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崎来自乡,地处于泉州湾洛阳江出海处,地处惠安县东南海滨。它依山傍海,土地宽阔;离泉州市区20多公里,素有"百崎郭"或"九乡郭"之称。百崎乡与后渚港隔海相望,毗邻秀涂港。全乡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海岸线4.1公里,其中陆地8.63平方公里。5个行政村下辖13个自然村,全乡人口1.3万人,其中郭氏少数民族占了人口总数的90%以上。百崎不仅是福建省17个少数民族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著名的侨乡。
- 中文名称 百崎乡
- 所属地区 惠安县
- 面积 16.7平方公里
- 人口 1.3万
基本介绍
百崎编半陈缺府现增罗回族乡地处惠安县南端,收助立泉州湾北岸,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与后渚港隔海相望,是大泉州洛秀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沿海繁荣大道、通港路贯穿而过,后渚港章垂治缺底导饭、秀涂港、后渚大桥预有证老超、晋江大桥就在周边,与泉州只有一桥之隔,交通非常方便。全乡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只有8.63平方公里,有耕地173公顷。下辖白奇、里春、莲埭来自、下埭、后海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人口14358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易胶河位课负笔%。1990年8月经福属占合输食希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建制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斯步仅算王基乡,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民族团结与进步模范集体"、"泉州市'四五'普法先财花定进乡镇"、"泉州市平安乡镇"、"泉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文明乡镇"、"惠安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党建工作先进党委"、"惠安县安全生360百科产工作先进单位"。 百崎先祖郭报倒题千文宪家于杭州之富阳县,其子郭章(名钦)元时授宣慰使之职来泉。当时干戈抢剧,弗克还朝,乃纳室于泉而家焉。郭章生严宣二子,长德广,次德昭。德广分流慢限诗陈的石头、百奇;德昭分流杏宅、东街等处。1974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东海法石发现一块元代墓碑,用中、阿二种文字记载了年代、死者姓名和地号。碑中正文竖刻"晋、惠元郭氏世祖坟茔";两松硫销证边上角各刻小篆:"坡庭"、"百奇"。阿文刻在碑额,音译为"伊本库司 德广贡囗囗"。这块墓碑的"郭氏世祖"就是《华山郭氏四房家谱》记载的郭德广。郭德广生子委某语路响则章段战洪。明洪武年间,子洪的次子仲远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之,为白奇郭阿往金最氏回族开基祖。仲远生有去座将激模五子,五子成家后,列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分居白奇、里春、山兜、埭上、梁墓创基业。
沿革区划
惠安县辖乡。 1984年属东园乡、
1990年置百崎回族乡。
位于县境南部,洛阳江入府触织苦与马段海处,距县城14价天协背座跑需务阿5公里。
面积167平方公里,人口13万,绝大部分是回族。324国道过境,通海运。
辖百奇、里春、后海、莲埭、下埭钟农消促汽系期害息本述5个村委会。
民俗胶财打府调治风情
据史书记载,百崎郭的来自先民为阿拉伯人后裔欢苗短太节罗告张。郭德广(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穿时笔同掉括耐易喜,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郭仲远,也就是郭德广的三世孙,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青境2年)。他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率360百科妻、子来惠安,卜居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屈指算来烈极帝灯会,这里已经历了6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还层测汉做夫检保留着一些独特的伊斯兰教习俗。 几经起伏的地方穆斯林史给百崎回民留下来的抗足委略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除了武你叫许多引人注目的、带有某种异域风情的墓葬型制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些遗产还体现在一些风单回六演倍俗和习惯上,尤其在尊重祖先和对待诗沿景友席如争支保血必、处理死亡(归真)的态度和做法上。
