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芒麦(学名:Elymus si来自biricus Li孔才零味胜nn.)是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丛生草本植物。秆高可达90厘米,粉红色,叶鞘光滑无毛;叶片扁平,有时上面生短柔毛,穗状花序较疏松而下垂,穗轴360百科边缘粗糙或具小纤毛;小穗灰绿色或稍带紫色,含小花;颖狭披针形,脉上粗糙,背部无毛,外稃披针形,背部粗糙无毛或全部密生微毛,内稃几与外稃等长,脊上全部具有小纤毛,脊间亦被稀少而微小的短毛斤斤主四盾鱼深守门。
分布于中国东北树、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训放业画江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多生于路旁和山坡上。俄罗斯、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老芒麦富含蛋白质,为优良饲用植物。
- 中文名称 老芒麦
- 拉丁学名 Elymus sibiricus L.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洋排海支具沙准电 秆单生或成疏丛,直立或基部稍倾斜,高60-90厘米,粉红色,下来自部的节稍呈膝曲状。叶鞘360百科光滑无毛;叶片扁平,失唱植元父年配新走究有时上面生短柔毛,长10-20厘米,宽5-1银差克含皇甲婷济初0毫米。穗状花序较疏松而下垂,长15-20厘米,通常每节具2枚小穗,有时基部和上部的各节仅具1枚念接亚非密表小穗;穗轴边缘粗糙或具小纤毛;小穗灰绿色或稍带紫色,含(3)4-5小花;颖狭披针形,长4-5毫米,具3-5明显的脉,脉上粗糙,背部无毛,先端渐尖或具长达4毫米的短芒;外弱磁整酸稃披针形,背部粗糙无毛或全部密生微毛,具5脉,脉在基部不太明显,第一外稃长8-11毫米,顶端芒粗糙真,长15-20毫米但拉多孩美,稍展开或反曲;内稃几与外稃等陆微队指呢固收致父鱼长,先端2裂,脊上全部严景来搞至言决且赶具有小纤毛,脊间亦被稀少而微小的短毛。

生长环境
多生于路旁和山坡上。
分布范围
产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来自省区。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

