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退居漫题七首

2023-02-11 05:50:3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退居漫题七首》是指育之唐代诗人司空图的组诗作品,为作者归隐后所作。

据记易几袁措称中第一首与第三首两首惜春之作最为人所称道。第一首诗寄托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留恋与珍惜之情,诗中有对春光迟暮的感叹,但总体上能做到哀而不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超然洒来自脱的情怀。第三首诗寄托了诗人盼望新春赶快到来的心情,语言质朴清新,对仗工整,一改诗人往360百科日消沉、抑郁的风调微料品存统向毛服,体现了磊落、光明的性格。

  • 中文名 《退居漫题七首》
  • 别名 《退居漫题》
  • 作者 司空图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退居漫题七首

  • 其?

  花缺伤难缀⑴,莺喧奈细听⑵。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 其二

  堤柳自绵绵,幽人无恨牵。

  只忧诗病发,莫寄校书笺。

  • 烧束其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⑶。

  莫愁春又过,看著又新来自春。

  • 其四

  身外都无事,360百科山中久避喧。

  破巢看乳燕,留果待啼猿。

  • 其五

  诗家通籍美,工部与司勋

  高贾虽难敌,微官偶胜君。

  • 其六

  努步好提故觉式道加阶化溶力省前非,人生上寿稀。

  青云无直道,暗室有危机。

  • 其七

  燕拙营巢苦,鱼贪触网惊。

  岂缘身外事,亦似我劳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缀:聚合。

  ⑵喧:鸟叫的声音。奈:通“耐”。

  ⑶催:指花开花谢。

白话接识小相译文

  其一

  花瓣残缺伤叹难以连缀,黄莺啼叫耐人仔细聆听。

  珍惜春天春天就要过去,更控除持独道家剂接宗要珍重眼前碧草青青。

  其三

  燕子呢喃曾到这里做客,花开又谢将要离别故人。

  不要忧愁春天础气仅已经过去,眼看着又到来一个新春。

创作背景

  这来自七首诗是司空图归隐中条山王屋谷后所作。司空图曾亲身经历360百科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批头叫味章鱼黑,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指浓段弦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身校左于显报查宁信食高风处乱世的诗人面对风雨飘摇的社会,感叹春光易逝,心中不禁感伤,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司空图《退居漫表员片孙饭题七首》是一组五言绝句。诗题既名曰“退居”,就是指归隐后的作品。这组诗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均目支所传春光迟暮的感叹,但忧虑和孤独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下面是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家、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调公先生对其中的第一、三首诗的赏析。

  先看第一首。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呀占兰吃依创啊组沿站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深敌市攻乡参单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张随料专历家白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失的象征。然而诗人偏露至的味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睹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与此相类,黄莺巧啭中透露出哀怨萧瑟的声音,往往成为历来诗苦员济变附双践来人抒写抑郁特别是春怨的标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既不像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像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听。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度机布则往技错具板深谷,长期度着“疏钟泛泬寥”的早怕效岁月,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情不自禁地侧耳谛听。而参差巧啭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料周,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乎久立权阿些联里的同调了。“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思: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刻兵龙绝殖没精诉别部吧的伤春之情。因此这“惜春”之“春”,就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逝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

  “花缺”句以沉着见长,是深稳之笔。“莺喧”句以委婉见长,是渟蓄之笔。尽管二者各有不同,但这两种各具审美特征的暮春景物——作为图画美的残花和作为音乐美的莺啼,却都统一到诗人伤春之感的浑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画龙点睛地表达他为“家山牢落”而百感丛生的深刻感受。

  也许因为头两句情绪太伤神了吧,后两句作一转折,诗情稍稍振起,仿佛诗人于无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励。“惜春春已晚”总结了以上残花和啼莺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是需要珍重的。这一结句,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身处乱世、仍能自葆高洁的情怀。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矫诏要他入朝参预政事,他有意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获诏许还山,不为裹胁。诗的情调是感伤的,但其风骨却是挺拔的。诗人因不得已而无所作为,但却又有点不甘于无所作为。

  第三首诗写的还是春暮之感。开头两句也是对仗,别具一格。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交相辉映,第三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你看,“曾”字用得多么传神!春光烂漫,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分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去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是使人非常难堪的。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心。

  同前一首一样,这里“莫愁”一折,也有着峰回路转、洒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这可以说是司空图诗论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诗品》)的实例。这两首小诗始终无颓萎之气,能使读者翛然远瞩,寄期望于前程,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从司空图的大部分诗歌看来,他的情调经常倾向于消沉和抑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为“不堪寂寞对衰翁”的磊落之气;而这两首诗恰可以说是两种心情交织而亮色较为显著的典型。表面看来,这两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情调互不相同,然而从诗人感情变幻起伏的汇归来说,却又完全统一。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

名家点评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二诗(按指第一首及第三首)贵无衰飒气,两结句皆有新意。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860—874年)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所撰《二十四诗品》一书,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辑。

司空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