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策略是一种注重医生观察力的思维方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临床诊断策略
- 类型:诊断策略
- 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
- 诊断举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相关信息
没有什幺可以替代观察、触摸病人以及和病人面对面的交谈。——Dr。B。J。Wood
基本原则
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就是掌握一把开启诊断和治疗大门的钥匙。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牢记以下几项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疾病的过程中,偏离一般规律的个体化表现经常存在,医生在临床诊断时必须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事实、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全面综合、实事求是地对待客观临床资料。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範围和局部的经验任意取捨,牵强附会地纳入自己理解的框架之中,此亦即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一元论”原则
即单一病理学原则,就是儘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原则。在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之几率是很少的。医生面对纷繁複杂的临床表现时,应儘量用一个病去概括或解释疾病的多种表现。例如一位患者出现长期发热,皮肤、关节、心、肝、肾各方面都有病态表现时,就不应并列风湿、结核、肝炎、肾脏疾患等许多疾病的诊断,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仓一个诊断很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当经证实确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时,也应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不必勉强以“一元论”解释。
3、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
疾病的发病率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疾病谱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而变化。当几种诊断可能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再考虑罕见病的诊断,这种选择原则符合机率分布的基本原理,可以减少误诊的机会。
4、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原则
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以免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治疗,错失时机,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一位表现为腹痛的结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可手术根治,而如当作功能性肠病治疗,则错失良机。当然,还应注意器质性疾病可能与功能性疾病并存,此时亦应重点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5、首先考虑可治的疾病的原则
以利早期及时地予以恰当的处理。例如一位咯血患者,胸片发现的右上肺阴影诊断不清时,应首先考虑肺结核的诊断,因为及时处理,常可事半功倍。当然,对不可治的或预后不良的疾病亦不能忽略。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诊断过程中的周折,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痛苦。
6、简化思维程式的原则
疾病现象被医生感知之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联繫或“网路”。这时,医生参照疾病的多种表现逐一对照、逐一排除,抓住关键和特徵,把多种多样的诊断倾向,归纳到一个最小的範围中去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这种简化程式的诊断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及时处理。这是有学识、有经验的医生通用的诊断思维原则。而且,知识、阅历越丰富,使用的越熟练、快捷。这也常常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中仰慕、追求的目标。在急诊重症病例,只有按此原则迅速建立诊断的假设,才能及时决定进一步诊疗的方向。此时,这一原则显得特别重要。
误诊原因
临床诊断的确立要经过多次反覆的实践才能达到,在实践的结果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诊断有误差,需要纠正;有漏诊,需要补充。临床上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如下:
1、病史资料不完整,不确切,未能反映疾病进程和动态,以及个体的特徵,因而难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亦可能由于资料失实,分析取捨不当,可致误诊、漏诊。
2、观察不细緻或检验结果误差。临床观察和检查中遗漏关键徵象,不加分析地依赖检验结果或对检验结果解释错误,都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误诊的重要因素。
3、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妨碍了客观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资料。某些个案的经验或错误的印象占据了思维的主导地位,致使判断偏离了疾病的本质。
4、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对一些病因複杂、临床罕见疾病的知识匮乏,经验不足,又未能及时有效的学习各种知识,是构成误诊的另一常见原因。
诊断内容
临床上因疾病的难易程度和直观与否达到确证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仅根据临床资料,有的则根据X线、细菌学或病理检查等。临床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诊断
病情简单、直观,根据病史及体徵,无需化验和特殊检查即能作出诊断。如荨麻疹、外伤性血肿、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等。
2、排除诊断
临床症状、体徵不具特异性,有多种疾病可能性,经深入检查,稍加分析,容易发现不符之点,予以排除,留下1~2个可能的诊断进一步证实。
3、鉴别诊断
主要症状、体徵有多种可能性,一时难以区分,无法确定诊断,需不断蒐集多种资料予以鉴别。若新的资料不支持原有的诊断,应将原有的可能性剔除,或提出新的诊断。如此步步为营,在不断蒐集和使用新旧材料,不断的比较和衡量中分清主要与次要、相容与相反,把最可能的诊断从多种相似的病情中辨别出来。由于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有的症状不全符合,只要抓住了为重点,根据主要的资料提出诊断,仍可确定最可能的诊断,必要时用实验性治疗予以证实。
综合的临床诊断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必须是概括、全面和重点突出。包括的内容有:
1、病因诊断
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和本质。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内容。
2、病理解剖诊断
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肝硬化、肾小球肾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等,其中部分自然需要组织学检查,但部分也可由临床表现联繫病理学知识而提出。
3、病理生理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指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不少疾病有不同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肝硬化有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抉择的指导作用。
5、併发症的诊断
併发症的诊断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导致机体、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虽然与主要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係。如慢性肺部疾病并发肺性脑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6、伴发疾病诊断
伴发疾病诊断是指同时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疾病,其对机体和主要疾病可能发生影响,如龋齿、肠蛔虫症等。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场以其突出症状或体徵为主题的“待诊”方式来处理,如发热待诊、腹泻待诊、黄疸待诊、血尿待诊……等。对此、应儘可能根据收集资料的分析综合,提出一些诊断的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如发热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待排除。黄疸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型肝炎待排除。以便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儘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明确诊断。如果没有提出诊断的倾向性,仅仅一个症状的待诊等于未作诊断。对于列出的临床综合诊断应按重要性排列,传统上安排在病历记录末页的右下角。诊断之后要有医生签名,以示负责。
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 要求正规、完整、主次分明,举例如下:
诊断举例 一: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Ⅱ级
2、慢性扁桃体炎
3、肠蛔虫症
诊断举例 二:1、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Ⅱ级
4、肺性脑病
5、龋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