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芭蕉根

2023-02-04 04:01:5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芭蕉(《汉书》文颖注),又名:巴且(《汉书》),天苴(《史记》徐广注),绿天、扇仙(《群芳谱》),香蕙、甘露树、大叶芭蕉、芭蕉头(《分类草药性》)。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械后速吃克角分布山东以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本植物的叶(芭蕉叶)、花或花蕾(芭蕉花)、种子(芭蕉子)、茎汁(芭蕉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中文学名 芭蕉根
  • 拉丁学名 Radix Musae
  • 别称 芭蕉头、芭苴、板焦、板蕉
  • 二名法 Musa basjoo
  • 界 植物界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短,通逐洲战危断露围车协常为叶鞘包围而形成高大的假茎,高约4米。叶长2~3米,宽25~30厘米,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先端钝,表面鲜绿色,有光泽,中脉明显粗大,来自侧脉平行;叶柄粗壮,长360百科达30厘米。穗状花序顶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紫色,每苞纪层路品零限片有多数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发育。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乙田烧兵调第晚脚改径上唇较长,先端5齿裂,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离生,伸出花冠;药线形,2室;雌花子房下海活史研吧石轮位3室,花柱1,柱头近头状,光滑。浆果三棱状长圆形,肉质。种子多数。

芭蕉根

用主治

  清热,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①<食疗本草>:“主黄疸。”

芭蕉根

  ②<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宪说补或让举不南树效将;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王旧重额唱听变夫粮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敷。”

  ③<本草从新>:“泻热解毒音千反胶粒若财六做。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亦游风疹,风热头痛,均婷采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④<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水肿脚宣片待往斗喜武坏丰气。”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通便秘。”

考证

芭蕉根

  出自《日华子本草》。

  <本草衍义>: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叶获,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来自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视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屋耐把刻机束其种,人故少用。

药用植物栽培

芭蕉根

  生360百科物学特性:喜温暖语息炎热的气候,忌严寒。宜选择排水良好、肥力充足、水分适度的地块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5月,从蕉园中挖掘分生的吸芽苗,按行株距2m×2m挖穴,施足基肥,定植。

  田间管理:每年施服3-6次,中耕除草3-4次。每株留吸芽1株,过多的吸芽砍除。霜冻期用稻草覆盖防寒。

  病虫害防治: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喷雾。象鼻虫,幼虫为害蕉心,可用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的方法来防治。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宜忌

  <得配本草>:“多服动冷气。胃毛或密液南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生态环境

  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性味归经

芭蕉根

  甘选下候环陈互,淡,大寒,无毒。

  ①《本草备要》:“味甘,大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入肝、心包、膀胱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选方

芭蕉根

  ①治消渴,口舌干燥,骨节烦热:生芭蕉根,捣绞取汁,时饮一、二合。(<圣惠方>)

 识苦报伯 ②治黄疸病:芭蕉根三钱,山慈姑二钱,胆草三钱。捣烂,冲水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血淋心烦,水道中涩痛:旱莲子一两,芭蕉根一两。上细锉,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食力娘转白导解沙弱存前分为三服。(《圣惠方受组庆无压识鸡医朝》)

  ④治血崩、白带:芭蕉根半斤,瘦猪肉四两。水炖服。(<江西草药>)

  ⑤治胎动不安:芭蕉根二至三两。煮猪肉食。(《苏担落起白任掌变波载销湖南药物志》)

  ⑥治高血压:芭蕉根茎煎汁,或同猪肉煮食。(《浙江民间草药》)

  ⑦治发背欲死:芭蕉正设觉李财定维逐掉捣根涂上。(《肘后方》)

  ⑧治疮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疔疮走黄:芭蕉根捣汁一宫碗灌之。(<冷庐医话>)

  ⑩治小儿赤游,行于上下手松,至心即死:捣芭蕉汁涂之。(《子母秘录》)

  ⑾治风蚛牙,颐颊腮肿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及八分,乘热漱牙肿处。(<昔济律露育石景帮速行激矛方>)

化学成分

  茎含水分14.86%、灰分1.82%、1%盐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性味①《本草备要》:“味甘,大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参考文

  1.http://images.google.cn/images?gbv=2&ndsp=20&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8%8A%AD%E8%95%89%E6%A0%B9&start=140&sa=N

  2.http://www.tcmlib.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