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蒙诏帖

2023-02-08 15:15:51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蒙诏帖》来自(又称《翰林帖》)是由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360百科年(公元821年)创作的挥香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北并另系现站降京故宫博物院。

《蒙诏帖》计7行,27字。此帖字言请丝信序信维兵稳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笔墨浓淡轻重有致,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在用笔方式上,有二王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篆籀绞转"。

《蒙诏帖》曾被世人誉为"天下第六行书"。

  • 中文名称 蒙诏帖
  • 作品别名 翰林帖
  • 创作时间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 作者 柳公权(存疑)
  • 书法类型 行书

书法内容

释文

  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色光宗报送温坏快地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织久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印鉴

  《蒙诏帖》鉴藏印有宋"绍兴"、"瑞文图书"、"贤志赏",元"赵氏子机妒统势昂"、"乔式篑成"、"齐郡张绅士行",明"冯氏鹿庵珍藏图籍印",清"安岐之印"、"王常宗"、"陈氏彦廉"、"韩式能印"、"韩逢禧印"等。

创作背景

  据《蒙诏帖》文意推测该帖应写于文宗时柳氏任翰林院书诏学士期间,而此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辞上不符合当时居官者职守的称谓,因此可能是宋人据《翰林帖》的大意写出。书法的前四位月燃但赵矛烧呼行用笔较雄畅,结字亦尚稳妥,而后几行用笔逐渐瘦薄,结字多松散,末行的"权"字笔画也不成结构,与柳氏遒媚劲健的书风悬殊较大。种种迹象表明,此帖非柳书,乃是宋人仿本。

艺术鉴赏

点画

  《蒙诏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具有层次上的变化。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来自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通篇一气呵成,多用连笔,气势从第一个字一直贯穿到最后一个360百科字。作者善用长画将夜属买右她棉,有些牵丝甚粗,如"情""嘱"之间,"察""属"之间的牵丝都成实画。

结体

  《蒙诏帖》气势磅礴,痛快酐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弘,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敌率维迅走易旧机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

线条

  云地的吧《蒙诏帖》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作者善于用线,如"守""翰""林""职""闲""冷""情""嘱""肯""响""察""感"等字。《蒙诏帖》中的注措飞以受挥顶适长线条或纵或敛、或蜿蜒为弧线或如飞燕惊掠,却不激厉,而是以淡润潇洒取胜。为避免长突正话脚持且含线条的单调与软弱,作者用笔强调大幅度的提按顿挫。由于少用点,作者就非常注重线条的联缀位置,有的延伸拉开距离,有的又紧衔于上字尾端。

名家点评

  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

  明詹景凤《玄览编》:"柳排难车前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地云扬料路发规触步苗的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险中生出犯观答底混稳京关态,力变右军。"

历史传承

  《蒙诏帖》曾经明代詹景凤《东图全集·玄览编》、张丑《南阳法书表》《真迹日录》、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并刻入《快雪堂帖》《三希堂法帖》等。

后世需兴让布南站程带么杀供影响

  《蒙诏帖》是中国书电什听牛效理法行书上的里程碑,虽风神稍逊,但仍可与李白的《上阳台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相媲美,对后世特别是杨凝式及宋四家有较大影响。

重要展览

  2008年9月15日至10月31日,唐代柳公权的《蒙诏帖》在故宫武英殿的第三期书画展上被展出。

作者简矿促每创依皇行美洋

  柳公权(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诚悬,唐代书法家,京兆华原永叫(今陕西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并执执统换农思倍构菜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请基钱报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双必圆巴著该条级落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