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标永赶把新觉罗·胤裪(1685-1763),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庶妃万琉哈氏即定妃出。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贝子(时年24岁)。六十一年十一月,与来自受末命。十二月,晋履郡王(时年37岁)。雍正元年十二月,以不感激效力,降贝子(时年38岁)。二年六月,再以事降镇国公(时年39岁)。八年五月,复晋履郡王(时年45岁)。十三年十月,授宗令。十一月360百科,晋履亲王(时年50岁),管礼部事。乾隆三年正月,罢管部清既哥江讨言值想获务。十八年正晶领介月,授议政大臣。二十八年癸未七月二十四日未刻卒,年七十有八,谥懿。
- 中文名 爱新觉罗·胤祹
- 出生地 北京
- 母 亲 定妃万琉哈氏
- 逝世日期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二十一日
- 民 族 满族
基本介绍
皇十二子胤祹
康熙末年任镶黄旗顾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妻妾信息
导训皇节草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
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管佳氏(管有仓之女)
庶福晋:王佳氏(王德情模倒跟政之女);李佳氏(轻车都尉车尔特之女);迈氏(员外郎九格之女);陈氏(陈大麻之女)
妾:李氏1(李大之女);姚氏1(管领玛色之女)
子女信息
来自子六人女六人
第一酒川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二月初八日卯时生,母庶福晋姚氏,管领玛色之女;本月十四日戌时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月二十二日巳时生,母为庶福晋李佳氏车尔特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台吉达尔玛达都;郡主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二月二十日未时卒,年六十五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六林真派讲月二十六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四月十四日戌时波卒,年二岁。
第三子弘是,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初五日午时生,母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360百科之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八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四岁。
员吃第二女,雍正元年癸卯六月七日未时生,母为媵妾李氏;本月卒。
第三女,雍正六年戊申正月十三日寅时生,母为侧什派福晋管氏管有仓之女;本时绿离室理盟起存望厚旧报卒;
第四子未有名,雍正六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雍正九年辛亥三月二十四日辰时卒,年四岁。
第四女郡主,乾隆元年丙辰七月十五日申时生,母为侧福题庆体害京探得白政敌氧晋方氏方文彬之女;乾隆十八年癸酉正月,嫁富察氏明亮;郡主道光除几念五年乙酉四月初一日未时卒,年九十岁。
每里意损树小威第五子世子品级弘昆,乾隆四年己未九月二十五日卯时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乾隆十五年庚午三月二十日寅时卒,年十二岁。
第五女乡君品级乡君,乾隆五年庚申正月二十一日亥时生,母为庶福晋王氏王德政之女;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二月,嫁博尔济吉特氏衮齐拉喜;乡君嘉庆二年丁巳二月初十日卒,议外假守留妈岩跟判年五十七岁。
第六女,乾隆六年辛酉六月十四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方氏方文彬之女,与第四女同母;女乾隆八年癸亥十二月三日亥时卒,年三岁。
第六子未火端候有名,乾隆七年壬戌四月二十九日未时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本月三十和完营演社抗等督混厚阿日丑时卒。
嗣孙和硕履端亲王永成,高宗纯皇帝第四子。略。
家族世系
第一代
—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第二代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昆:爱新觉罗·胤祹第五子,乾隆十片传误举高试省五年(公元1750年)卒,照世子例殡葬。第二代—爱新觉罗·永珹:清高宗延儿笑互慢起脸完已般吧乾隆帝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祹嗣子,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袭履郡王,乾隆丝见于冷终攻稳输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薨,谥曰端,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追封履亲王。
第三代
第三代—爱新觉罗呢立还·绵惠:爱新觉罗·永压珹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袭封多罗贝勒,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薨,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追封多罗履郡王。
第四代
第四代—爱新觉罗·奕纶:爱新觉罗·绵懃子,爱新觉罗·绵惠嗣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袭固山贝子,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晋多罗贝如宣岩勒,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因事降固山贝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卒,追封多罗贝勒。
