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裴李岗文化遗址

2023-03-05 11:27:31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裴李岗遗址是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类文化遗存,对我国的史前来自文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故名"裴李岗遗址"。

  • 中文名称 裴李岗遗址
  • 时期 8000年前
  • 性质 人类文化遗存
  • 省区 河南省
  • 地址 新郑县城西北裴李岗村西

遗存

  裴李岗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 该遗址的销常演落发现填补了我国仰来自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360百科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发掘出墓葬114座、陶晚类项知把与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部法程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

  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1至2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国试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出土的木炭标本经测定,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裴李岗遗址

发现始末

  有8000年光辉历史的裴李协却宗收权优算仍岗文化闪烁于世界的东方,它的发现绝不是偶然的,具有戏剧色彩。1956年秋,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培训班结束后,新郑县的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在零尔复旧思欢群今文化馆王正科的主持下,分工帮责用黑他围负责,分片包干。 1956年冬普查进入西北区,有人沿洧水河西上,在人和寨北穿过洧水

  河,继续北上至云湾大队裴李岗村,在村南一家窑洞的院墙上,发现一误生岩临孩洲减目块红色的长约60公分,宽约30公分,厚约4公分,像鞋底形的石头,正面有1-2公分深的触磨痕迹。背有左右对称的四个短足,墙缝中还塞着一个断了两截的石棒,长约40公分,直径约5公分,当中触磨有1-2公分的痕迹,形成两头粗,当中细的形体。

裴李岗遗址

  第二天,普查人员按照群众指点来到裴李岗村西的一块台地上,仔细对四周地形作了观察,在地西头两块叠差l米多深的土层中看到露着一点头的东西,用铁铲一点一点的刨出来一看和昨天的火总高欢争那件东西一模一样,只是比那个较为完整,另设局计放的片掉外还有一个石铲和陶片。说明这里一定是很早以前人类在这里活动过的地方。益临厚从此以后新郑县文化馆文物展室里又多了一种新石器。

  新郑石器的发现惊动了中央和省文物部门,也惊动了邻邦县市。1957年省文物工作队派专家裴明相同志前来考察指导,看了新出土的石磨盘、石棒,又亲自领他到裴李岗石器出土的地方。在村西头小沟内地表层来承秋为又发现了石铲、石斧和陶片。在三天的考察中,他不断和馆长王正科交换意见,他说:"对关无至,可能是很重要的古文化遗存。这数布陆房的效比些东西现在在全国还没有见过,要尽快上报,做好保护。"

  1964再来般研第见复安逐年郑州晚报、河南日报相继刊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很多群众和干部知道,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器物是文物.是从裴李岗遗址中山土的。以后参观的人多起来,外地的专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来参观指导的人也多起来。如省文物工作队的刘东亚、欧正文、赵世刚、郝本姓等都先后来到新郑,他们都一个 共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其出土的器物从来没有见过。

裴李岗遗址

  1957年以后称核家夜绝殖屋点口位历,经过几个重大的政治运动,也从来没有对裴李岗文化遗址轻视过。并且还加强了对裴李岗、办坐状西河李两个村的群众宣传教育。江规谓给他们宣传党的文物政策和文物知识,收集了历年来群众在岗上耕作发现的遗物。群众纷纷捐赠文物。队长李镇顶、李保乾,群众李群生、李炳灿、裴连堂、张玉枝等人,不到一小时,就捐赠石斧、石铲、石镰等器物20多件。从1956年到1973年这十几年中,不断有上级专家和外地学者亲临指导:如省文物工作队的裴明相、安金槐、欧正文来得最早、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还有刘亚东、李得保,马世之、郝本性等。经过反复探索,试掘论证,其结果都是相同和近似的,都认为裴李岗这块台地是个遗址,内涵丰富,可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殊石器是当时人类加工谷物使用的工具,古代农民加工谷物用石磨和石碾

  在专家的启示下,裴李岗出土的器物有别于其他地方,是一种新型的新石器,又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又发现于裴李岗西台地。所以,从1960年以后再给他人介绍中很自然的就叫起了裴李岗文化遗址。裴李岗文物遗址从1956年发现到今天已经半个世纪了,在50多年里经过曲曲直直反反复复的探索、试掘论证,科学鉴定,从21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其文化内涵是8000年前人类的文明史,它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段空白,给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