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咸头岭遗址

2023-01-29 08:25:0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 面积30取候界0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普查中发现的,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旧纪范变唱食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来自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1981年全市必穿客标文物调查时发现。现已先后进行过五次考古发掘,360百科出土了大量白陶、彩陶、石器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经科学鉴定,最早的遗物距今近7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为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化编年序列提供了重要标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2014年12月前边土儿输1日,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咸头岭遗址
  •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咸头岭村
  • 年代 距今7000―6000年
  • 面积 30000 m²
  • 出土文物 建筑遗址 陶器

遗址概述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大鹏湾东北的迭福湾内二、三级沙堤上。接需注裂西南至东北长120米,西北至东南长110米来自,遗址面积约13000平方米。

360百科  深圳市博物馆于1985、1989、1997和2004年在遗址的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过四次发掘。2006年2~4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市博物馆又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前后五次发掘的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

地理环境

  咸头岭遗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约为2.5~7米。北部和西北部有求水岭(海拔高程548.9米);东北部与古泻湖相依;东南部与互杆显观音山(海拔高程2吗鲜粒河该章据弱的势03.7米)相望;西南面海,与现今的海岸线相距300米左右,隔大鹏湾与香港新界的东北部相对;东南侧有自东北向西南流人大海的迭福河;迭福湾西北角和东南角有深人大海的岬角,使该海湾形成一个向东北内凹的半环形。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

  迭福湾为大鹏半岛西岸的小海湾,基岩为晚侏罗纪燕山三期的黑云母花岗岩,有一条断裂通过而发育了由东北向西南却开古还级展布的迭福河河谷。河谷全长约3.2公里,北侧有桔子坑等4条较大的山地河流注入,南侧谷口在迭福湾的东南与海相接。迭福湾的原聚祖听引陈运鲜逐适轴始地形有三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沙堤。第三列沙堤为距今7000多年前全球大暖期高海面时由海浪潮汐堆积而成,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今高约2米,因而堆积了较高的沙堤。其后海平面逐渐降低。海岸线西移,所堆积的第二、第一列沙堤高度较第早乎去三列沙堤低。

  咸头岭遗址主要位于第三列沙堤和第二列沙堤的部分区域。从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大约婷战房个担战距今近7000-6000年前后)来看,第三列沙堤所出遗物的年代早、晚都有,而第二列沙堤所出遗物的年架乙注谈战才宽抓故序代则基本偏晚。这与沙堤的形成年代也是吻合的。

  考古学补裂打虽失案接牛后呢界习惯把分布于沿海或岛屿的沙滩沙堤、沙洲上的,以沙质为主要堆积的遗址称为"沙丘遗址",咸头岭就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

  地理学界则把沿海沙质堆积体按其形成原因称为海岸沙堤(沙坝),晶止调达实存并分为拦湾沙堤(在海湾担语感照宪山口)、连岛沙堤(与岛希齐提和年屿或半岛相连)、滨岸(或称顺岸)沙堤等。咸头岭遗址的沙堤属于拦湾沙堤,主要是海洋动力和风力把泥沙堆积在妒陆刚社重话季迭福湾口而形成。

 世难任财解五密 由于沙堤拦阻湾口及迭福河口,复米约蛋歌际供沿由祖裂沙堤后方湾内河水积聚形成泻湖。高出河面和海面的沙堤。成为先民可以免遭洪和海浪侵袭而相对安全的聚居地;沙堤后方迭福河及泻湖的淡水则为先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生产水源。咸头岭遗址的自然环境非常门验排笑旧月也交适宜人类的生存,其东北部的泻湖水位下降逐渐形成沼泽地带,其中大部分又形成了沉积小平原,这就提供了初步的种植条件;西南面的大海可以进行便利的渔捞;而周围的丘陵山岗则为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正是由于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先民才会选择咸头岭一带作为居住地。

发掘成果

  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迹主要灶、立石、建筑基址,以及大面积的红烧土面等。出土陶器以夹砂为主,主要器类包括釜、碗、支脚和器座;泥质陶多为白陶和彩陶清黄田升已心裂照蒸另,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器类有罐、杯、盘短降准手、豆、钵等。石器则锛、拍、砧、石饼、砺石等。

