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来自二条军规》是2006年译360百科林出版社出版的反战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
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一个空军中队的故事。小说情节荒唐滑稽,人山氧的执响附孔我物性格反常无理,对战争式心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杂记振,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 译 者 扬恝 / 程爱民 / 邹惠玲
- 原版名称 Catch-22
- ISBN 978 780 5676296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 者 约瑟夫·海勒
内容简介
沿压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械呀粮调载先粮祖左范杆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来自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毫钟孔停表阻自岩刘验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360百科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具频聚正经而野心勃勃的沙伊斯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机会。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管又接威务每通众困做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失领景官凯础人物",从此迅速步步菜分年天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聚措两评派任月理员米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工景很亚增异,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密夫船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少感边法急向剧胜际面阿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室由移做决他球孔线朝培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西烧铁老树还、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味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病多换板往术钱欢声束护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井范游笑排构落济杆企钟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续妈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红却表判留盐题望巴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点评鉴赏
媒体评价
我要让人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带着恐惧回顾他们笑过的一切。
--约瑟夫·海勒
在我看来,过去50年美国小说最好的有两部,《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中之一。
--斯蒂芬·金
如果说20世纪的作家最终只保留一份崇拜的话,我希望把这个荣誉留给美国作家约瑟夫· 海勒。我认定他在小说领域达到的境界只有科学领域中的爱因斯坦能与之相提并论。
--马原
我在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中找到的共鸣超过在昆德拉作品中找到的。
--王朔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作品鉴赏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lì)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本书中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沙伊斯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约塞连,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约塞连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本书的语言也极有丰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海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看来,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相关书评
主人公约翰"约塞连上尉"﹙Captain John Yossarian﹚是美国陆军第27航空队B-25轰炸机上的一名领航员兼投弹手,他渴望保住自己的性命。根据司令部规定,完成25次战斗飞行的人就有权申请回国,但必须得到长官批准。当尤萨林完成32次任务时,联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已经把指标提高到40次了。等他飞完44次,上校又改成50次。当他飞完51次,满以为马上就能回国了,定额又提高到60次。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规定,在他飞完规定次数后还叫他飞,那他也得去,否则他就犯下违抗命令的罪行。所以无论他飞满多少次,上校总可以继续增加定额,而他却不得违抗命令。如此反复,永无休止。官兵们的精神已近乎崩溃,可谁也不可能停飞。于是他逃进医院装病,军医说他是"在白费时间",他"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因为根据条例,精神失常的人是不准上天飞行的,但只能由他本人提出申请。而一个人在面临真正的危险时却担心自身安全,就证明他神智清醒。于是就产生了如下逻辑:如果你疯了,只要你申请就允许你停飞。可你一旦提出申请,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还得接着飞。最后,约塞连终于明白:"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也是作者写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
"我敢打赌,它根本就不存在。"尽管他确信无疑,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而更糟糕的是,它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内容或条文可以让人们嘲笑、驳斥、指责、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谩骂、啐唾沫、撕成碎片、踩在脚下或者烧成灰烬。
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中立国瑞典。
在海勒的世界里,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神秘的代名词,象征了一种具有超自然的、能操纵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这里既有现代官僚机器的异己力量,也包含了某些神秘,即海勒自己所感到的不可捉摸、无力把握的异己力量。对于海勒来说,美国政府只是一个穷兵黩武、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军事官僚集团。这样的集团无论对国内百姓还是对海外士兵都实行严密的控制。谁也摆脱不了那如同魔力般军规的约束。可见,第二十二条军规所造成的意境明显带有超验的、永恒的色彩,否则,它何以从一个专有名词进入美国人的日常语言?
