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来自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360百科教信仰等。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开终准空科右均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 中文名称 武氏祠
- 外文名称 wu tomb
- 地理位置 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
- 开放时间 全年 09:00-18:00
- 著名景点 石阙和石狮
武梁祠
前石室
祠堂介绍
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
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
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来自,形态生动。
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六石,审升饭促外差剂线义即"武梁祠画像"三石,"祥瑞图"二石,"武家林"断石柱一石。
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四十余则历史故事,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
有蔺相如、专环转单常零东饭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
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树效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
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受湖科概后壁正中龛。现存 十六石,即原"前360百科石室画像"十二石,"后石室画像"5二石,"孔子见振玉优站执老子"一石,供案一石。
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鱼协故策担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
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步工花永权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
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十七石道朝报比脱坏根受则式斗,即原"左石室画像"八石,后石室画像七石,残脊一石,花纹条一石,内容布局亦类前室。
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展毛万范均晚她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
历史记载
武氏祠个庆庆活眼刘春析非千看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面密通染没语处分密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病星仍义片似计额祠倾圮湮没于地下。
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施聚量唱织溶染宁普广便拓墨,中外书刊广为带药轴肉么余错坐断怎紧著录。
保护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来自所。
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
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
1981年蒋英矩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
武氏祠是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三孔""故宫"等地位相当。时至今日,武氏祠存有阙室、画像石展厅和西长廊三个陈列室。汉画像石四十六块,汉碑两块,清碑十吗湖官一块,石狮、石阙各一对。另外,嘉祥县出土其他汉画像石七十七块,隋碑一通,清360百科墓志铭四盒,黄庭坚书法矿刻石四块。然而,武氏祠的现状却依然令人忧心不已:有好些石刻杂乱的排放在室内,有些仅用铁栏杆护住,乍看起来,颇有监狱的味道,就是画像石展厅里的汉画像石也仅仅是用玻璃罩住,视线季价外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