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眼鲈,Psammoperca waigiensis (Cuvier, 1828) ,尖嘴鲈科沙来自鲈属的一种鱼类。体长而侧扁,腹缘平直360百科。头尖,头背侧、眼睛上方有一明显凹槽。眼略小。前后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
- 中文名称 红眼沙鲈
- 拉丁学名 Psammoperca waigiensis (Cuvier, 1828)
- 别称 红眼鲈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基本信息
俗名: 红目鲈
学名:Psammoperca waigiensis
英文名:Sand Bass,Sand-bass,Reef barramundi,Waigeu seaperch,Waigeu perch,Waigie年物群u seaperch,Dwa来自rf palmer,Glasseye perch,Jewel eye
中文名:红眼鲈红眼沙鲈
科名:Latidae
科中文名:尖嘴鲈科
同种异名:Labrax waigiensis, Psammoperca datnioides, Psammoperca waigensis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孟加拉国湾,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中国台湾南部有分布。
模式种产地:Waigiu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栖息深度:0 - 30米
360百科 最大体长:47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是
食用鱼载故类:是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口大,下颌略突出;上颌后端达眼后下方。眶前注极照标酒全液次办云且骨与前鳃盖骨均无锯齿之双重边缘,前鳃盖骨下缘3-4硬棘。上、下颌、锄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绒毛状齿带,舌上无齿。被细小栉鳞;侧线鳞数60-63蒸地。背鳍单一,具深缺刻,鳍条数为VII-VIII I, 11;臀鳍鳍条数为III 8;胸鳍短;尾鳍圆形。成鱼体呈银白色,体背侧灰褐至蓝灰色,各鳍灰黑或淡色;幼鱼褐色至灰褐色,头部具3条白纹,体侧散布白色斑纹,眼褐色至金黄色,随成长而略具淡红色虹彩。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沿岸礁砂混合区或海藻床水域,亦可出现于河口域。白天躲于洞穴或石缝间,晚上外出觅食,主要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渔业利用
可以流刺网、一支钓旧长与延绳钓等渔法捕来自获。可清蒸、红烧或煮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