  商时期的陶器也以夹砂陶为主,器类主要是折沿或盘口釜等,多饰粗绳纹,少分临括却完量饰菱格纹;泥质陶多呈灰色和灰黑色,也有浅黄色和白色的,器类主要包括罐、钵圜底大口尊和纺轮等,器外表饰有雷纹、菱格纹、曲折纹、重圈纹和方格纹等。石器来自种类有锛、镞、砺石等。

  (图册资料来源 ,名片图来源 )

年代分布

  2006年在咸头岭遗址第5次发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两个阶段。

  根据清晰的地层叠压关系和各层陶器的特征及形式变化特点,可以把此次咸头岭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遗物分为4个阶段。

  Ⅰ段:夹砂陶所饰绳纹都很细,有的甚至可以称为线纹;夹砂陶釜的口沿均为卷沿;泥质彩陶为浅黄色胎,器表所饰的彩色纹饰以红褐色条带纹为主要特征,有的器物压印纹中有填彩;沉难龙件菜员棉础早见少量磨光黑陶;泥质弧腹圈足杯的口部为大敞口,彩陶壶的领部高而直;泥质圈足器的圈足或口沿部多饰很细的曲线划纹,镂孔多比较小;圈足盘、360百科豆的盘腹部多比较深,圈足外斜;白陶较常见,多饰复杂的压印纹。

  Ⅱ段:夹砂陶饰细绳纹;夹砂陶釜的口沿为卷沿;泥质彩陶为浅黄色胎,器表上的红褐彩纹饰除了条船乡卷格家持哥推带纹外,由曲线构成的纹饰很多,还见连续的点状纹;有少量磨光黑陶;泥质圈足器上的镂空多比较号零甲针重连风供日可名大;圈足盘、豆的盘部变浅;泥质弧腹圈足杯的口部为小敞口,彩陶壶的领部较低而外斜;白陶常见,大多饰复杂的压印纹

  Ⅲ段:夹砂陶的纹饰多为粗绳纹;夹砂陶釜的口沿大多为折沿,也有少量盘口;泥质彩陶主要为浅红色胎,陶器表饰有比较潦草的红色条带纹和曲线纹;泥质圈足器上的镂空均很小,且圈足上多有划纹;圈足盘的圈足多较别谁至获皇样十液金陆比较大而直;白陶较少,多为素面,少量有简单的压印纹

  Ⅳ段:夹砂陶的纹饰大多为粗绳纹,有的口沿部还见贝划纹、压印纹和戳印纹;夹砂陶釜的口沿为折沿;少见彩陶,除见泥质浅红胎上饰有红彩外,也见夹砂陶上饰红彩;白陶鲜见。

  商时期的夹砂陶多饰粗在室环房艺乱时确绳纹,少量饰菱格纹;夹砂陶釜的口沿多为折沿,也见盘口的;泥质陶多为灰色,也有浅黄色的,饰有雷纹、菱格纹、曲折纹、重圈纹和方格纹等。这些出土物的特征与环珠江口地区一些年代确定火众精宜斗毫争图首敌什的商时期遗址的出土物特征一致。

  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第Ⅰ段的年代上限,4C测定距今近7000年(经树轮校正);第Ⅱ段的年代,根据近2 次发掘的木炭标本4C的测定大约在距今6400-6800年;第Ⅲ段的出土物与深圳大黄沙遗址的管界是排的出土物特点完全一致,年代应该相同,大黄沙遗址4C年代的测定为6255~260(经树轮校正);第Ⅳ段的年代推测应该在距今6000年。

发掘意义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补显围也跑图正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址,也是截止2室倍体输顶重边007年,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听端做至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型遗址。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对遗址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粮块别知推北养协最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见质任铁背要的标尺。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圆茶核语层高识践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截止2013年5月)。

  对咸头岭遗址的考古发掘,有重要意义:

  1、 在发掘中总结出的一套沙丘遗址发掘技术程序,对今后沙丘遗址的发掘实践以及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和推进作用;

  2、 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期和年代研究,为环珠江口地区相关遗址的分期、断年奠定了基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树立了一个重要标尺,也必将推进咸头岭文化的研究水平;