第五代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鋙:爱新觉罗·奕纶第六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一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鈖:爱新觉罗·奕纶第十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袭固山贝子,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卒。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华: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一子,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袭爱新觉罗·奕绮之固山贝子,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因事革退,归宗。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鹤: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二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将军,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卒。第五代—爱新觉罗·载蔼: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三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将军,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卒。
第六代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森:爱新觉罗·载鋙子,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袭奉国将军,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卒。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楙:爱新觉罗·载钢第三子,爱新觉罗·载鈖嗣子,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袭奉恩镇国公,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卒。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植:爱新觉罗·载鹤子,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袭爱新觉罗·毓昌之镇国公,后事不详。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泉:爱新觉罗·载蔼第一子,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第七代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存:爱新觉罗·溥森第四子,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袭奉恩将军,同年卒,无子嗣。第七代—爱新觉罗·毓昌:爱新觉罗·溥楙子,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袭镇国公,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卒。
皇十二子与苏麻喇姑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康熙的十二子胤裪降生。这年,太皇太后73岁,苏麻喇姑也年届古稀,但她依然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康熙遵照祖母的意图,在胤祹出世不久,就托给苏麻喇姑抚养。清室妃嫔或宫人所生皇子,有付托他人代养的先例。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幼时交给“殷实官员抚养”;康熙的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自幼由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抚养;皇五子胤祺放在皇太后宫中抚养。但把皇子交由侍女抚养并不多见,说明苏麻喇姑的实际地位和在太皇太后、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此时尚未受封,康熙五十七年才册封为定嫔。苏麻喇姑教育有方,康熙把儿子托给她,有拜师的意义。同时,也是太皇太后考虑到苏麻喇姑独身一人,生活寂寞,孩子会给她带来欢乐。
苏麻喇姑把胤祹“自幼养大”。胤祹对苏麻喇姑的称呼,与其他皇子不同,不称“妈妈”,而称“阿扎姑”。“阿扎”,满语,与“额涅”含义相同,即母亲、额娘。后面加一个“姑”字,变成了“母姑”。“阿扎姑”是胤祹对苏麻喇姑独用的称呼,他亲切地称:“我的阿扎姑”。称“母姑”比“妈妈”小一辈,但母与子关系更亲切,有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意味。如果不是地位所限,苏麻喇姑就该是胤祹的养母了。胤祹与“阿扎姑”共同生活20年。苏麻喇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抚,既充满慈母的切切舐犊之情,又饱含严师的谆谆育才之道。她以言传身教,培养胤祹的品德和才干。胤祹长大后,在遵父皇之命办理的诸事中,表现出虚心和干练。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嗣,搅得宫中鸡犬不宁,而胤祹竟不曾介入。康熙四十八年封他为贝子,此后,凡父皇出游必令其随从。乾隆朝,晋履亲王,授议政大臣。和他的“阿扎姑”一样健康长寿,79岁而终。从这点看出,苏麻喇姑是成功的,她默默地为皇室做出又一奉献。
太皇太后归天将近20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年近九旬的苏麻喇姑突然一病不起,“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位在京的皇子,都像对待自己的亲“妈妈”一样,前去探望,尽心护理。胤祹尤其殷勤,自阿扎姑生病之日起,就与福晋日夜在病塌旁守护。皇子们随时向巡观塞外的皇父奏报病情,商量治疗之策。苏麻喇姑“从小不吃任何药”,拒绝医治。康熙知道她从来不肯吃药,让皇子说是草根煮鸡汤,劝她服用,她说:草根“也算是药”,仍加以拒绝;只允许请喇嘛念经,还“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祷”,认为自己的病已到尽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与世长辞。
苏麻喇姑得病到逝世安葬,康熙都打破常规,给予特殊的、高规格的待遇。苏麻喇姑身为侍女,其疾病的治疗由皇帝和皇子主持、商量,由皇子及其福晋护理;康熙出巡在外,通过书信指导皇子看护、治疗。苏麻喇姑死后,在京皇子除年幼者外,立即全部到场,分工办理善后;康熙得信,指示:“将妈妈存放七日后,再洗身穿衣。因朕十五日才能抵京,故再存放七日,俟朕到家后再定夺。”他亲自决定和料理苏麻喇姑的后事。这是超越通常惯例的。皇帝和皇子们只能在自己的亲人患病和去世时,才一齐亲临办理诸事;说明皇帝一家实实在在把苏麻喇姑当成亲人。
按清朝宫内规矩,用人及下层妃嫔,凡得重病,一律迁移出宫,到固定的住所养病,如今北京景山东街的吉祥所便是其中之一。类似住院隔离疗养。为的是避免在宫中传染疾病。而皇室重要成员则可在原住处养病、治病。苏麻喇姑得的是传染病,在宫内她的住所,一直末动,皇子们心照不宣,没有人提起迁出之事。康熙惟恐皇子们遵守成规,特写信嘱咐:“***病重大,恐怕你们将她移至养病之所;就在平日住的地方养吧。万一已经移住了,将此谕告知(妈妈)后,务必还搬回去住。”皇帝与皇子们想到一处:躺在病榻上的是自己的“额涅妈妈”。
苏麻喇姑的遗体安放后,胤祹悲痛不已,对三哥胤祉说:“阿扎姑自小把我养大,我未能回报,就出了此事,我请求能住守数日(守灵),百天之内供献饭食,三七念经。”但内务府说,无供献饭食及念经之先例,胤祉请示父皇,康熙认为胤祹是对的,特予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