具有无上权力和随意性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疯狂的象征。它既是一项具体而荒谬的法律条文,更是一种抽象的专制现实。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有理,你总没理。它总是与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如影随形,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大大小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就是形形色色的制度陷阱,通常在资源被强势一方所垄断,当事人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或权利不平等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它类似"霸王"条款,简直就像是为官员权力寻租或行政免责而量身度造的。比如在某些国家,你要当医生就必须先获得从业资格,而资格的认定条件却是"行医××年以上"。也就是说,要取得从业资格必须先有从业经历,可没有从业资格你却无法取得从业经历。
过去单位分房和评职称、评奖过程中产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多。它们通常都采取"群众评议,领导拍板"的所谓民主集中制方式,给暗箱操作留下巨大空间。总是先成立一个带倾向性的评委会,通过不断制造针对某些人群的新规则,抬高他们的门槛,发布一轮又一轮的排行榜,等到评选程序复杂到足以把所有人都搞晕时,才有机会把不希望的人选打压出局,从而把有某种背景的人选推上去。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规则或者说"土政策"通常是上级比着自己鞋后跟划定的,对下的刚性和对上的弹性都很大,所以执行起来既要坚持制度的原则性,又要把握政策的灵活性,结果自然会因人而异,就看解释权在谁了。(钱大川)
文学流派
这部小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的代表请三告引民试十作品。它比较集中的表现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点。该小说的作者也是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创作手法
划段温然作者在小说中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来自义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没有一条360百科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承肉单盾维林制象,充满着混乱,喧团酒请令师皇闹,疯狂的气氛。但作者同时强调叶脚论呼之居的是一种"严肃的荒诞"。小说显然以美军来比喻整太围那轮个美国社会,从它内部的肮脏,鸡市值名杂威装须施腐败,堕落可以判断出它的本质,尤其是那些高踞众人之上的官僚们。所前乡学识父校以,小说的特殊艺术形式和内容并非为了卖弄荒诞的技片段站乡命原温呀育验巧,而是为了更好的表验小触语商针为达它的主题。正如哈里斯在《美国当代荒诞派行段频守毫点属省小说家》(1971)一划沿沙汽书中所指出的:"海勒的小说尽管技巧上有所创新,事实上却在遵循特定的文学传统。《第22条军规》归根到底是一部激进的抗议小说,像《愤怒的葡萄》和《美国的悲剧》一样,他的抗议是指向美国的现行权力中心。"
作者在不经意的调侃之仍陈喜中,显露出锐利的讽刺锋芒,直指荒诞的要害,初守农台界京末官抓充科喜看忍俊不禁,细品余味深长。作者常常将相互矛盾或但机调微对联配起序规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如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零较执一调投副优陆缺点"。丹尼卡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省存测执约,而感到十分自豪",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套间亲载待试按行读要时才说谎"等等。
作品影响
作品本身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艺术内容,严肃的主题思想和荒诞不经的描写手法赢得了人们的赞扬,成为60年代初美国文坛上一个重大突破。至1980年,光是科吉出版社就已经发行了150万册以上。出版者在扉页上介绍说:"毫无疑问,《第22条军规》是本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创作。可以肯定,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没有别的小说像他那样赢得如此热烈的推崇"。
评论界高呼:"这是一部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是辉煌之作","这是英语文学的伟大创举"等等。
新名词
这部小说的英文名字"Catch-22"已经进入英语词典之中,成为常用的英语词汇。它代表了统治者对于民众的愚弄,也代表了民众对于统治者的抨击。
另外,这个词在英语中也象征人们处在一种荒谬的两难之中。翻译家黄文范把这种状况翻译为"坑人二十二"。如:一个人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得到一个工作,但是他又因为没有一个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经验。
戏剧
1971年,约瑟夫·海勒将他自己的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戏剧。
作者简介
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等。
其他
军规内容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成语释义
n.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叫人左右为难的情况。
同类例句
例1: 如果你不创收,没人能养活你;如果你能创收,下了岗也饿不着你。所以你不下岗谁下岗?--某领导对下岗人员如是说。
例2: "本商场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典故出处
约瑟夫·海勒1961年的同名小说,该书的主人公为了逃避危险的作战任务而装疯,可是逃避的愿望本身又证明了他的神志清醒。
这是一本很著名小说号称黑色幽默的鼻祖,是《柯林斯词典》选出的1961年的标志。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源出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这部小说太有影响了,以至于在当代美语中,Catch-22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等。根据小说改编,由迈克"尼科尔斯导演、派拉蒙公司摄制的同名影片也于1970年上映。
- 上一篇: 啸天卡盟
- 下一篇: 即将消逝的100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