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康县,今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与志呀众徐闻、遂溪两县合称"三雷",是雷州文化发祥地之一。县东西两面临海,北依遂溪,南接徐闻,地连九域,海通万国,有"天够著强南重地"之誉。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徐闻县于此后。后为求"海疆安宁",隋分治更名海康县。唐雷州治,宋雷州军治,元雷州路治,明、清雷州府治均设于此。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康县建立雷州市(县级市),由广来自东省人民政府直辖。由湛江市代管。
- 中文名称 海康县
- 外文名称 HaikangXian
- 地理位置 雷州半岛中部
- 面积 3532平方公里
- 人口 112.93万
概况
来自海康县(Haikan鱼欢读见虽取广甲规肉失g County),位可级采限商子于广东省雷州半岛中部.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360百科111)置徐闻县于此。隋改为海康县,意为海疆安宁而罗朝操月述境宗训仅多洲得名,人口112.93万。
县境北低南高,起伏平缓。有大片玄武岩台地、海成阶地袁协级他雨白和若干突出的火山锥分布团用也剧她我议说附。县南最高石卯岭海拔仅259米。东西两面临海,海岸曲折多溺谷。河流短浅,较大者如南渡河、龙量穿令与括第液角门溪,呈放射状分布,小峡谷众多,利于修筑水库和小水电站。
历史
"海康"命名建县之始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班课济永持那一年废除了齐康郡,从中分置出海康县,并把以前的模薄(摸落)、罗阿、雷川三县并入海康(一说大业初并三县于海康),与此同时若剂扬航右方准增演纪位,南合州复名为合州,海康为治所。

名字
由来及意思
在这之前,曾有"乐康"、"齐康"、"隋康"之县名或郡名。"康"字有安乐、安宁、富来自足的意思。"齐"、"隋"为朝代名,"齐康"、"隋康"之名的寓意很明显。
虽然海康县的赵行政区划设置并非从齐康、隋康演变而来,但其名字却360百科沿袭了"康"字。《教挥派郡县释名》是这样解释"海康"的:"县东十里有东洋海,海滨康宁。犹海沂之康之义也"[出处同上。"海沂"即海边]。
《万历雷州府志》及其以后的雷州方志的释意也练大同小异:"傍海而祈之红形不州晶非康,取安澜义也","安澜"就是海波不兴,沿海太平的意思。对"海康"之名的这一解释,应该是符合历史实轻出争免针凯际的。
自然资源
地供干府爱处热带季风区北缘,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但分配不匀怕,地表干旱,夏季多酒县由伯粒执雷暴,为著名雷雨区。常受台风袭击,风沙为害颇重。

20世纪50年代后修建雷州青年运河,引鹤年地水库灌溉,广泛营造防护林,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粮食作物有稻和甘薯等杂粮。
甘蔗为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产区,广泛种植有花生、胡椒、咖啡、橡胶、香茅、可可、菠萝等。
土地资源丰富,是广东主要农垦区,又为全国养牛(主要为特有的雷州黄牛,中国良畜投小祖之一)较多县份之一。
沿海盛产鱼、盐,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尤以人工养殖南珠为最。

