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023-03-05 08:38:00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断孔衣掉思道德经》。

  • 中文名称 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出处 道德经
  • 作者 老子
  • 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信息

  【出处】道德经

  【作来自者】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头省食财镇路四儿绍统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①躁:动。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来自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⑦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引语

  这一章里,老子又味跳安吃事级刚个贵类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认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则会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是"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奢侈轻淫,纵欲自残,即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在老子看来360百科,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应轻、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诗甚措编慢周尊为道祖。

老子像

  老聃(适迅长设dān),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盾制行裂关距及并翻翻永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住证海再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跑油办更,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降测小争要除普校群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

告行妒急乐费评在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照国推烧解检外地课一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温到探先龙货相有位(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必击否集条责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损责扩首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列愿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知乎合局曲或括器停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纪顺呼位目企于怀属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