在百崎的许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器皿。这些东西平常都用塑料袋仔细包好,只在祖先忌日和祭祖时才使用。那些东西是绝对"清真",从未接触过"油"(与猪肉有关的一切)。事实上由于当地人早岁格业马父司杂击已汉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和汉人一样食用猪肉,但他们是"生不清真死清真"。不仅不能用猪肉祭祖,也不能用猪油烹制祭品,而且许多人自认为大限分将至时开始自觉"禁油"--卫激湖存际半庆黑述停止食用猪肉以及有关食物,大量饮茶,意在洗涤脏腑,以便以明洁之身面见祖宗。
六十多年前,不少村民还有为死者请阿訇的习俗,并按伊斯兰习惯处理尸体和速葬。后来,许多习惯亦不复存在。刑聚己往氢四们然而,有一点却绝不含糊,那就是举凡丧事必须"请经":丧家艺很去藏有《古兰经》的族人家中借来经卷,敬奉于灵前;葬门训受灯员车线李空思不择日,并在送葬时由一男孩捧经走在出殡队伍最前面。
所有这些,今天已成为当地回民的认同表征。但在过去,村民们只将它们当成是对祖先的缅怀和记忆,从未将之与后来他们所拥有的民族成分联系起来。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写世研烧区异习俗的存在与流传穿欢鲜由借助于对祖先的崇拜,也就是说,汉化,在某种意义上,却也帮助保存了一些与伊斯兰有关的习俗。由此,从另一方面亦足见宋明理学在闽南的广泛影响。
独特的美食
"糋涸"(jiàn hé)是百崎的一种回族特色食品,不但外形美观,剔透玲珑,而且香甜浓烈,酥脆可口,它的来历,与百崎回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体现着回族文化与闽南传统文化的交融。"油香"是伊斯兰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祭祀祖先,家家回民都要煎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糋涸"则是由"油香"衍化而来的。 百崎郭氏回民向来以滩涂养殖为生。传说明嘉靖年间,百崎北面一片种植蛏苗的海滩地被外人霸占。百崎回民不忍看着先祖遗留的产业在手中丧失,愤怒之余推举郭子佩进京求助于惠安籍清官张岳。主意已定,百崎回民选定一个风和日丽的主麻日(星期五)送郭子佩上路,祈求真主保佑其旅途平安,功成归来。事先各家各户均制作了不少的油香敬奉真主,并让他携带在身边以便沿途充饥。历来油香只用面粉一种原料,并无其他配料,味道单调。郭子佩之妻黄氏恐其老是食用有碍胃口,因而借鉴了闽南传统糕点的制作方法,在制作油香的面粉中包进了掺糖的花生碎末,结果煎炸后香酥可口,这就是"糋涸"的雏形。
郭子佩进京面见张岳后,为官清正的张岳略施巧计,为百崎回民争回了海涂管辖权。为了庆祝争海成功,百崎回民纷纷学着郭子佩之妻黄氏的样子,制作了包着花生碎末的油香敬奉真主、祭祀祖先,"糋涸"就这样一直传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糋涸"越做越精细,越来越讲究。外皮的原料要选取精制的面粉,掺进适量的花生油和水后反复地搓揉,然后卷成条状,再用刀切成算盘珠大小的小块,最后用擀面杖碾压成圆圆的薄片。馅要选择颗粒饱满的花生果去壳后用文火炒熟,然后脱膜捣碎,再拌上白砂糖与蒜蓉。包制时或用两张薄片包成满月状,或用一张薄片包成月牙状。
经济发展
百崎乡属大泉州总体规划中洛秀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泉州的跨江东拓,洛秀新城区的动工建设以及秀涂港、惠南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是未来的市中心区、台商投资区。百崎人秉承阿拉伯后裔经商意识强的传统,工业起步早,民营经济活跃,现已培育了制鞋、航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全乡大小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2006年工业总产值25.1亿元,上缴税利4072万元,财税连续多年高基数高增幅:2004年增长50.7%,2005年增长31%,2006年增长34.2%,经济总量列居全县第六。2006年乡财收入755万元,人均年收入7313元。 一抓项目投建投产,落实乡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新投建工业项目9个,新投产项目3个,完成报建项目4个。二抓企业增资扩营,积极鼓励有效益、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进行增资扩营和技术改造。三抓招商引资工作,以盘活旧厂房为重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积极招引项目到县级工业园区落户。四抓名牌创建工作,扶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建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07年该乡总财税收入5216万元,比增28.1%。
社会事业
百崎乡学校布局合理,全乡有一所民族中学(初中校)、两所村级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教师104人,在校学生1876人,其中回族学生1723人,占91%。教学设施比较完善,荣获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称号。乡里有卫生院一所,门诊大楼重新装修,医疗设备完备,公共卫生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乡老年人活动中心大楼占地3.5亩,各村老年人"三场一室"活动场所全面落实。百崎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和有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