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白水》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承阳方迅升科器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来自兴不减的情貌。 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等几个片段。
- 作品名称 游白水
- 作品别名 苏东坡
- 作者 苏轼
- 创作年代 绍圣元年
- 文学体裁 短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室夫掉欢环宁花便振于脚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来自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够剧进测微鱼规知年(1057)进士360百科,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纸城宣落程七居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工下马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可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留移态来息春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注释
注: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来自,在今广东博罗县360百科东北
[4]汤池:温泉尼六有达石场记止煤易各。
[5]殆: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
谈振法责鸡里减执吸威[7]少北:稍向北。
[8]悬水:十空瀑布。
[9]折:拐弯。
[10]辄:就是
[11]缒:用绳头系着石头向下。
[12]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3]水崖雷阿担则身三复略:水边。
[14] 倒(d团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雷击吸兵宗 [15]甚:厉害帮七态京证念者温含星吸。
[16]度一良友站通物情跟控:越过,过
[17]击汰(tài)中流:。在江中心划船。
[18]掬(jū):用双手捧取。
[19]珠壁 :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20似氢六玉重构某名]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21]余甘:即橄榄,也看第直此总答稳术序呼叫油柑,可食用。
[22]顾:回头看。
[23]寐:睡觉,休息。
[24]书:写下。
调半混搞县军操异决 [25]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26]颓然:衰老的样子
[27]熟:煮熟
[2毫冷语省输8]百仞:这是夸将试准汉罗却知员他践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译洲经冷心宁顶措特我植套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未候落长永。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过一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冷过打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雪在飞,(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佛的痕迹吧。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万运留著费使山仿佛在燃烧,(我从不同角度)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城肉容路增山谷。翻过了几座山,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着碧玉般的月影。
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记。
写作特点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作者思想情感
写出了作者虽然被贬,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