圣费尔明节
- 时间 7月6日-7月14日
节日简介
西班牙奔牛节又称“关牛节”,从每年的7月7日(又说7月6日)开始举行,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参加的意愿。将6条经过两年专门驯养的公牛,突然从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后面,狂奔乱闯,穿城而过,犹如一群长跑健将,直奔斗牛场。这些牛非常凶悍来自,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有的甚至被踩死。
在节日的能几天里,每天都有6头凶悍的公牛追逐着数百名壮汉,沿着“奔牛之路”穿备酒州城而过,直奔斗牛场,场面极其360百科惊心动魄。位于潘普洛纳市旧城区的“奔牛之路”其实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全长848.6米。奔牛时,上万名奔牛爱好者挤满了街道,重约500公斤的公牛从牛棚冲出后,在4分钟内以24公里的时速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时常人仰牛翻,险象丛生,输校附诉跑室言四最后以公牛被引进斗牛场而大功告成。奔牛节期间迫食兵师了黑换解何绝,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也发生过死亡事件坏胞物大片看。据统计,从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顶排况子入如例究排获提死,200多人被关到意所船牛顶伤。即使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组战委激行饭界操师文农的冒险爱好者还是云集潘普洛纳这个小城,在为期9天的人与牛之间的危险游戏中尽情享受欢乐与刺激。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量涌入,潘普洛纳这座小城的人口短期内迅速从25万人增加到150万人。
节日起源
西班牙奔牛节是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始于1591年,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它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动相跑威钟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放严静关尽联喜弦。
发展历史
来自 根据记载,在公元1591年时即有奔牛节庆存在。这个中世纪即持360百科续举行的传统庆典,在现代还是备然威查益右工群务车持帝受瞩目。除了惊险刺学走喜卷刑故诉介激的活动内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阳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圣费尔明节最初源于12基染质发已世纪,圣费尔明(San Fermín)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Navarra)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纪念城市创建别十者和保护者圣费尔跑含万且应定这研速践明,这时的圣费尔明节只是个纯粹的宗教节日。
后来,市民们决定在天气更好阻的夏天庆祝圣费尔明巴七组节,而14世纪以后商人们在夏天将牛从城外赶至城内举行斗牛活动。两项活动逐渐融合在了一起。16世纪时,有旁观者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还按十牛成了奔牛节。
1923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最鲁溶注磁划he Sun Also Rises,1926年发表),他在作品中详细描势洋述了奔牛节,将刺激的奔牛活动描绘得极为传神,奔牛节因而声名远播,开始由一个地区性节日变为一个世界性节日。

17和18世纪中又志手浓乙增加了奔牛活动和杂耍表演,外地游客也开始与潘普洛纳市民一同庆祝。19世纪中出现了露天集市和大头人的游行队伍。
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当时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交殖居树总穿突站的公牛从城郊的牛在企须紧绍五粉船歌评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951年开始,圣费尔明节仅仅持续两天,活动包括演讲、音乐会、竞赛和斗牛。后来又加入了焰述识凯没盐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游客都见角季却被吸引到潘普洛纳参与庆普维次祝。
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奔牛节更是名声大噪。严侵告还适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海明威为奔牛节做出的贡献,特地在斗牛场的大门口,为他竖起了一座雕像。
主要仪式
西班牙奔牛节从每年的7月6日开始举行,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参加的意愿。
揭幕仪式
在节庆的第一天,TownHall市政厅阳台将会发射火箭炮,为活动揭开序幕;之后在巴斯克风笛乐队吹奏的悠扬乐声中,正式宣告奔牛活动开始。

在接下来的连续7天7夜里,各项庆典活动包括音乐、文艺、露天舞会等等,年轻人总是通宵达旦地开心享乐,白天兴趣盎然地参加奔牛节的活动,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奔牛仪式
活动的高潮是被称为“恩希罗”的奔牛活动。节日期间,每天清晨施放烟火后,都要把训练好的斗牛从畜栏放到斗牛场。位于潘普洛纳市旧城区的“奔牛之路”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全长848.6米。奔牛时,上万名奔牛爱好者挤满了街道,重约500公斤的公牛从牛棚冲出后,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从畜栏奔向一个斗牛场,下午在那里与斗牛士决一死战。

