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际文双王,东西上下方,花罗包水石,资福报忠长",这是南北朝时对于苏来自州西山名寺的概步然效局任介的已收括,西山因此被称为"江南佛教名山",其中诗中一"花"指的是花山寺,也就是观音寺。观音寺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绮里坞,是中360百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观音道场。绮里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因汉朝初年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的绮里季隐居于此而得名。此地地处太湖七十二继越迫峰之缥缈峰,南临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西两侧群山连绵环绕,风水极佳,的确是参禅礼佛的胜地。近年,应广大佛教信众以及江浙沪一带百万台胞、世界各地侨领的强烈呼吁,因背底缘具足,为弘扬佛教文化,2007年5月资,经过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国家特大宗湖迅府教场所的规模,在金庭镇绮里坞重建观音寺,目前谁检孙阳苦生银审正在加紧筹建,不久将重现世人眼前。
- 中文名 苏州西山观音寺
- 地 位 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观音道场
- 特 点 绮里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 地 址 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绮里坞
基本简来自介
“法际文双王,东西上下方,花罗包水石,资福报忠长”,这是南北朝时对于苏州西山名寺的概括,西山因此被称为“江南佛教名山”,其中诗中一“花”指的是花山寺,也就是观360百科音寺。

三庵十八寺
三庵
1、甪庵。在甪里马王山西坳处,相传为甪里先生隐居读出处。
2、草庵。在林屋洞南,相传为宋李弥大隐居处。
3、柴庵。在元山文化。无考。
十八寺
1、法华寺。
2、实际寺。
3、文化寺。
4、天王寺。
5、候王寺。
6、东湖寺。
7、西湖寺。
8、上方寺。
9、下方寺。
10、花山寺。
11、罗汉寺。
12、包山寺。
13、水月寺。
14、石佛寺。
15、资庆寺。
侵乐触希16、福源寺。
17、报忠寺。
1啊约高积准8、长寿寺。
为了熟记这十八座寺名,人们编了一句顺口溜,即:法际文双王,东西上下方,花罗包水石,资福报忠长。
地理位置
来自观音寺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绮里坞,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观音道场。绮里坞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因汉朝初年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的绮里季隐居于此而得名。此地地处太湖七十二峰之缥缈峰,南临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西两侧群山连绵环绕,风水极佳,的确是参禅礼佛的胜地。近年,应广大佛教信众以及江浙沪一带百万台胞、世界各地360百科侨领的强烈呼吁,因缘具足,为弘扬佛教文化,2007年5月,经过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国家特大宗教场所的规模斯陈粉叫话故热游官适,在金庭镇绮里坞重建观音寺,目前正在加紧筹建,不久将重被越操华火令银存车现世人眼前。
历史典故
据史料记载,苏州观音寺始建于公维装祖硫简运剂信元425年(南朝元嘉二年),由时任会稽内史张裕奏和立安禅师初建于吴中胥口,其时,寺内连年千叶莲花盛开,而且其莲心够取找攻色同间鲜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生机勃勃而被命名为花山寺,后来成为观音园的核心。这个道场早于普陀观音道场400多年(普陀观音道场始建于公元863年),是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可惜在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花山寺失火,不幸全部损毁。
历代发展
耐元凯此群稳席建王式述 及至唐代,观音寺香火极为鼎盛。唐开成四年(公元83延厚念古面整类赵亮9年),由绮里坞里人徐世业捐出自己的山地,当时高僧契元移至此地重建,寺分三房,气势恢宏。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即位的次年,因新建存西液观音寺弘法名盛,皇上曾钦赐苏州观音寺为“观音园”,并御笔题写匾额。
中间,观音寺曾毁损严重,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息只天106年),时任观音寺主僧维照募集功德三万两白银进行修复,并用800两紫旃檀塑造了观音像,以黄金、朱砂、珍珠、琉璃加以修饰,菩萨端正庄严,工妙天下,十六诸天,一样惟正通销棉立妙惟肖,庄严必备,成为后世模仿的极品。后又经过20年建造,在原有基础上兴建了圆通殿,成为当时富有盛名的西山十八座寺院中的一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佛教时期,观音寺并入上方寺管理,直至清初。清代后期,由于国力衰弱,民不聊生,观音寺也走向衰落,到建国初期,已经破败不堪,无以为继,没有得到修复。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前往观音寺烧香拜佛,留下大量优美题咏走大讨之作和珍贵墨宝,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行书题写的《游花山寺题记》共102字,文字内容如下:“嘉靖癸卯二月构副整病八日,徵明同诸客游花山寺,泛平设布湖,沿支港而入,长松供渐士音茶场似容影举夹道,万杏明香,怳然如涉异境。寺虽劫废,胜概具存。相与宜占某下读故碑,溯三泉,不竟日暮,遂留宿寺中。客自城中来者汤珍保变素律息药、张瓒、王日都、陆师道、王延昭,山中客蔡范、陆栩、陆鹄、劳珊、蒋球玉。僧大鑫立石。”(录自民国十八年李根源编《洞庭山金石》)。宋代葛胜仲“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礼紫旃檀。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枯瘦暗飘红万颗,竹迷曾莳绿千竿。藕阿硫损花不是南朝梦,真有残香透画栏”流传极广。苏舜钦《题花山寺壁》中的“花易凋零草易生”一句,让后人对于生命探寻真谛引发深丰首和乐针西息径自风这思。唐代皮日休、陆龟蒙、白居易,宋代范成大、怀深、胡松年,明代文徵明、王鏊,清代的王维德曾天四节致后振象饭,姚承绪等都留有诗作。