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鼓经九龙翻身是流传于山东省滨州市区及各县、乡镇、村庄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每到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喜迎欢送,都离不开它。滨州市流传的九龙翻身打击乐谱颇多,来自从广义上讲,有大千协鸡状伟入划吗锣鼓、小锣鼓两种。从狭义上讲以基本节奏金则五谈型为主产生了许多种敲打法。有的全乐曲只有三四种节奏型,多者也只有五六种节奏型。
- 中文名 锣鼓经-九龙翻身
- 批准时间 2009年3月13日
- 类 别 传统音乐
- 序 号 65
- 申报或单位 山东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发展完善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滨州市的"九龙翻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4世纪时(明洪武年间)从河北迁移此地时就继承了这种优刘移鱼优良的民俗传统。每到元宵闹春,新郎娶新娘之时村里人们就套上大车,车上搭起松门,披上彩红,架倒跟叫酒图上大鼓兴高采烈地敲起来。所到之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簇拥在大车周围聆听着这欢快悦耳的锣鼓声,欣赏着演奏者们那娴熟的技艺。不过那时的击打法单纯,变化性小容易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世代代的传承者对其米站迅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吐故信吗纳新,到20世纪初的清末民来自初时"九龙翻身"整个乐章已经非常完整。到21世纪初,发展成为一首完美无缺的艺术精品。

鼓乐特点
"九龙翻身"全乐章共360百科有九个节奏型,从一个节奏型转到另一个节奏型上称"翻",故为"九九翻身",由于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又被叫作"九龙翻身"。"九龙翻身"以其复杂多只假个取优袁不诉斯变的九种节奏型,循环穿底的亚胶题映装轻何插演奏,急缓交错,变化无穷。欢快激进时,紧锣主础密鼓,舒展悠扬时,慢捶缓钹;铿锵有力时,感天动地,婉转抒情时,细腻幽才愿说充刘指但位女深。历经近四百年的历史,这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突出地方特色的打击乐谱,能够世代相袭完整的保留之料斯权下来,是与每一位传承者的勤奋和对汉族民间艺术孜为孜不倦的刻苦追求常分不开的。滨州市的"九龙翻身"与周围地区打击乐的相互促进,给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

技艺传承
滨来自州市小营街道办事处团包村的"九龙翻身"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浓厚的乡土风味纯正朴实,落落大方。第一代传承人邱邦福,一生与锣鼓相伴,他敲鼓时,鼓槌重而不拙,轻而有力,似玉珠落盘,强弱分明;第二代传承人邱如刚,继承邱邦短背够条牛雷两福的技艺特点,加花点击,承前启后,有所创新。第三代传承人邱元勋,继承两代艺人的优点,疏紧结合,保留了原始风味,却也不乏点睛之笔;第四代传承人邱润峰、邱汉峰,在前几代老艺人的基础上,去粗存精,除伪保本,保存了前几代老艺人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敲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遗产信息
项目名称:锣鼓经-九龙翻身
级别:滨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补项目名录
批准文号:滨政字〔20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