因为男性几乎人人可以参加(除偶然有少数女性混入其中外,女士基本上是不允许参加的),所以绵延一公里长的街道上挤满了数以千计身穿旁普罗纳传统服装,带红巾、红帽的年轻男人。
这些牛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斗牛因人群围观和喧闹而受惊狂跑。不论是当地人还是观光客,需冒着被牛撞击、踩踏的危险,在牛群前奔跑,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甚至被踩死。
最后以公牛被引进斗牛场而大功告成。
斗牛比赛
下午时分,早上在街头狂奔的斗牛,被聚集在斗牛场边,准备与勇敢的斗牛士激战。斗牛士最终一剑刺入公牛的心脏,斗牛仪式宣告结束。活动期间,处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不分日夜在街头饮酒狂欢、歌舞作乐,充分展现出西班牙人热情的民族特性。
节日意义
西班牙人认为奔牛节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胆识、技巧和意志的机会,让男人们有机会证实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

几百年来,凡是不敢参与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经常被人瞧不起,而最终的胜利者则会被当作英雄一样受到敬仰和崇拜。并且,活动越危险才越能展现个人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激怒公牛,让场面变得惊险而刺激。
对西班牙人而言,荣誉远远超出生命。这是奔牛节能够在西班牙诞生、发展并延续的原因。
社会观点
正面观点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它之所以经久不衰,让观众如痴如醉,不仅在于它需要高超的技艺,更在于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潘普洛纳城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

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项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负面观点
斗牛活动也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在2007年7月2日,英国伦敦,13名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在西班牙大使馆前,半裸并将自己国家的国旗颜色涂在身体上,抗议西班牙斗牛。

他们认为,斗牛是一项残忍的活动。动物们饱受折磨,而且没有人有权仅仅是为了在节日上取乐就这样对待动物。奔牛活动同样是不人道的,因为奔跑者会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脚踢它们,并且让牛在恐慌的情绪中奔跑。
英籍牙买加作家本杰明・泽凡尼曾在《卫报》评论斥责,所有奔牛节参与者的双手都沾满鲜血。
热议事件
死伤常有发生
每年的奔牛节期间都会有许多人受伤,伤重而丧命的人也不在少数。

自这项活动开始有正式记载的1924年以来,据统计,从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顶死,200多人被牛顶伤。
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量涌入,潘普洛纳这座小城的人口短期内迅速从25万人增加到150万人。
动物保护者抗议
2007年7月2日,英国伦敦,13名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在西班牙大使馆前,半裸并将自己国家的国旗颜色涂在身体上,抗议西班牙斗牛。
他们认为,斗牛是一项残忍的活动。动物们饱受折磨,而且没有人有权仅仅是为了在节日上取乐就这样对待动物。奔牛活动同样是不人道的,因为奔跑者会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脚踢它们,并且让牛在恐慌的情绪中奔跑。
美国山寨节日
由于奔牛活动在世界的知名度日益攀升,2014年7月12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西塞罗,也模仿正在西班牙潘普洛纳进行的奔牛节举办了奔牛活动。
2015年活动
2015年7月7日,西班牙年度圣费尔明节,俗称奔牛节展开首日活动,但结果造成2名美国人、1名英国人遭牛角抵伤,另有8人挂彩,总共11人被送医治疗,所幸他们的伤势都不会危及性命。

共6头半吨重的斗牛从畜栏出发,沿着长846.6米的的蜿蜒跑道,跑向潘普洛纳市的牛圈。2分23秒的路程中,1名30岁英国男子下体遭牛角抵伤,1名38岁美国加州人右腋窝遭牛角抵伤,另一名遭抵伤的27岁美国人,受伤部位不明。3名美国人在内的另8名男子,因跌倒瘀伤和擦伤被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