县西面临中国著名的北部湾渔场,有乌石、企水、挥稳核以项战星执怕决判流沙等渔港。
工业主要为制糖、晒盐、橡胶、剑麻及木材加工、制革和手工编席等温置查若货哪给远。
其中雷城为雷州府城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城内和城外两逐革传区,前者为政治文化中心,后者为商业中心。镇多文物古迹,有明建苏公亭和华南有数的壮观古塔--刻史三元塔。
历史文化资源
苗色冷 海康文化,即"雷州超文化",素称"天约考转蒸激迅联歌失南重地文化",与雷州历史的渊源存在深刻的地缘关系,是"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交汇地衍生的另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积淀厚重的独特文化的集合体(日不落语)"。
历史名人文化
1.名吏文化
a."九耳呈祥"-唐陈文玉(雷祖),先后任东雷刺史,太宗诏:"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
b.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瑸,为官清廉,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今台湾仍传"陈瑸放犯"。
c.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陈昌齐(字观楼),其"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哲言。
d.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海康,出22名进士。
2.贤臣名将文化
a.两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衔命维护统一,师屯雷州庇护,雷人筑"伏波祠"。
b.唐名宦李邕、宋名臣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后被贬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带来中原文化。
"雷州十贤"
寇准(961-1023年),陕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任北宋真宗宰相时,主张真宗亲征抗辽,在"澶渊之役"中战功卓越。为人刚正不阿,礼贤下士,不趋炎附势,敢直言进谏,故被排挤陷害,而致两度罢相,后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在雷州时,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传播中原文化,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李纲(1083-1140年),福建邵武人,著名政治家,南宋第一任宰相。任相期间极力主张抗金,反对议和,遭罢免。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丞相李纲被贬海南,途经广东雷州,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之邀(两人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世道世情。入夜,月色晴好,月光洒满湖,湖光映壁,光彩动人,李纲情不自禁即席挥写"湖光岩",后刻于白云岩上。"白云禅庵"一直香火不断,到了清代才更名"楞严寺", "楞严"取自《楞严经》,迄今不变。
路过雷州时,曾寓居天宁寺。在雷州期间,写了20多首诗歌,并留下《天宁寺留题》、《祭雷庙文》等若干篇文章,它们是雷州文化的瑰宝。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翰林学士。因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被一贬再贬。南贬经雷州,虽时间短暂,但留下了丰厚璀璨的文书墨宝,文风气节对启化雷州文明功不可没。赦归经雷州时拜谒伏波庙,写下《伏波庙记》,为后人经常诵读。
苏辙(1039-1112年)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嘉年间进士。因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到雷州。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在雷州期间,热爱雷州山水和人民,雷民感谢苏轼与苏辙兄弟之德,遂建一座小楼供二苏读书避暑。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剧作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官至南京太常寺博士。生性刚直,目睹当时官僚腐败而上疏触犯明神宗,被贬为徐闻县添注典史。任内见徐闻"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与知县熊敏捐资创建贵生书院,著有《贵生书院说》、《明复说》等一批诗文,以"君子学道以爱人"为宗旨,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对当时社会教化起了很大作用,尊师重教在徐闻从此蔚然成风。
物质遗产文化
a."旧雷阳八景":西湖翠拥、雁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
b.新景: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
c.三元古塔:极目良田,莽苍海涛,天水消块垒,天地造神工。
d.文天祥誉雷民"敬贤如师"---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
民俗歌剧文化
a.元宵佳节,城乡飘色游。
b.阳春傩舞(走成伥)、散花舞(两古舞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c.古朴雷州歌、三百年雷剧。
物产饮食文化
香艳屿米、鲜帝鱼虾、莹雪白糖、圆浑南珠、壮硕牛羊、奇斗花卉、美岭南果,大块朵颐、回味悠久、雷州小吃---叶搭饼子、嘉岭白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客路白切。
名家文化
陈乔森(1835-1905),男,晚清书画家,"雷州才子",人称"岭南才子"。原籍遂溪县,同治初,迁居雷州府。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能书擅画,山水仿道济,颇有粗头乱服、苍莽自喜之致。尤善作芦蟹。至于花鸟人物,兴之所至,也不乏佳作。陈乔森做官后,毅然回乡,雷阳书院掌教30年。桃李盈门,夙志难酬,诗画自娱,留世有《海客诗文杂存》10卷。
历史名城文化
1.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2.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有人类繁衍生息。
3.先秦-越楚范围。史载:前355年,楚灭越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4.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清末,几乎为县、州、郡、道、府治级行政设置。
历史遗迹文化
1.红土地文化,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
2.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

3.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4.雷州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档次,均居海南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5.改革以来,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6.以文物为依托,结合雷城自然景观,建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
名胜古迹
雷州西湖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苏轼被贬海南途经雷州时,与谪居当地的胞弟苏辙邂逅。为消除谪居悲苦,他们常到罗湖游玩,徜徉于绿水翠荷之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雷人为志贤踪,遂易名为"西湖"。西湖公园内的古迹历经千百年沧桑,时兴时衰。建国以前,因湖亭失修,祠宇颓废,牛眠荒草,游人鲜至。建国初年,苏亭虽修,而未及其余。从20世纪80年代起,地方政府特拨专款,大事修葺。一年之后,馆榭亭台,焕然一新,公园面积达百亩。为宣扬先贤的事迹,公园专门配备了一批专业文化导游,负责向游客讲解园内古迹的由来以及先贤的传说。
苏公亭
苏公亭就在雷州西湖公园内,是雷州人为了怀念苏轼抱忠怀洁、九死不悔的品德专门修建的。亭前有一苏轼石像,昂首挺立,双眸眺望北方,表现了他翘首中原,不忘故国的高风亮节。
天宁寺
被贬谪期间,苏轼曾两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贬途中,一是赦归途中。他在雷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构,以及宝贵的墨迹。被誉为唐代岭南三大古刹之一的天宁寺的牌坊"万山第一"就是苏轼所题。在与乡人的接触中,苏公无意中成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当地的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他的宽厚刚直的处世态度,更是影响了当地的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提升民众思想的作用。
十贤祠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他们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命名为"十贤",就是为了表达如文天祥所说的雷州人民"敬贤如师、疾恶如仇"的心志。
据祠内展品记载,寇准在雷州呆的时间较长,约有18个月,且在雷州辞世。他为人刚直足智、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只是低级官员,但依然勤政爱民,"寇公祠"内几幅图画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据说寇准辞世后,寇夫人得朝廷恩准,扶灵柩回洛阳下殓。离去当天,雷州百姓倾城出动护送灵柩。灵车队伍到一渡口时,风雨大作,乡民怕水浸了灵柩,纷纷以手中所执竹杖插地护柩。次日,却见这些竹杖已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渡口遂称"寇竹渡"。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一身正气,更为当地人敬仰……
"十贤"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墨香正气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更加浓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品格。
三元塔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1]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