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甘泉宫遗址

2023-02-07 08:18:5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市区以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镇梁武帝村,距咸阳市区100公里。秦汉建筑来自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甘泉宫遗址
  • 地理位置 咸阳城北75公里处
  • 开放时间 全天
  •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占地面积 约 6000000 m²

遗址简介

  甘泉宫遗址,总面积约600好认己小永万平方米。甘泉宫兴废年代来自待考。现存遗迹有城墙、大型建筑夯土台基、陶窑等。南城墙360百科长1948米,西城墙长890米区消城伯,北城墙长1950米,东城迫批某哥司认愿双墙长880米。城墙残高不等,周长约为566肥主置刘按象全孔留娘8米,夯土筑成。在遗有双纸协场称培轻址中心区现存有西汉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发现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种陶质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石刻文物

  甘泉宫是富丽豪华宫殿群的总称,凉武帝村一带是甘泉宫的主体建消得面育易免你持筑所在,在此周围还有许多附属宫、观、台建筑,甘泉宫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甘泉宫在汉武帝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两千年前的古宫殿,沿至今天,在遗址上能见到的是零散的建筑台基和城墙残迹,见到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空心砖、子母砖、板企传额延率是仅瓦和筒瓦。

  石刻有汉代石熊、宋代题记石鼓。这些文物,是研究古宫殿的珍贵实物资料。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自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360百科山(即"骊山"),温马同当象李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满方微,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营走家须修没弱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因齐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宫遗址,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这些记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他是传说黄帝,秦、汉帝王在甘泉宫的重要活动之一。

  古代重视甘泉宫遗址,秦、汉两朝在此营建宫室,是因为甘泉一带在古代以地势险要闻名。范雎《战国策》中记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咸阳的前哨。秦始皇为了防御侮,在甘泉宫遗址筑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甘泉宫遗址山高气爽,是避暑胜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宫,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有威慑匈奴的安边作用。

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甘泉宫遗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甘泉宫在汉武帝建元中活告湖冲西跟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

  另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志》)。宫的宏伟句机技袁包罗壮观由此可见了。神据巴模愿银苦困科含欢《汉书·郊祀志》记载汉代皇帝到甘泉宫:"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资治通鉴》记载,路顺助为越烟树副球写袁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宫。

开展活动

  秦汉下降至唐,帝王们往返于甘泉宫遗址,是因为有许多重大朝政决策安排在这里进行,如朝见诸侯,宴飧外国使侵操足臣等,而防外侮,安边始终是重要活动内容。 勘探考古:甘泉宫遗址当前地表保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西城城墙、西城门址、西汉石熊等,历年来遗址本体及周围发现多件石柱础、石砌散水(暂名)、空心砖、瓦当(文字瓦当有甘林、卫、长生未央、长生无卷穿丰团构相操极、樱桃转舍等,其他有饕餮纹半瓦当、素面半瓦当、葵纹、云气纹瓦当多种)以及圆形、五角形陶质排水管道、外粗细绳纹、内大小麻点纹筒瓦、板瓦、五铢铜钱停模章钢呀孩等遗物。

勘探发现

  2015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完成了甘泉宫遗址的勘探,发现围绕一号、二号墩台(通天台)分布的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多处遗迹现象,包含夯土基激伯更站架布乙约居引址150处、柱础石177个、石砌基址6处、踩踏面4处、鹅卵石散水3处等。

  本次考古勘探,目的是界定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了解外墙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通过调查确定了同时期遗迹12处,包含陶窑遗迹两处、夯土墙遗迹一处、墓葬封土或建筑台基42座。其地表残存秦汉时期陶片较多,目前观察最早可到秦末汉初。 可喜的是外围调查中,发现10余件陶器戳印"云市"、"云亭"文字,进一步确证秦汉云阳县城位于甘泉宫遗址附近。甘泉宫外墙外遗址的调查,不仅明确了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墙外遗址分布规律,证实了遗址范围超过1000万平米,也为探讨秦直道与甘泉宫遗址的关系、山前宫殿建筑的防洪设施等提供了有益线索。

整体布局

  汉武帝时修建的通天台被确认为众多建筑遗址围绕的中心处一号、二号墩台,根据对二号墩台的考古工作,发现其为高约15米的三层夯土台基结构。底部平面长方形,南北长74米,东西残宽57米,高2米至4米;中部近似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残宽36米,高4米至6米;顶部近似方形,南北长21米,东西残宽20米,高4米至5米。

  在二号墩台(通天台)的三层台基上,共发现柱础石18处,东侧、北侧发现曲尺形的石砌基址,给后人想象甚至重构汉武帝版"通天台"提供了重要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