  3、咸头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环珠江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其Ⅰ段的遗物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发现的有准确年代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物。从已有资料来看,咸头岭遗址与环珠江口地区同时期其他相关遗址的比较,具有很明显的几个特点,它的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丰富,器物制作工艺水平最高,而且其Ⅰ一Ⅱ段的遗物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其他20多个相关遗址中少见,这可能表明咸头岭遗址是一个中心聚落遗址,因此它是深入认识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

  4、咸头岭遗址Ⅰ段出土的白陶和彩陶已经很成熟,而从Ⅰ一Ⅳ段却显示出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白陶和彩陶的出现,截止2013年5月,在广东地区找不到比咸头岭遗址Ⅰ段更早的。截止2013年5月,中国所知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见于湘西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同出的还有彩绘和填彩的陶器,高庙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800-6800年。随后在湘西取代高庙文化的松溪口文化中也见不少的彩陶和白陶。咸头岭遗址白陶上的一些复杂的压印纹、戳印纹、刻划纹、敛口圈足盘等能在高庙文化和松溪口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可以推测咸头岭遗址的白陶和彩陶至少受到了湘西地区新石器文化比较强烈的影响。同时,咸头岭遗址白陶与洞庭湖区的汤家岗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中的白陶也有相似之处。相信通过对咸头岭遗址发掘材料的系统整理和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和湖南等地)相关遗址的比较分析,可以解决这些考古学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表明,咸头岭出土的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从而将珠江文明的历史推至距今7000年前。

文化内涵

  考古专家认为,咸头岭遗址透露出文化内涵包括几个方面:

  位于珠江口大鹏湾内侧第三级沙堤上,东北部是海拔数百米的丘陵山地,西南面海。遗址所处位置有大片的低地,海拔约8米,东南侧有几条淡水小溪,是较理想的沙丘遗址地貌。深圳早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海边沙堤,为沙丘遗址。渔猎生产方式是那时的主导经济方式,原始农业只是作为辅助方式。

  咸头岭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广东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遗址寥寥可数,出土遗物不多。遗憾的是前三次咸头岭遗址没有木炭出土,因而没有做出碳14测定,2004年8月31日进行了第四次发掘,终于找到了科学测定的标本--碳14。

  咸头岭遗址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惟一一处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当时文化面貌的彩陶前时期的遗址。在距今6500-7000年前,珠江口地区已经存在着大群具较高水平的人类群体。咸头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人口众多,众多人口聚居又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够获取足以让他们生存的食物。

  咸头岭遗址位于珠江流域,而珠江流域与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保护管理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大鹏湾畔咸头岭遗址评选为"2006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咸头岭文化"最终成立。

  2006年被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4月龙岗区文体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制定《深圳市咸头岭遗址保护规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遗址出现非法挖沙取沙行为,造成严重破坏。而东部电厂、中海油转运站等大型项目兴建,也使遗址地表环境、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建设形成的大量平土区,造成迭福河原有水系变化较大,古泻湖地形地貌遭其地基平整破坏;沿海沙滩下由东南至西北一线也埋入天然气管道,打破遗址区原有空间结构,"积累上千年的历史文脉被割断"。虽然文物保护部门划定遗址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在进入遗址路口竖立保护单位标志碑,但一直未设立保护围栏等,并未在此后对遗址予以足够保护、重视,保护区内取沙、倾倒垃圾等行为肆意横行。2012年8月底,中海油深圳迭福站开建,位置在咸头岭遗址规划保护区内。保护区内路面车辙便是项目建设用车所留。

  2013年3月14日,南都以《面临消失的千年遗址》为题,对遗址遭遇破坏现状进行披露。

  2013年5月,媒体连续曝光了位于大鹏新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咸头岭文化遗址惨遭余泥渣土掩埋的事件, 遗址历七千年风雨终覆于泥头车轮下。

  乱倒余泥渣土事件后,大鹏新区设立岗亭对咸头岭遗址进行封闭式管理。 在进入遗址的主要出入口处,修建好了长达10多米的围网与大门,工作人员现场每日24小时值守,严禁再倾倒淤泥渣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