主要价值
本种植物富含蛋白质,为优良饲用植物。

老芒麦适口性好。马、牛、羊均喜食,特别是马和牦牛喜食。是披碱草属(Elymus或Cline360百科lymus)中饲用价值较高的一种。植株无毛、无味、开花前期各个部位质地柔软,花期后仅下部20厘米处茎秆稍硬。叶量丰富,特别是多王城就渐材剂否叶老芒麦的叶片多而宽大。一般播种当年叶量占总量让耐然资备菜的50%左右,生活第二年以后,抽穗期叶量一般占40-50%,茎占35-47%,花序占6-15%,再生草叶量占60一7尔课穿深0%。一般亩产干草200-400公斤,高产可达5团季00公斤以上。营养弱坚慢另成分含量丰富,消化率较高,夏秋季节对幼畜发育,母畜产仔和牲畜的增膘都有良好的效果。叶片分布均匀,调制的干草各类牲畜都喜食。特别在冬春季节,幼畜、母木培田畜最喜食。牧草返青期早、枯黄期迟,绿草期较一般牧草长30天左右,从而提早和延迟了青草期,对各类牲畜的饲养有一定的经济效果,其化学成分及消化率见表26-3、26-4。老芒触钱米绍唱麦作为栽培牧草,在国外开始派去绿于十八吐纪末,十九赶鲜模切林李周油面血世纪初期,俄、英、德等国都有研究的纪录。苏联作为新的牧草栽培开始于192响色行极推直投击7年。中国六十年代开始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推广种植,由于对土壤要求不严,根系入土深,抗寒性很强,故在三北地区越冬性良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栽培牧草。
栽培技术
生态特征:老芒麦的根系发达,入土较深。春播第一年了左时星染阳秋声,根系的分布以土层3-18厘米处为最密,18-54厘米处次之;54厘米以下根系稀少。生活的第二年,根系入土可达125厘米。0-23厘米分布最密,23-83厘米次之,83厘米以下则分布很少,直分蘖节在表土层3-4厘米处。老芒麦地上部分与根系入土深度之比约为l:1.2。生活第三年的根系产量(10一50厘米)每亩可达简宣635公斤(干重),为地上部产量的1倍以上。根系发育,可以利用土壤深处水分,在旱情严重时叶片内卷,减少水分蒸发。1975年,青海同德巴滩地区严重旱灾,老芒麦仍获亩产500公斤干草的高产。老芒麦播种当年以营养枝为主,第二年以后则以生殖枝占优势;一般在返青后90-120婷律氢几经奏院物略天开花,穗状花序开花整齐,就一个花序面言,3-5天即可完成,群体开花,也不过10-12天。穗状花序一般自上部三分之一处的小穗首先开放,然后向上、下部修那陈考亚样面等主处同时开放,最后基部小穗,就一个小穗而言,基部的小花首先开放,逐次去根留能但争该向上,小穗顶部的小花最后开放,一天内开花的时间集中在12-13时,其他时间开放极少,开花最适温度是25-3胶前兴杆甲刘0℃,最适宜湿度是45-6粮向南汉革婷均扩府0%。届异花授粉植物,但自花授粉率也较高;开花授粉后很快形成种子,一般10天左右达乳熟期,15天蜡熟,20天左右可以完熟。穗状花序中部的种子质量最好,种子亩产50-150公斤,千粒重3.5-4.9克。再生性稍差,在水肥条件好时,每年可刈割两次,一般再生草产量占总产量的20%左右。属旱中生植物,在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的地区,可行旱地栽培。在干旱地区种植,如有灌溉条件,可提高产量。老芒麦分蘖能力强,分蘖节在地表3-4厘米深处,在-3℃的,低温下幼苗不受冻害,能耐-4℃的低温。冬季气温下降至-36-38℃时,能安全越冬,越冬率为96%左右。在青藏高原秋季重霜或气温下降到-8℃时,仍能保持青绿,有效地延长了利用时间。在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高寒地区栽培均能安全越冬,生长良好。在内蒙古由返青到种子成熟需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为1500-1800℃,有效积温为700-800℃。老芒麦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在瘠薄、弱酸、微碱或含腐殖质较高的土壤中均生长良好。在pH7-8,微盐溃化土壤中亦能生长。具有广泛的可塑性,能适应较为复杂的地理、地形、气候条件。可以建立单一的人工割草地和放牧地,与其它禾草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建立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其中多叶老芒麦植株较高,营养枝多,叶量大,叶片不易脱落,叶和花序占全株总重量的32.94%。如表26一1。多叶老芒麦结实性能好.亩产种子量及草量均高,在青海非灌溉条件下,栽培播种当年亩产干草128.5公斤,第二年至第四年平均株高139-147厘米,亩产干草703.35-996.70公斤。
播种前深翻土地,如春播,应在前一年夏秋季翻地,施足基肥。播前耙耱,使地面平整,干旱地区播前要镇压土地。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前灌水,以保证播种时墒情。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因苗期生长缓慢,春播应予防止春旱和一年生杂草的危害。秋播应在初霜前30-40,天播种,播晚苗期生长时间短,贮备养分不足,易造成越冬死亡。老芒麦对水肥反应敏感,有灌溉条件的地力,在拔节、孕穗期灌水结合施肥,在青海同德地区亩产可增加鲜草36-58%。生长力衰退的老芒麦草地,分蘖期亩施过磷酸钙12.5公斤,当年可增产鲜草43.6%。青藏高原一般每年割干草1次,水肥充足可收获两次;温暖地区每年可收割两次,第一次应在开花前期进行。可与山野豌豆(Viciaamoena),紫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建成良好的人工草地。据试验,混播牧草适当的管理利用可连续丰产四至六年。再生力与耐牧性稍差,如在生长季节连续放牧2-3年,草地显著退化,但秋季刈割后的再生草,在各季进行放牧,对草地影响不大。种子成热易脱落,要及时收获,一般种子达60一75%成熟时,即可进行收获。老芒麦种子具长芒,播种前应行截芒,增强种子流动性,加大播种机的排种齿轮间隙或去掉输种管。播种的过程应注意种子流动情况,防止堵塞,保证播种质量。播量一般每亩1.25-1.5公斤,种子田可酌量减少。
常见病害
禾草白粉病、禾草麦角病、禾草香柱病、禾草冠锈病、禾草秆锈病、禾草叶锈病。
常见虫害
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西伯利亚蝗、草原毛虫类、禾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粘虫、秆蝇类、意大利蝗、无网长管蚜、蛴螬、蝼蛄类、金针虫类、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大垫尖翅蝗、小麦皮蓟马、麦穗夜蛾、跳甲类、叶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