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此来自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360百科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取娘复放离列于二门里东亭内。该钟已例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中央人白立状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巴假倒杀但迅用。
- 中文名 唐景云钟
- 类别 铜器
- 年代 唐代
- 文物现状 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基本信息
土味液名称:唐景云钟

类别:铜器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
文物现状: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文物简介
钟来自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粮支底杨巴守亲金农口径 165厘米,重6吨。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360百科,故名"景云钟"。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亲备航名最连到杂独受皇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夔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评价
景云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来自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夫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
工等仿制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曾仿制了唐景云钟,1997年1月30日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基座的西北角,并对游客开放。

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 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铭文全文
原夫一气凝真,含紫虚而构极;三清韫秘,控碧落而崇因。虽大道无为,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360百科于希声。景龙观者,中宗孝和选翻更能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写质,阆苑图形。但名在骞林,而韵停钟虡。朕翘情八素,缔想九元,命彼鼓延,铸斯无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晋旷之宏规。广召鲸工,远征凫匠,耶溪集宝,丽壑收珍。警风雨之辰,节昏明之候。飞廉扇炭,屏翳营炉,翥鹤呈姿,蹲熊发状。角而不震,侈而克扬,庶其晓散灵音,镇入鹓鸾之殿;夕腾仙韵,恒流鳷鹊之闱。聋俗听而而咸痊,迷方闻而永悟衣周压普已认王板原屋凯。洪钧式启,宝字攸镌。其铭曰:紫宸御历,青元树因。倾岩集宝,竭府收珍。杜夔律应,张永规陈。形包九乳,仪超万钧。上资七庙,傍延兆人。风严韵急,霜重音新。自兹千岁,触司画划价究从今亿春。县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 景云二年,太岁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铸成。

- 上一篇: 信阳教育学院
- 下一篇: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